最近,有網友爆料,他被詐騙電話「暴虐」了。
因為用手機在網上找工作,他的手機號被曝光,僅僅在24小時之內,他就接到了38個網絡詐騙電話,上百條詐騙信息!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前不久,失業的阿樂(網名)準備在網上找工作,他在手機上下載了某知名APP,註冊了一個帳號,並按要求填寫了個人的信息。
當他通過APP搜索求職職位的時候,APP上彈出了一個站內「高薪急聘兼職」的誘人廣告信息,阿樂一時好奇就點了進去。
點進廣告之後,阿樂發現裡面根本沒有自己要找的工作,於是就退出了廣告頁面。
本以為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沒想到的是,麻煩才剛剛開始:阿樂沒找到工作,但是騙子卻找到了阿樂!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阿樂的手機簡訊裡,被來自不同手機號的各種騷擾信息刷屏了。
在這些信息中,對方知道他在某招聘網站上註冊的帳戶名,還清楚他的個人詳細信息。但是,卻沒有一條信息上面帶有招聘企業名稱和招聘工作的內容。
與騷擾簡訊同時而來的,還有慕名奇妙的騷擾電話,以幾分鐘一個的頻率不斷打進阿樂的手機!其中,有不少的手機號碼被系統標識為高風險號碼。
在接到的騷擾電話與簡訊中,對方基本都是要求他加某QQ好友,進某QQ群。
阿樂這時意識到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盜取了!
為了搞清楚這些騷擾信息背後的情況,阿樂按照電話裡說的,加了其中的一個人QQ號,進入他們的群聊。
果不其然,在QQ群裡面,他們討論的都是兩個話題:刷單、博彩。這不就是近幾年來網上曝光的詐騙套路嗎?
在被慅擾信息一頓轟炸之後,阿樂不堪其擾,拉黑了他們所有的騷擾電話,屏蔽了所有垃圾信息!
本以為這樣就完事了,但是阿樂低估了騙子的實力。
拉黑了原來的手機號,他們還會使用新的手機號碼繼續打過來,繼續轟炸!在接下來連續的幾十個小時裡,阿樂手機上的騷擾電話和垃圾信息就一直沒有間斷過。
最後,阿樂無奈之下不得不換了手機號碼。
很多人會好奇,這些騙子是如何拿到用戶的個人信息?
經過一頓了解之後,終於知道了真相:只要花錢,在網上就能買到。
據了解,在網上一些信息黑產交易群中,很多已經認證通過的企業帳號已經被明碼標價了的。
只需要花幾百塊錢,騙子就能搞定企業的註冊認證,就能獲取到用戶的詳細信息。
接著,他們就可以利用獲取的電話信息,給你發簡訊,打電話...騷擾的直到你懷疑人生也不放過。
也許你會問,他們使這樣的詐騙手段,能成功嗎?
只要網撒的廣,總會有人上當受騙的!
2019年9月22日,在校學生小溫在某招聘網站上投了兼職求職的簡歷,第二天接到一個陌生電話稱可以為小溫提供刷單兼職的工作。在對方的指引下,小溫操作了多筆「刷單任務」後,小溫便要求對方返還自己已墊付的7986元,但對方卻以尚未完成「刷單任務」為由,拒絕返還本金。在小溫多次詢問下,對方直接消失了。(來源:撫州大江頭條)
2019年9月28日,深圳龍崗市民小蘇在某招聘網站上找兼職被騙到一個「博彩」網站。剛開始,小蘇「試試看」的下了幾百塊的小注,又「輕輕鬆鬆」的贏了錢,還能「順順利利」的提了現。於是就紅了眼,於是就下了4萬塊的大注,於是就無法提現了,於是意識到被騙了。(來源:深圳龍崗警營)
.
當然,這只是被警方報導出來的,實際的受害者遠遠不止這些。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顯示,近年來共有60起通過某同城、某集網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的詐騙案件,其中248名被告人通過發布虛假招聘信息詐騙,受害者超過5500人,詐騙金額近億元。
也有人會想,任他騙子手段再高明,我不看這些詐騙信息不就沒事了嗎?
值得注意的是,不看詐騙信息也並不代表你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在手機中,還有一個比發布虛假招聘信息詐騙更可怕的風險,那就是APP信息洩露。
早在兩年前,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就曾經因違規獲取用戶信息涉嫌侵權被起訴。
2018年1月,「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手機APP就因存在違規獲取諸如「監聽電話、定位、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繫人、修改系統設置」等各種權限被江蘇省消保委起訴,並在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進行立案。
而現在,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APP信息洩露」,你會發現,APP信息洩露事件機會每天都會發生。
就在幾天前,還有媒體爆料,新浪微博因為數據洩露被工信部約談。
事實上,APP信息洩露在國外也並不少見。
早在2018年,就有包括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導過Facebook數據洩露事件,5000多萬用戶信息被洩露,全網爆發了刪除「臉書」運動。
雖然,這也許只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但是信息在不經意之間被洩露,隱私在「裸奔」在全球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隨著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手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通信工具,它還是我們工作、生活、學習、娛樂必不可少的渠道,而App已經成為移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的主要載體。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應用商店上架的App就超過400萬款,並且這個數量還在快速增長。
而如此同時,用戶手機的信息洩漏風險也越來越大,個人信息一旦洩露,後果不堪設想。
那麼問題來了,用戶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被侵犯?
在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聯合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聯合發布《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中提到了保護手機隱私的5個方法。
一是下載軟體選擇正規渠道,如應用寶、安卓市場等;
二是謹慎填寫個人隱私信息,防止信息被無謂採集;
三是管理手機軟體中的隱私權限,了解軟體權限行為,關閉不必要的授權;
四是防範公共WiFi,轉帳與支付時改用數據流量;
五是通過「恢復出廠設置-格式化-反覆拷入大文件並刪除」三步驟,徹底清理舊手機信息。
此外,保護個人重要信息不被洩露,還需要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
對於來路不明的WiFi、連結、程序……即便再有吸引力,也要說不;簡訊驗證碼、身份證信息,也萬萬不可貿然交給別人;不要將不同帳戶設置相同密碼,更不要使用純數字、生日等特別簡單的密碼...
一款APP能給我們帶來方便,也能帶來風險!我們在安裝和使用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填寫個人重要信息,謹防信息被盜取!
同時建議,監管部門應規範相應的手機APP權限開啟標準,權衡個人隱私與便利服務的界限,嚴格限定收集和使用用戶個人數據的範圍,保護使用者的隱私,並對違規行為重罰。
附:2019年因違法違規被下架整改的APP 法違規APP下架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