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印象裡,美劇一直以高質量著稱。
《權力的遊戲》、《生活大爆炸》、《摩登家庭》………
不少人很喜歡看美劇,即使更新非常慢,但依舊有許多鐵粉在屏幕前苦苦守候。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
美劇以製作精良吸引眾多鐵粉,但也是因此,我才決定不再看美劇。
這一點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
而為什麼這麼說,這部美劇可以告訴你。
2017年的美劇《迷霧》。
劇版《迷霧》和影版《迷霧》都是改編自同名小說。
當初看劇版《迷霧》也是因為影版《迷霧》的關係。
但是,劇版《迷霧》也讓我看到美劇的另一面,更讓我決定不再追各種美劇。
而理由,我們接著分析!
首先,需要知道的一點信息是。
劇本《迷霧》只有一個季度,傳言因為質量太差被突然腰斬掉。
也因此,劇中關於迷霧的原因和結局都沒有。
這一點,只能自己腦補。
不過,雖然劇版《迷霧》被腰斬掉,但整部作品在敘事上還是非常講究,這是很多美劇的優點。
美劇擁有成熟的工業體系,劇本創作也會遵循一條類似流水線的套路或模式,這樣加工出來的作品永遠能保持一定的質量標準。
說白了,即使無法成為經典,但總體依舊不會太差。
劇版《迷霧》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只是,也許是因為美劇的競爭太過激烈,狼多肉少的環境下,該劇就只能被迫腰斬。
其實若和國產劇相比較,劇版《迷霧》能算中上層次的水準。
好了,回到劇作本身。
劇版《迷霧》在劇情上比較拖沓,相比影版,劇版多加了幾條人物支線,整體上就變得拖沓。
當然,原因還是劇作本身的設定有關。
《迷霧》的世界觀不夠龐大,具體內容是。
軍方科研人員不小心打破異世界的空間,導致異世界的生物跑到人類社會,這就是迷霧的設定。
因為設定比較單調,所以電影版的120分鐘更適合。
相反,這個設定根本無法支撐劇版的連載需要,所以只能多加幾條人物線索。
而且每條人物線索又做到非常細化。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神婆。
影版的神婆從出場開始直到結束一直扮演一個邪教的角色。
而劇版對於神婆的刻畫,有了一個進階的過程。
劇版中,神婆最開始還不是狂熱宗教迷,只是一個普通,但優雅的女性。
但後來親眼目睹丈夫在自己眼前被槍殺後,神婆從一蹶不振,再到神父的排斥,經歷一系列事件後,她才變成一位宣揚邪教論的神婆,並主導故事的發展。
當然,《迷霧》的一個話題就是「宗教」。
劇版對於神婆這一角色的細化不算脫離主線劇情,但其他角色的細化,就和主線劇情無關。
比如,男主的女兒被男同性戀者迷奸的段落。
還有,把影版的超市換成空間更大的商場,以及添加教堂、醫院等場景。
《迷霧》的一大看點,是描寫災難來臨時人們面對災難時的故事。
而添加的這些場景就有更多的角色,更多的戲份可以發揮。
只是,沒有影版的緊湊,而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拖沓。
這一點拖垮整部劇的質量,導致後來的腰斬。
而最後的結局,男主一家決定駕車離開小鎮,但在火車站偶然撞見軍方故意把許多人放置在迷霧中,故事由此結束。
因為腰斬掉後,所有的疑點無法得到充分解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
前面的故事拖沓,但還是堅持看完整部劇,就是想了解劇版《迷霧》關於迷霧是如何設定的。
但最後,卻什麼都沒有,還故意給觀眾留下一個伏筆。
這種感覺就像是欺騙,美劇雖然質量更高,總能保持一定的質量基礎。
可是,卻非常的商業化,商業化所導致的劣勢大體有兩個。
一個是因為劇情拖沓而爛尾,《權力的遊戲》就是一個例子。
另一個劣勢就是像《迷霧》一樣沒有,會變成一出沒有結局的故事。
對此,觀眾能忍受商業化的爆米花,但對於爛尾或是沒有結局的結局,就更難接受。
這一點,正是不再追看美劇的原因。
文中圖片來源於劇中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