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介紹的是玻璃先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分裂》,講述了一個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人凱文,是如何變成擁有超能力的「野獸」的故事。
若沒看過系列第一部,可查看
多重人格障礙的人凱文,大腦內住著23個不同人格,而在電影中則主要呈現了5種人格:
1 巴裡;時尚型男,外向型領導者,有控制並主導身體的能力,但是這個能力不經意間被小孩人格海德薇奪取。
2 帕特裡夏;一位神經質並患有糖尿病的女人。
3 海德薇;一個9歲的小男生,喜歡聽音樂。
4 丹尼斯;潔癖,堅強、一絲不苟。癖好:觀看年輕姑娘裸體跳舞。
5 野獸;具有超能力的野獸形態人格。
而所謂「野獸」,就是這部影片的超能力者,它是凱文多重人格中的一個。在出現時可以使凱文的身體發生巨大變化。
類似於狼人變身,野獸在變身之後可以飛簷走壁,將身體掛在平滑的牆上。力大無比,可以掰彎胳膊粗的鋼筋,並且全身皮膚如犀牛般堅硬,甚至可以抵抗子彈的攻擊。
而這個能力是如何獲得的呢?影片是這樣解釋的:
通過這樣介於科學和神秘之間的解釋,讓它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多了一分討論性。也使得其區別於一般超級英雄的虛構感,變得真實了許多。
凱文之所以有這麼多的人格,起因是因為從小受到母親的虐待導致。
丹尼斯這個人格的出現,則是由於小時候遭受了幾個女孩的羞辱所產生的。這也解釋了丹尼斯為什麼會綁架女孩,並喜歡看女孩跳裸舞的原因。
而終極人格的出現,也是由於丹尼斯和帕特麗夏等人被嘲笑,被迫反抗而誕生的產物。以丹尼斯和帕特裡夏為代表的人格,由於邪惡過激的行為引發了其他人格的不滿,並且經常被嘲笑,漸漸的,丹尼斯他們想像出一個強大的、足以保護所有人格的怪物——野獸。
殘忍的是,野獸需要啃食沒有什麼痛苦經歷的女孩,來增強自己的力量。
在兩個女孩接連遇害後,女主角凱西慌忙出逃。
影片中,被丹尼斯綁架的女主角凱西,是位命運多舛的女孩,小時候就被叔叔猥褻,而在父親生病去世後,又被叔叔撫養,在成長過程中受盡了虐待。片中通過回憶的形式將凱西的過往一一揭示。
由於凱西小時候的經歷和凱文十分相似,所以她本能的理解凱文身上一些人格的特質,並通過溝通,漸漸理解了這個危險的「野獸」。
經過一系列糾纏,凱西被野獸逼到了死角。而野獸發現凱西的滿身傷痕,發現到他們相似的經歷,因而饒過凱西一命。
影片通過對一個精神分裂患者的刻畫,將其打造成了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異能者,並用大量篇幅去解釋了這在現實世界中的可能性。為了塑造好這個任務,影片在畫面細節上的把控,也十分出色,為了演示主角身上的23 重人格,可以看到很多線索。
例如,一個人住,卻需要一排排的儲物間:
要用幾十個牙刷:
有不同的臥室以及不同風格的衣服:
作為系列承上啟下的作品,導演也留下了幾個彩蛋,作為串聯劇情的線索。
最明顯的是結尾處,在酒館內,直接帶出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大衛,以及從大衛口中說出的「玻璃先生」。
而另一處不顯眼的線索,是在心理醫生交代凱文身世時說出的話:
這段話表明,凱文的父親是在火車上遭遇事故去世的,而在系列第一部《不死劫》中,正是玻璃先生一手策劃了火車事故,造成了凱文父親的死亡。
這部電影延續了沙馬蘭導演的獨有懸疑風格。在懸疑氛圍的營造上頗具沉浸式觀感。劇情上,詹姆斯·麥卡沃伊的表演十分出彩,通過大量的肢體語言與面部的細節表情,活靈活現的塑造出一眾風格各異的人物性格,使觀眾能夠一眼分辨出是哪個人格在主導著角色。每一個不同的人格都惟妙惟肖,片中展現他人格特質的時候,大多用固定的中全景,使得人物在表現上顯得更客觀、具象。
對於男、女主角的背景揭示,在線索上亦步亦趨,也為最後的結局做了完善鋪墊。
但對於角色的刻畫,男主凱文的脈絡局限於當下已形成的性格塑造,缺乏對於小時候經歷的細節描寫,大多都通過畫面暗示或第三方提示來說明。與女主較為完整、連貫的閃回式經歷對比起來,略顯單薄。降低了觀眾對這個多重人格角色形成的理解深度。
本片的誕生,從時間上,更像是迎合時代的產物。,隨著各種「電影宇宙」模式的系列題材崛起,拍一個「由多個人物框架和劇情故事,來共享一套世界觀」的製片模式越來越受到歡迎。
而沙馬蘭在這種模式的啟發下,翻出了自己十幾年前的成名作《不死劫》,加上一些創意與勾連,形成了這部《分裂》,居然十分出彩,提供了一種別樣觀感的「超能英雄故事」,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