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
《湖北日報》整版報導
咱潛江 槓槓的~
具體介紹了哪些呢
小編帶你一探究竟
第四屆曹禺文化周開幕式暨中國梅花獎藝術團曹禺故裡行戲曲晚會(現場劇照之一)。(通訊員 關洪磊 攝)
第四屆曹禺文化周閉幕式暨湖北戲劇「牡丹花」下基層文藝晚會。(通訊員 田永祥 攝)
11月13日晚,第四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圓滿落幕。一周時間裡,21場重點文旅活動次第上演——14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同臺亮相,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藝術院團輪番獻藝曹禺大劇院,規劃面積5.5平方公裡的曹禺文化旅遊城揭牌……潛江是戲劇大師曹禺先生故鄉。近30年來,潛江市持續深入發掘曹禺文化內涵,先後與省文化旅遊廳、省文聯等承辦四屆曹禺文化周,致力打造「中國戲劇之都」、發展文旅融合產業,形成曹禺文化和相關產業的同頻共振現象。「你對我微笑著,沉默不語。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候了很久。」第四屆曹禺文化周上,潛江市委主要負責人用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這句詩,歡迎遠道而來的賓朋。從第一屆開始,曹禺文化周即由中國文聯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辦。16年來,曹禺文化周已成為深受歡迎的高規格文化盛會。本屆活動一開場,即以恢宏的氣勢奪人眼球——14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同臺表演,越劇、崑曲、京劇、秦腔、川劇、黃梅戲、湖北花鼓戲名段一一上演。短短一周,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個省市的演員,省內外8所高校的演出團隊齊聚潛江,讓潛江的夜空星光璀璨。「《牡丹亭》《女駙馬》《打神告廟》都是有名的唱段,這次名角們都唱了,感覺太幸福了!」79歲的老戲迷吳本珍高興地說。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演員,用誦讀、詩歌、舞蹈等多種形式,演繹曹禺經典作品,掀起曹禺文化熱潮。「本屆曹禺文化周舉辦了曹禺國際學術研討會,8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因為疫情原因,日本、保加利亞、馬來西亞等4國專家進行了視頻交流。」潛江市文化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宋帆說,近10多年來,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潛心研究曹禺文化,英國利茲大學、德國海登海姆市曾組團來到潛江交流。11月8日,潛江成立了曹禺戲劇國際交流中心,旨在實現曹禺品牌的「國際化」。潛江北依漢水,南臨長江,被譽為水鄉園林、中國小龍蝦之鄉。潛江也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就發生在潛江龍灣的章華臺。曾有作家創作長篇歷史小說,詳實演繹這一千古流傳的故事。」宋帆介紹。每年5月至10月,到潛江吃龍蝦的食客絡繹不絕。來自潛江龍蝦城的數據,去年他們共接待食蝦客150萬人次。如此之多的食蝦客,過去沒有充分轉化為遊客。有些外地人來到潛江,吃完蝦後轉身就走了。曹禺文化周的舉辦,進一步激活了潛江的文旅資源。特別是卓爾集團的入駐,帶火了潛江文旅產業。受潛江濃厚的曹禺文化、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卓爾集團去年11月牽手該市,啟動曹禺文化旅遊城及返灣湖國家溼地公園等3個項目,投入巨資打造江漢平原文化旅遊新高地。曹禺文化旅遊城規劃面積5.5平方公裡,包括曹禺公園、世博湖北館新館、曹禺大劇院及戲劇小鎮等。今年國慶期間,世博湖北館新館、律動音樂水幕秀煥彩迎客,一個月時間接待遊客2萬人次。10月2日,世博湖北館新館3次達到限流峰值,不得不暫停預約,疏導客流。11月8日,曹禺文化旅遊城揭牌,戲劇小鎮奠基。全新改造的曹禺紀念館開放,幻象劇場、多景象多媒體互動裝置、透明全息成像、聽覺交互體驗等創新展項,帶來沉浸式展覽空間,讓參觀者驚喜不已。預計明年5月初,返灣湖國家溼地公園客服中心、生態酒店對外開放。屆時,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放慢腳步,從另一個角度感受曹禺故裡的驚豔。潛江市文聯主席李平表示,「文旅產業的勃興,反過來又帶動曹禺文化的傳揚,二者形成同頻共振、齊頭並進之勢。」「我走過不少地方,沒有一處使我感到這是我的故鄉,是我的父母之邦……我認識許多人,聽過許多熟悉和不熟悉的聲音,但沒有一處使我感到如此親切,如此動心,像『潛江人』這三個字,使我從心裡覺得溫暖、明亮。」曹禺先生散文《我是潛江人》中的這段話,傳遞著深深的故鄉情結。走到曹禺紀念館,一進門的玻璃櫃裡,珍藏著這篇散文的手稿。1989年,曹禺在病床上寫就這篇文章。