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麗娜
編輯|李春暉
今天的觀眾越來越專業。看劇不止看演員陣容,還要看導演、編劇;追綜藝,題材明星固然要緊,靠譜製作人更能讓人安心入坑。
觀眾對幕後的關注,也讓幕後人員終於有了走上臺前的機會和動力,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個人品牌。
《德雲鬥笑社》中,曾擔任《極限挑戰》製作人的嚴敏儼然有了自己的「個人飯」;《潮流合伙人》《開飯啦唱作人》兩檔節目中,製作人車澈乾脆成了固定嘉賓;剛剛結束血雨腥風成團夜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則讓節目總導演兼製作人、百萬文案吳夢知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
逐漸明星化的綜藝製作人,給國產綜藝帶來了新的內容元素和品牌維度。而相較於早年的無心插柳,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今天的製作人,都在努力刷出存在感。
PD存在感的加強與國產綜藝的發展是相伴而生的。早期國產綜藝,無論是選秀類也好、情感類也罷,觀眾討論的永遠是嘉賓如何、選手如何,製作團隊的存在感弱到可以忽略不計。第一個在群眾心中擁有姓名的綜藝製作人,是《爸爸去哪兒》的總導演謝滌葵。
原本製作正統新聞節目及小體量娛樂節目出身的謝滌葵,臨危受命挑起了《爸爸去哪兒》的擔子。節目的基本邏輯就是製造困難-解決困難-升華主題,但萌娃們在被豬追、被雞攆、被沒收零食的時候,總會憤恨地大喊「謝滌葵」這個名字。
這時的謝滌葵更像是被萌娃們從幕後「拽」到觀眾面前,雖然觀眾知道這檔親子節目的導演叫謝滌葵,最愛欺負小朋友,實際對他的製作風格尚無太多關注。
洪濤是繼謝滌葵後,第二個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綜藝製作人。與謝導被迫營業不同,洪濤是主動走到臺前。在S級綜藝《我是歌手》中,洪濤負責每期揭曉嘉賓名次。
幽默、腹黑以及花式播廣告等個人特色,使得洪濤成為《歌手》的標誌性人物,臺上歌手臺下觀眾也願意和洪濤互動。在《歌手2020》的評論區就有人表示,與其說看《歌手》不如說為了看洪濤。
《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因為總按捺不住那顆與嘉賓同場競技的心,而被稱為「戲精導演」。過去的室外競技綜藝,製作團隊多使用任務卡、聲音出鏡的方式來宣布規則推動流程。姚譯添則多次親自出鏡,「看姚導搶鏡頭」也是觀眾一大樂事。
比起被動出鏡的謝滌葵,主動暴露在公眾視野中的洪濤與姚譯添完成了從幕後到臺前的第一步,觀眾能把他們的名字與人對上號,也知道他們的某些特徵。但這類個人特徵還是難以支撐起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同樣是以戶外綜藝名聲大噪的嚴敏,在姚譯添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極限挑戰》中,嚴敏直接下場參與嘉賓互動,隨時隨地通過改變規則、挖坑等方式與嘉賓鬥智鬥勇,增強節目可看性的同時,也對外輸出了「嚴敏=老狐狸」的大眾印象。《極限挑戰》四季拍攝結束後,嚴敏團隊辭職離開,換了新團隊的《極限挑戰》被群眾一眼識破,風格不一樣了。
與嚴敏一樣,加大自己在節目中參與度的PD還有車澈。車澈曾在《加油好男兒》《加油東方天使》《中國達人秀》等選秀節目中擔任導演,加入愛奇藝後製作了《中國有嘻哈》《熱血街舞團》等節目。這幾檔節目中,車澈已經通過與導師頻頻互動的方式,被觀眾認識。
在去年播出的潮流綜藝《潮流合伙人》中,車澈在首期節目中登場,向吳亦凡及潘瑋柏宣布節目規則時順便擺了兩兄弟一道;《我是唱作人2》的衍生綜藝《開飯啦唱作人》中,車澈則以飯局主MC的形象出現。
隨著PD們走向臺前,平臺也開始在節目海報上加上「某某工作室」出品的字號,以製作人為核心的國產綜藝廠牌概念初步成型。
前有唱跳愛豆競爭出道名額、後有姐姐辛苦訓練期盼成團,如今就連製作人們都要從幕後走到臺前,莫不是娛樂圈人人都有一顆做大明星的心?
