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動畫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學習、借鑑、融合和新生的歷史。上世紀三十年代,萬氏四兄弟暗含著同美國動畫長片一較高下的決心,將美式卡通的視覺語言與中國傳統審美意境相結合拍攝了中國首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新中國動畫藝術肇始之初,與日本動畫創作者的交流使中國美術片的範疇得以拓展。此後的發展中,中國動畫與當時所有藝術形式一樣,在蘇聯現實主義藝術理念和創作精神的影響下,湧現出了大批生動、形象且寓意深刻的作品。90年代後,面對徹骨的體制改革,中國動畫人學習的不只是日本、美國動畫的製作流程。我國第一部日風青春題材電視動畫《我為歌狂》的背後,是老美影廠艱難的抉擇和自我突破,也是在市場洪流和自身困境下敢於放下姿態的決心和勇氣。此後的20年,中國動畫低頭前行,從海外動畫外包、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做起,積極同日本、美國、法國等動畫強國交流與合作。今天的中國動畫展現出的多彩、交融的生命力是一路走來幾代動畫人對技術、製作流程、產業模式、藝術理念的向外學習和對自我「內卷」,破而後立的結果。
如今,年輕一代的動畫人們有了一種新的「向外學習」的方式。當「留學」成為熱潮,更多的年輕動畫人選擇走出國門,懷著對中國動畫的熱情在異國他鄉尋覓實現理想的機遇。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英國、俄羅斯、捷克,這些曾經在世界動畫史上聲名顯赫甚至今天仍熠熠地閃爍著光彩的動畫國度都是值得嚮往的聖地。同時,越來越多的「動畫聖地」願意接納來自中國的學生。今天的動畫人們正在以他們的方式重複著動畫先輩們做過的事情。
然而,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為動畫教育,但無論在對待動畫的理解、觀念、教學方式的目的、側重上,國外動畫教育與國內動畫教育,甚至國外動畫教育之間也都有著極大的不同。這沒準是件好事!國外的動畫教育,或許從某種程度上正在構成一種理性的「他者」視角,可以使我們反觀和審視當前中國的動畫教育。在日本,大學注重學生興趣和理論知識的培養,專門學校則可以使學生與產業對接;在法國,高校秉持著非常嚴苛的工藝和「先技術,後藝術」的理念,嚴格督促學生日常創作;不同於國內大學一個教師同時帶幾門課程的「一把抓」做法,法國高校的老師不僅全部來自創作一線,且只負責教授與其實際工作相關的課程;反之,美國高校動漫教育則並不過分注重學生在本科階段的技術水平,而是以啟發、鍛鍊學生的藝術重構能力與洞察力為主,這一點與英國的動畫教育較為類似;但相比之下,英國動畫教育的高等研究階段更為完善,研究與教學分立的制度使得學生可以在相應機構中完成動畫理論與實踐方向的博士層面的研究。
拋去教育不談,青年一代的向外學習還會給中國動畫帶來哪些新的東西呢?除了動畫專門學校帶給我們的成熟的日本動畫技術外,日本高校學者尤其以岡田鬥司夫、東浩紀為首的對於日本動漫作品的深層次研究以及對作為社會行為的御宅文化的高度關注,是否是單純注重日本動漫產業與技術的當前中國動漫的研究者們應當警醒的?法國的動畫名校如高布蘭、炮提葉、埃米爾科爾等的教學思路是否可以為當前的中國高校動畫教育提供一些借鑑?英國的高等動畫研究機構如伯恩茅斯大學的國家計算機中心、創意藝術大學的動畫研究中心以及拉夫堡大學的動畫研究所,都根據動畫複雜的多元屬性對作為計算機輔助技術的動畫、作為藝術的動畫與作為文化與媒介的動畫展開高等層面的研究,對於我國正在建設又處在迷茫階段的動畫博士項目而言是否具有現實的借鑑意義?隨著海內外技術、理念的碰撞逐步深化,中國動畫人對於動畫技術、美學、藝術與媒介的態度和理解是否會發生改變,當代中國動畫的產業結構、創作語境、理論視野和人文內涵是否會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
合力與新生,或許並不只有我們理解的那些方式!未來的中國動畫需要新的「取經者」,需要新的力量,需要前輩與後浪們的合力。當曾經的被迫低頭變成了主動的向外求索時,我們知道螺旋線上的中國動畫並沒有回到原點,而是正緩緩上升!
2020年10月31日下午15:30-17:00,江蘇海門第二屆東布洲國際動畫周暨第九屆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第八場——「螺旋線上的中國動畫新力量」。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廖宇,將同方夢詩、黃亮、蔣若昕、李利劍、馬超、張煦亞五位留學歸來的動畫人一起為本次論壇畫上圓滿的句號,將合力與新生的主題貫徹到底!