在此前後,潛江市開始了對曹禺文化的發掘,至今約30年從未間斷。2004年,是中國戲劇史上有著裡程碑意義的話劇《雷雨》創作70周年。中國文聯和湖北省政府決定,在潛江聯合舉辦曹禺文化周。此後,曹禺文化周接連辦了四屆。潛江市領導先後換了多屆,但傳承和發揚曹禺文化的力度有增無減。近30年來,潛江市持續投入,建成曹禺大劇院、曹禺戲樓、曹禺公園、曹禺紀念館、梅苑和曹禺祖居、中國劇協曹禺劇本獎創作基地、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交流中心等場館。每天夜晚,曹禺大劇院熠熠生輝,梅苑古街、梅花島曹禺祖居霓虹燈閃爍變幻,與蘆洑寶塔、世博湖北館、星光橋相映生輝。市民在這裡休閒娛樂,在歡樂中接受文化的滋養。近年來,潛江在文化設施建設方面投入近30億元。今年開始,市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文化產業基金,助推文化品牌創建和文化產業發展。通過大手筆投入,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潛江經濟開發區汙水處理廠。(潛江市生態環境局供圖)「總磷0.065毫克/升,氨氮0.236毫克/升,溶解氧8.5毫克/升……」11月12日,潛江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介紹,當天上午,通順河潛江仙桃交匯處的水質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流經潛江、仙桃、武漢的通順河,過去潛江段水質常年為劣Ⅴ類。如今河清水暢,持續兩年多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東荊河潛江段水質過去在Ⅱ類和Ⅲ類間擺動,如今穩定在Ⅱ類,符合飲用水源標準。」潛江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國平介紹,近3年來,投入生態環境整治和生態項目建設的資金達30多億元,地表水水質普遍上升一至兩個等級。作為一座靠石油、化工發展起來的城市,潛江發生這一變化殊為不易,折射出當地呵護水環境使出的巧勁和狠勁。深秋,站在謝灣閘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通過倒虹吸管,清清漢江水以每秒20立方米的流量,源源不斷流入東荊河,經百裡長渠,流入潛江城區,讓漢江水與城區水網連通起來。上世紀60年代,潛江人修築百裡長渠——從漢江謝灣閘直接引水南下,除了供應潛江市區和沿線城鎮居民飲水,還為沿線農田提供灌溉水源。隨著南水北調工程啟動,上遊來水減少,漢江水位下降,謝灣閘幾乎無水可引,百裡長渠成無源「死水」。借南水北調興隆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之機,該市投資5億元在謝灣閘建倒虹吸管,於2016年9月正式引江水入城。繼該工程後,潛江又於2017年引漢江水補通順河水。兩大工程,為潛江水網提供了潔淨的「活水」,也引入了漢江中的魚蝦等生物,豐富了生物多樣性,提高了水體自淨功能,田關河、西荊河、興隆河、東乾渠等河流水質常年達到Ⅲ類標準。作為石油化工大市,潛江經濟開發區工廠林立。過去由於園區汙水處理等配套系統沒有跟上,部分汙水直排通順河。因為環保不達標,潛江曾被實施區域限批,6家企業被掛牌督辦。痛定思痛,潛江壯士斷腕,關閉取締涉汙小微企業11家,並於2017年前後建成4家工業汙水處理廠。2018年4月,投資2億多元建成的潛江經濟開發區汙水處理廠(一期)投入運行,日處理汙水能力達到2萬噸。「開發區12家涉水排汙企業一企一管,將經過預處理的汙水送至汙水處理廠。」潛江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正中介紹,工業汙水經過處理後,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可作為生產用水供企業回用。近年來,通順河潛江段沿線關閉排汙口70多個,建成4000餘戶分散式生活汙水處理裝置。如今,通順河實現一河清水出潛江。潛江市住建局副局長張強介紹,近年來,潛江已提標改造3個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新建12個鄉鎮生活汙水處理廠,建制鎮建成區範圍生活汙水處理實現全覆蓋。該市還重拳整治畜禽養殖汙染,投資4532萬元關閉禁養區畜禽養殖場903戶,落實了「一場一策」治理,並逐步推進規模以下養殖場「一戶一策」治理。2019年,潛江在市內所有跨界河流中啟用水質監測點54個,通過購買第三方監測服務,用於嚴密監測該市總乾渠、通順河等10條主要市域河流跨界斷面水質。在全省率先開展跨區鎮流域考核,潛江對跨界斷面水質按月監測、按年考核:年度水質達標率在90%及以上的,考核結果優秀;水質達標率在70%以下的,為不合格。考核結果作為各區鎮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同時作為評先表模的依據,實行環保「一票否決」。近一年多來,潛江每月通報水質監測情況,對考核落後的鄉鎮園區進行通報,以此倒逼各地切實治汙,「踢皮球」現象消失了。為確保環保問題整改有力推進,近幾年該市還先後制定《汙染防治攻堅戰考核辦法(試行)》《汙染防治攻堅戰考核辦法評分細則(試行)》,以生態考核指揮棒倒逼綠色發展。