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類電影和小說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特種部隊的角色。在這種題材的影視及文學作品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神話了特種兵,將其描述成了以一敵百的超級戰士。
實際上特種部隊的特種首先指的是完成非常規的任務,這種任務中是要儘量避免和敵軍的正規軍相對抗的,因為小分隊的特種部隊在正面對決中未必會打得很輕鬆,電影中那種特種兵大殺四方,而敵軍卻屍橫遍野的場景很少見。
且不說特種部隊的對手是正規軍,就是遭遇大股民兵也會很被動。
1993年的摩加迪沙之戰就是如此,這次戰鬥後來被拍成了著名電影《黑鷹墜落》。
不明真相的人都覺得美軍特種兵以陣亡18人的代價斃傷了上千名索馬利亞民兵戰績顯赫,充分展示了美軍特種兵的戰鬥力。但實際上,在美軍內部,這場戰鬥是被廣泛批評的。
首先,特種部隊跟民兵進行大規模交戰本就是忌諱,既然發生了這種事實際上已經說明特戰行動的失敗了。而在隨後交戰中,美軍除了18人陣亡外,還有73人負傷,另有1人被俘,戰損總計是92人,另外搭上了2架直升機。
在討論戰鬥損失時,很多人總是混淆概念,統計美軍只算陣亡者,而統計美軍對手,則連負傷者都算成陣亡。實際上,摩加迪沙之戰,索馬利亞一方即便按照美軍自己的估計是350人死亡,500人負傷,其中包括交戰中的平民傷亡。
也就是說真正與美軍交戰的索馬利亞民兵的戰損連800人都沒有,其中還有不少是美軍直升機的戰果。這樣來看,美軍特種兵實際的戰損比連1比5都做不到,這還是民兵。
2017年10月,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一個分隊(12人)和尼日士兵數十人在巡邏中被伏擊,對方也就50人。但尼日士兵跑路後,美軍大部隊也跑路,最終留下剩下的4名特種兵孤軍奮戰。其也沒展現出以一敵十的實力,最終死於亂槍之下。
這兩場發生在非洲的戰鬥,一次是美軍有備而來,一次是被打了伏擊,實際上都沒有展現出特種兵如影視作品中的那種形象,而美軍交戰的對手還僅僅是非洲民兵性質的部隊。
如果是正規軍之間的交戰,其實會更被動些。
美軍當中,海豹突擊隊是一支著名的特種部隊,其中的海豹六隊(現在的美國海軍特戰研究大隊)是美軍特種兵中一等一的精銳,和陸軍的三角洲部隊處於同等地位。
1983年,美國出兵格瑞那達,其中海豹六隊兵分三路,一路直至駐格瑞那達的英國總督府(該地原為英國殖民地,獨立後,依然能保留了英國總督)。
由於計劃中,美軍增援部隊將很快趕來,因此這支11人的海豹分隊並不需要堅持很長時間。
但是,海豹到位後,卻立即遭到了一個格瑞那達連隊的圍攻。
格瑞那達軍隊的水平比民兵高不了多少,而且還是輕步兵,即便如此在交戰中依然將11名美軍特種兵中的10人擊傷,讓如果不是美軍後援及時趕到的話,這支海豹分隊就被全殲了。
而這還是訓練水平不高的一個小國軍隊,如果是訓練有素的一個步兵連呢?如果開來的不是輕步兵,而是有重武器的正規部隊呢?
所以說,真正的特種兵,雖然訓練強度大,雖然單兵素質高,但出現電影中那種幾個人就能大殺四方的情況是極少的。
一方面特種部隊會儘量避免硬碰硬,另一方面真到了硬碰硬的地步,特種部隊未必能打贏。
2005年的紅翼行動也是一例,美軍海豹突擊隊4名精英在任務中被牧羊人發現,後者報信後,武裝分子開來了140多人,結果3名特種兵被打死,另一人由於當地帶路黨的幫助才僥倖得脫。
美軍在救援中還被擊毀了一架支奴幹,機上8名海豹隊員在內的16人全部死亡。
所以,特種兵並不是以一敵百的那種超級戰士,切不可因為一些影視作品或小說的宣傳便神話了特種兵。
他們就是軍隊中的一個精銳兵種而已,無需過度拔高甚至神話。
轉載請註明出處:「雲上國防」(ID:YUNSHANGGUOFANG)
註:本文為「雲上國防」公眾號獨家特約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洗稿,否則將追究當事人和單位法律責任。
點看+秒贊+分享,傳播你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