PD「出道」不為成名,為的是通過個人品牌形成護城河提高在綜藝市場上的競爭力及抗風險能力。
綜藝是越來越多,除衛視、長視頻等傳統選手外,B站、西瓜視頻、快手、抖音等也紛紛入局。玩家扎堆導致的結果,一是綜藝類型及內容的重合,二是明星嘉賓不夠用。
過去製作團隊有較長時間去做觀眾喜好度調研,用較長時間磨出一檔好節目,現在不行。在題材差不多的情況下,誰上線速度快誰更有可能抓住有限的觀眾。
也因為綜藝實在太多,適合的嘉賓人數卻跟不上節目誕生的速度,於是大張偉、吳亦凡、何炅等幾個老面孔,天天在不同節目中打轉。尤其一些從戀愛到結婚都在真人秀上完成的明星,觀眾實在已經看膩了。
較為簡單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剪輯或劇本的方式,加強節目衝突。但「撕」是一柄雙刃劍,能在短期內為節目帶來大流量,也會因「嘉賓都是收視工具人」而導致口碑翻車。
另一個解決辦法,則是為節目注入新變量,即PD們。對觀眾而言,明星是熟悉的、內容是熟悉的、唯獨對幕後主創團隊陌生。
PD們出現在節目正片中,一方面能夠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有了幾分職場真人秀的意味,甚至可以作為「梗」出現。近期熱播的《樂隊的夏天2》中,不按理出牌的五條人樂隊與可憐巴巴小導演世傑之間的互動,就是個好例子。五條人開解世傑那句「你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更是成為出圈金句。
另一方面,明星人選會重合、節目內容會撞車,但幕後團隊不會。PD作為變量融入到節目中,其實就是加入了一個新的嘉賓人選。這個人熟悉節目流程,又具備一定的上帝視角可以掌控節目走向,最重要的是,他的人和職業對於觀眾而言都是陌生的。
嚴敏的群眾基礎就是靠著他作為《極限挑戰》第七人而來的。當年嚴敏在《極挑》出鏡次數之多,儼然與六位嘉賓形成「6+1」之勢。乃至於後期嚴敏離開,部分觀眾提出《極挑》改名的建議,因為「《極限》只屬於嚴敏和男人幫」。
綜藝製作人們紛紛加強自身存在感,最終目標自然是如隔壁韓國的羅英錫PD一樣形成個人品牌。觀眾是為了某某PD出品而去看節目,而不是衝著節目的題材或嘉賓陣容的豪華。這種個人品牌效應一旦形成,也能對綜藝市場的同質化形成一定糾正作用。
曾有一位綜藝製作人對硬糖君感慨,他最羨慕的同行就是韓國的羅英錫PD,「他腦子裡有許多點子,每次付諸行動時都會有人願意買單。」確實,羅PD出品,在韓國人民心中那就是品質保障,甚至在中國都廣有粉絲。
羅PD製作的作品在豆瓣上被收錄了40多部,均分為9.27分,最近推出的一人經營類節目《我獨自李食堂》評分更是高達9.8分。不少國內的S級綜藝,也帶著羅英錫出品的影子。
羅英錫的成名作,是KBS電視臺2007年播出的野外生存綜藝《兩天一夜》。這檔節目曾經連續23周獲得30%以上收視率,最高分段收視率曾達51.3%,韓國人民戲稱為「狗都能被捧紅的節目」。
但韓綜市場競爭同樣激烈,同期有《黃金漁場》《Xman》《夜心萬萬》《無限挑戰》等節目播出。《兩天一夜》能夠突圍,與MC姜虎東的控場能力及節目形式有關,也與羅PD主動走到臺前有關。
在這檔節目中,姜虎東經常會主動與攝像機背後的製作團隊互動,製造節目效果的同時模糊了臺前幕後的分界線。就是這一點點創新之處,使得觀眾感到「這檔綜藝不一樣」。
離開了老東家KBS後,羅英錫開始發力慢綜藝,在節目中參與程度更深,在觀眾面前的個人形象也更豐滿。他「逢賭必輸」,經常禍從口出,卻還是在YouTube帳號上發起挑戰,只要達到百萬訂閱就送成員上月球。結果粉絲達到訂閱數,羅PD直播下跪卑微道歉。
作為一個從業多年且具備自然常識的成年人,羅PD真的不知道上月球是無稽之談嗎?不過是吸引關注的手段而已。但因為他「知錯不改」「好賭」的形象已深入人心,觀眾也不會因為他做不到便倒戈轉黑。
當然,羅英錫也不是沒有翻車的時候。這些年他不少天馬行空的想法在真正落地後同樣遭遇收視滑鐵盧,但只要是羅PD出品,觀眾還是願意一試。這也是國內綜藝製作人正在努力追求的個人品牌效應。
羅英錫在談到綜藝製作理念時曾表示,綜藝的趣味在於給觀眾帶來「治癒」和「訊息」。譬如搞笑綜藝能讓觀眾笑出來就是「治癒」,同理慢綜藝能讓觀眾覺得放鬆也是治癒。
「在我喜歡和大眾喜歡之間,我永遠選擇大眾。」即使是成功打造出個人品牌的羅英錫都承認,綜藝不是要給觀眾上價值觀大課,而是去儘量迎合觀眾喜歡,在迎合的基礎上通過微創新培養觀眾。從老羅的新綜也能看出,他很少會大刀闊斧推出完全不同的新品類,而是通過不同節目迭代小步推進。
對於國內的PD們而言,萬裡長徵才剛開始。與其想著怎麼改造觀眾,不如先去迎合觀眾,與觀眾之間建立信任,形成個人品牌後再去推動變革。
硬糖君最近還發現,凡娛樂圈題材網文,必有綜藝,有綜藝自然必有製作人。群眾對該職業的興趣已經就差最後一把柴了。綜藝製作人們的職場真人秀既然已經推進到「經紀人」這個職業了,不如下一步就拿自己開刀,來個《我和我的綜藝製作人》,送自己出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