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遇上中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遇上秋天的第一部電影,雙節的一天我選擇了期待了許久的國產動漫《姜子牙》作為自己過節的禮物。
匆匆吃過早飯,急急忙忙趕往電影院,當我拿到電影票的那一刻,內心依然是開心的、激動的。帶著期待,也帶著憧憬我走向了屬於我的觀影廳。
觀影結束後,我想跟大多數人的想法是一樣的:電影結束了嗎?這是我期待的水平嗎?一直想了到深夜,一個人的時候才認真寫下了這個影評。作為大家期待許久的《姜子牙》與《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三點註定了它的失敗。
1.電影氛圍太過壓抑
哪吒是一部主打輕鬆加愉快的方式,電影處處有歡笑,淚中有笑點。老少皆宜的故事情節,明確的歡喜結局讓其贏得了口碑,也賺的盆滿缽滿。
反觀姜子牙,大多數觀眾帶著輕鬆加愉快的心態走進電影院,結果是一場『虐心戰』。整部電影氣氛壓抑,讓本來輕鬆的心情找不到按放點。好好的國慶,看了電影整個人似乎不好了,這與人預期不一樣(前期宣傳視乎走輕鬆愉快路線),巨大反差為後面票房蒙上了一層陰影。
2.電影臺詞難懂
與哪吒相比,姜子牙的電影臺詞在關鍵之處也顯得較為深奧,欲言又止很難讓大家理解,更別說普通小朋友觀眾。
電影導演想要通過電影本身引發一些思考,而又為了拿到上映軟,不得不把臺詞表達的過於委婉,讓走情懷向的觀眾本要被撩起的情緒,卻沒有給到釋放點,進一步造成內心壓抑感。甚至會產生一種:電影究竟在表達一些什麼的無知感。
3.不接地氣
如果說哪吒成功,它的成功莫過於接地氣。就好像哪吒就是我們身邊一位普通的頑皮孩童,以至於我們也被帶到電影中去,感同身受無疑是最好的獲得高分的手段。
而反觀姜子牙,讓我覺得真的是一部神話故事,神話到脫離我們太遠了,太『高雅』了,我們無法理解了。
姜子牙頂著一定封神的帽子,卻講了一段與封神沒有多少關係的故事。與其說是封神電影,倒不如說是一部姜子牙自我成熟日記:從堅定的理想信念,到懷疑再到質疑自己的信仰和最後的反擊。而這個過程,講的非人非神,天尊是誰,狐妖與天尊關係如何,並未交代清楚。
神話故事不像神話故事,接地氣又沒做好,不倫不類讓觀眾也懸在了空中,好不彆扭,怎麼算是一部優秀作品。
以上三點,註定了電影難以走到哪吒那樣的高度。過分期待註定了失望,捧的越高,摔的自然更疼。
雖然《姜子牙》有它的不足,但是整個畫風製作,絕對算作精良,也是值得一看的,只是觀影之前,請放低一下心裡預期,那樣或許更容易接受這部電影。
總體來看,這部電影更適合動漫影迷觀看。誠意足夠,愉快不足,不太適合春節或者國慶這樣的節日期間觀看。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