動畫導演,1971 年生於浙江,1990 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院)附中,1994 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動畫專業並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聖壹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曾任動畫藝術系主任,五屆動畫學院獎評委會主席。
陳廖宇老師在業內以犀利的學術觀點、創造性的教學方法與獨特的創作風格著稱。代表作品有電視欄目包裝《角落》、《動畫城》、《綜藝快報》等,網絡動畫《黑匣子系列》、《蜚聞記》等,電視動畫系列片《天天好習慣》、《麵粉鎮的節日》等,電視劇《年華似水》片中動畫,動畫電影《吃貨宇宙》等。
動畫師/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畢業後來法國攻讀完EMCA動畫專業。參與過多部獨立短片和動畫電影的製作。與範雯聯合導演了獨立動畫短片《Saltimbanques》,參與過動畫電影《我失去了身體》《My Suunny Maad》《Where is Anne Franck》的動畫製作。
2010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動畫藝術專業,2013獲得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創作及理論碩士學位後於法國高布蘭圖像學院攻讀動畫電影導演專業MFA。畢業後先後任東方夢工廠故事板藝術家、華誼兄弟點睛動畫 動畫電影概念設計、深海十月傳媒(大聖歸來)故事板藝術家、啾啾系列動畫片的總導演/研發管理。2019加入優揚成立「花老虎」項目團隊並擔任導演。2017成為北京電影學院 《角色動畫》外聘教師。
2007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團隊視覺設計,2009 聯合作業《夜》 金鵬獎最佳學生動畫獎,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持永只仁獎,2010 電影《將愛》「小馬奔騰」片頭動畫,上海世博會世博會中國館視頻設計,2011 華誼兄弟院線宣傳動畫,2013 畢業作品《竹青》 入圍ISFVF國際大學生影展,2014 中國動漫集團遠傳動漫研發中心研發設計師,2015 動畫短片《海女》入圍Annecy(法)昂西國際電影節,Krok(俄)克洛克動畫電影節,渥太華(加)動畫電影節,2015 參與《功夫熊貓3》東方夢工廠工作,任故事板藝術家,2016 任華誼兄弟點睛動畫 故事板藝術家,2017 出版首部兒童安全教育繪本《鱷魚叢林》、《魔法學校》,2018 年動畫電影《風雨咒》手繪動畫段落並擔任動畫系列片《啾啾》的導演,2019加入優揚《花老虎與小野豬》動畫系列劇研發和製作/導演。
2010年於北京電影學院動畫藝術專業畢業後,懷揣著對日本動漫文化的熱愛踏上了去日本求學的道路。在日本東京設計師學院動畫專業進修兩年後,在東京多家動畫和遊戲公司前後工作了六年。2019年9月回到國內後繼續從事遊戲美術工作並且為自己能成為獨立設計師的目標而努力著。
蔣若昕坦言,被日本動漫精彩刺激的內容吸引進入這個行業,又在學校裡面受到藝術動畫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影響。喜歡獨立藝術的自由個性,又喜歡商業作品帶來的專業與技術。經歷了日系風格的作品在國內十幾年間從小眾喜好變成如今市場上的炙手可熱。輾轉多個項目與風格間的我,希望能夠將這些寶貴經歷融入自己的作品,探索更多新的未知領域。
山東濟南人,於加拿大謝爾丹學院傳統動畫專業畢業後加入mercury filmworks任職動畫師,動畫監修。曾深度參與多部Disney頻道電視動畫劇集的製作工作如《傑克與夢幻島海盜》《星蝶公主》《獅子護衛隊》等北美一線項目,對歐美二維動畫製作流程及規範有著深刻的理解。2018年與校友共同在北京成立楓糖動畫,公司專注於二維兒童劇集的項目開發,前期設計及二維中期製作。
1983年生於陝西,2007年留學法國動畫學院SUPINFOCOM數字媒體導演專業,後陸續在法國,美國和中國參加《功夫熊貓3》,《捉妖記1》等電影故事分鏡,美術創作。2017年在北京成立超想動畫工作室開發原創動畫電影。五年目標:「用美國十分之一的錢做出打敗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十年目標:「建立影響世界的中國動畫品牌。」
從事動畫創作15餘年,曾在北京、上海、紐西蘭、臺灣等不同地區參與多個動畫影片的分鏡製作和導演工作。在紐西蘭生活11年,畢業後即任職於(維塔)Weta Digital工作室,參與《掠食城市》《霍比特人》等電影的前期開發。2013年任職於北京(華特迪斯尼)原創團隊,參與《半斤八兩》、《小龍大功夫》等動畫系列片的原創開發。17年在上海合夥成立(風幀動畫)公司,開發作品包括《歡樂逗地主》、《棄寵大灌籃》、《雞飛狗跳》等數個原創作品,目前負責電影前期創意開發、分鏡研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