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走心的視頻短片,在朋友圈裡悄悄刷屏。
故事取材於現實生活,雖然只有短短一分多鐘,卻戳中了無數人的淚腺.
嗨,屏幕前的你,我想你早就不記得了吧。
這裡曾經是你的起點,一個足足保護了你300天的安心 「小窩。」
在沒有你之前,媽媽感冒發燒挺挺就過去了;有了你之後,一點磕磕碰碰她都著急的要命。
她開始變得事無巨細,凡事小心翼翼,平時走路或者做事情,都怕驚動了你。
一日三餐,都按著科學的」孕婦食譜「來,哪怕是自己不喜歡的,也會漸漸適應和改變。
當然,你可能看不到這些,但你一定猜到了,這是個很安全的「避風灣」。
它安靜,沒有吵鬧喧囂;它溫暖,任由外面風雨飄搖。
這裡藏著你們一起走過的路,說過的話,度過的每一寸時光,直到你的存放期滿。
不一樣的是,這些發著光的日子,會伴隨你整個成長階段,從你牙牙學語,到她已入暮年。
每段旅程的愛不盡相同,但都給了你無風般的呵護,用盡全力,幫你撥開了坎坷路上的大霧。
記憶深處,我最常掛在嘴邊的是那句「我媽在家嗎?」
我覺得在我眼中,媽媽無所不能。
壞掉的拉鏈她會修,弄丟的紐扣她能換,就算是裂了洞口的褲子,她那神來之手也能縫出一朵漂亮的花來。
如果我在外面受了欺負,她會第一時間幫我討回「正義」,不允許任何人侵入我的小小世界。
她也是別人的女兒啊,也曾被捧在手心,可當危險降臨時,她還是選擇義無反顧衝上去。
這樣的「英雄」時刻有很多,譬如下雨天穿著膠鞋接我放學,冬天早起給我準備早餐……
只不過,那時,我還不太懂什麼叫愛,只知道有媽媽在,我的字典裡便不再有「風雨」二字。
最麻煩的要數青春期吧,此時的我乖戾叛逆。
她擔心我不學無術,時常跑學校問老師,想知道我最近有沒有好好做功課。
我老是站在她的對立面,故意唱反調,她也懶得與我糾纏,到了飯點喊我吃飯,就是和好的象徵。
後來我去外地求學,見面次數就少了。
「別捨不得花錢」 「想吃什么喝什麼就買」 「錢不夠了給媽說」這幾句話,是她最常念叨的。
而每次掛完電話,我的銀行卡裡就會多出一筆生活費。
我始終明白,媽媽的愛從未遠離,而是從陪伴變成了牽掛。
畢業參加工作以後,故鄉二字再無春秋。
為了不讓她再擔心,我報喜不報憂,有什麼心事就藏在肚子裡。
可我媽眼裡,我還是那個長不大的小孩子,什麼都瞞不過她的火眼金睛。
工作碰壁,她就給我打視頻電話,忍著瞌睡一直把我哄開心,自己才放心。
每次回家,她都會在臨走時,特意打包好家鄉菜和特產給我帶上,怕外面的夥食虧了我的身體。
以前我覺得我不再是那個躲進媽媽肚子裡的小孩了,也沒人再站在我背後支援了。
可那滿載而歸的行李箱,始終在提醒著我,「你看,媽媽愛都在這裡呀。」
它只是變了一種方式存在,但這份愛依然如四月春風,溫暖了我曾寸步難行的寒冬。
小時候,媽媽的愛是「為母則剛」,是陪伴和引導;
上大學,媽媽的愛是「錢不夠了給我說」,是銀行卡上定期到帳的生活費;
工作以後,媽媽的愛是家鄉菜,是沉甸甸的行李箱。
無論哪一種,她的愛都足夠溫暖,足夠有安全感,依舊是那個懷胎十月時的「避風灣」。
而當我回頭望去,也漸漸明白,其實,每一樣生命都來自於一個無風的地方。
我們恰恰因為這種無風感的呵護,才能從當初的蹣跚學步,長成如今的大人模樣。
就像美的無風感空調那樣,因為有了更貼心的設計,才會有更舒心的體驗。因為體驗更舒心,整晚才會更安心。
如今我們長大了,角色互換,該輪到我們做媽媽的「超級英雄」了。
她們也曾是小女孩,她們並不是無所不能,她們也有軟肋,需要我們回過頭抱一抱她。
所以,趁著明天的母親節,就早點下班,陪她們說說話,散散步,聊聊最近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
離家遠的,就打個電話,問問她們的近況,用實際行動送上自己的祝福,比你發多少條朋友圈都重要。
當然啦,最後,別忘了謝謝最可愛的她們啊——
謝謝媽媽賜予了生活最初的守護;
謝謝媽媽的一路陪伴,與我並肩;
媽媽,謝謝您,謝謝您無風感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