該市將生態環保作為項目引進、招商引資前置條件,突出「環保第一審批權」,近幾年依法否決可能帶來環境汙染的大型招商項目超過20個。2015年,長飛光纖潛江公司落戶王場鎮江漢鹽化工業園。氫氣是生產光纖預製棒必不可少的燃料。吸引長飛光纖前來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江漢鹽化工業園的氫氣。過去,該園的氫氣被當作廢氣,白白排掉。長飛光纖入駐後,鹽化工業園的氫氣通過管道直供,該公司用氣成本下降7成。此外,光纖預製棒生產過程中,主要副產物如稀鹽酸、鹽水等,又回輸到江漢鹽化工總廠循環利用。長飛光纖入駐後,又吸引配套企業日本信越、法國液化空氣等光纖大鱷入駐,一座「光纖小鎮」迅速崛起。如今,光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潛江正著力培育的四大千億產業之一。力推蝦稻產業,壯大文旅產業。去年,該市蝦稻產業產值逾400億元,遊客接待量同比增長約1倍,達193萬人次。11月12日,在潛江返灣湖國家溼地公園,記者看到成群的野鴨已開始來此越冬。近幾年,這裡共退池還湖15000畝,轉移安置漁民1050戶。人退鳥進,當地多次出現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的蹤影。最近,在國家發改委組織開展的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績效考核中,潛江排名第一。11月13日下午4時,潛江市浩口鎮陳垸村2組,養殖戶肖剛正忙著粉碎飼料,準備餵養他的一群雞寶貝。打開雞舍,「咯咯噠」此起彼伏。雞鳴陣陣,在秋風中唱響豐收的歌。「現在正是產蛋的黃金時節,每天下蛋2.3萬枚,還供不應求。」肖剛開心地說。肖剛是土生土長的陳垸村村民。2005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海南從事農資銷售工作。在外多年,漂泊的他夢想回到家鄉發展事業。2012年盛夏,肖剛辭工返鄉,思考著在家門口創業的途徑。一次與朋友閒聊,他得知養殖蛋雞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於是經人介紹到石首一家農牧公司學習蛋雞養殖技術。經過考察、學習,他決定在家鄉辦一個養雞場。當年底,肖剛在陳垸村2組流轉土地,建起了佔地1000平方米的標準化養雞場,投入43萬元新進設備、購買飼料,選購雞苗5400隻,當起了村裡第一個「雞司令」。肖剛主要養殖羅曼粉雞和北農大蛋雞,投餵豆粕、玉米等飼料,產蛋高,蛋品好,上市後非常走俏,暢銷荊州、武漢、廣州等地。僅用14個月的時間,他就收回了成本。嘗到甜頭的肖剛又投入90萬元,新建了2個佔地1000平方米的養雞場。目前,3個雞場共有2.6萬隻蛋雞,年產蛋780萬枚,平均每年可產生45萬元的純收益。創業至今,肖剛經常思索,如何將自己的蛋雞養殖業做得更大更好。他心裡一直裝著沉甸甸的責任:希望更多的人學到蛋雞養殖技術和經驗,幫助村民增收致富。這些年,除了打工的村民,不少村民到肖剛這裡學習養殖經驗。在肖剛的幫助下,現在陳垸村共有12戶村民在養殖蛋雞,有2戶貧困戶靠養殖蛋雞脫貧。抱團發展,天地更寬。肖剛帶頭,和村裡的養殖戶一起組團,成立了潛緣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著村民一起奔跑在小康路上。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飼料的採購和雞蛋產量、銷路受到嚴重影響,肖剛損失近40萬元。但他並沒氣餒,下一步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建設全自動化雞場,同時吸引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共同致富。「你看,這個消毒劑泡騰片,使用時只用按劑量拿出若干片放入水中,即可快速溶解,製作成消毒水,非常方便。」 江漢油田鹽化工公司(以下簡稱江漢鹽化工)強氯精事業部副主任胡小博,拿著一瓶強氯精泡騰片說。今年以來,隨著疫情爆發,消毒劑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1月至10月該公司銷售漂粉精54506噸,銷往40多個國家。過去,該公司消毒劑主要用於工業用途,包裝較大、呈顆粒狀,不便於家庭日常使用。針對家居消費習慣,公司開發出小包裝、片劑裝產品,如強氯精泡騰片、次氯酸鈉醫用和家居型消毒劑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公司藉助合作方,成功與俄羅斯籤下8000噸消毒劑訂單。6月22日,公司新建產能1.2萬噸/年漂粉精裝置開工,預計明年1月建成投產。公司鹽化工專家葉學良說,屆時,公司漂粉精設計產能將達到6.6萬噸/年,加上3萬噸/年強氯精產能,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毒劑生產企業。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丨樊逸雯
責編丨熊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