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智慧:細微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2020-12-23 湯姆林企業管理諮詢

「道在尋常日用間…」

星雲大師說:分享信息:人們總是將手機握在手中,代表著手機也持續接觸手上累積的大量細菌。近日一項針對1200名美國人清潔習慣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近23%受訪者從未清潔過手機。

研究人員表示,一支從未清潔過但經常使用的手機,其所攜帶的細菌,可能比家中廁所還多。一家抗菌白光公司調查,手機通常會接觸到不同形式細菌與疾病,包括鏈球菌、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

如果大家覺得這還不夠髒,調查發現另一個情況:當兩手都在忙碌時,有41%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將手機放到嘴中。除了手機之外,51%受訪者承認,會將鑰匙放入口中;54%受訪者曾將信用卡放進嘴裡。

手機

精神在

日本的禪寺,往往都在門口掛著牌子,上面寫著:「注意足下」。意思是要來人把脫下的鞋子放整齊,因為從細微處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品格和修養。分享真實經歷:某著名跨國公司,張貼招聘通告,應考之人成群結隊到會客室裡等候。可是等半天,不見有人前來過問,於是人們交頭接耳,閒談嬉笑。不一會兒,一位青年推門而進,他態度從容,很有禮貌地繞過正在談話的人,獨自走到室內一個角落;突然,他發現有一份掉在地上的報紙,於是把它撿起來,疊得整整齊齊,然後放在辦公桌上。

這個時候,秘書出現了,她向眾人宣布,經理決定錄用最後進來的那位青年。人們不禁要問,既然沒有通過任何口試或筆試,經理何以知道這位青年是堪當大任的人才呢?

答案在於「細微處見精神」,最微小的言行舉止可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正如先前來應徵的那群人所表現的心浮氣躁,更明顯地襯託出最後進來那名青年的沉著穩重與細心守禮。所謂細微處,也可在儒家講究的「慎獨」中尋得,即時時謹慎守道,注意修養自己身心。佛家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也是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檢束警策自己,淨化身心。

莫作惡

惡莫作

一個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的修行人,他是時刻提醒和反省自己,他會對日常生活的最細微處,甚至細微到起心動念,都不放過。就這樣,全面地、深入地培養自己的淨心淨行,月積日累,內心日益輕安,最終得大成就。

這些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簡單,但堅持做下去就不簡單,這就需要堅定的心。實際上,這也是這十六字偈的深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裡面值得注意的是「自淨其意」,不少人把「自淨其意」理解為打坐,這是不確切的。「自淨其意」,應該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日常功夫長期積累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本著「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做,那就是守戒
    不守
  • 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法的根本所在
    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增一阿含經》經中的一個偈頌。阿難尊者曾經講過,此一四句偈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六祖慧能大師在這裡提成「意中清淨」,可是我們如何能夠做到「意中清淨」呢?平日一切言思行之中,我們勤依諸佛所教,諸善奉行,諸惡莫作。但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到「自淨其意」呢?六祖慧能大師給出的答案是「定慧等持」。
  • 佛教:學佛學什麼?
    《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淺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層涵義
    淺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深層涵義【導語:所謂至善者,我們都知道兩句話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意思就是要讓我們去做好事,不要做壞事。那麼同時也知道,眾善奉行就是交給我們怎麼樣去影響別人,改變自己。】但是從道的角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是這樣講的。
  • 《地獄變相圖》結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最後,希望我們皆能秉承佛陀的教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夢境或問我繪地獄變相圖,本據何籍?曰:實乃當今世間眾生現象耳。問其悲願,曰:至誠感通而已,嘆吾身陷於五濁,心攀意緣無非三毒五逆而渾不自覺,感慨良深也。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一、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首先第一首的偈頌是「七佛通偈」,此乃指過去七佛共同的教誡,是佛教中廣為傳誦的偈頌。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阿難告訴大眾說,在一首偈頌中,能具足諸佛、闢支佛、聲聞的教法的,便是這首「七佛通偈」 。阿難在經中說:「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
  • 10個佛教名句,讀完大徹大悟!
    學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佛教經典中充滿著人生智慧,讀完讓人法喜充滿,頓感醍醐灌頂,有種大徹大悟的感覺。今天挑選了十個佛教經典名句,與大家一起共享:一、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法句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生短短幾十年,就如小水窪裡的魚兒,過一天就少一天,有什麼值得可樂呢?
  • 講經 |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三等獎獲得者昌孝法師講如何安頓身心
    總結:「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天台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講道:『戒經云: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即七支過罪,輕重非違,五部律明其相,如是等戒所防止。諸善者善三業若散若靜,前後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稱為善。自淨其意者,即是破諸邪倒,了知世間出世間因果正助法門,能消除心垢,淨諸瑕穢,豈過于慧,佛法曠海,此三攝盡。』
  • 為什麼你的智慧、五眼六通沒有現前?(宣化上人)
    為什麼你的智慧、五眼六通沒有現前?◎ 宣化上人我們過新年,要發大誓願,一定要改過遷善。改過自新要怎樣呢?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樣子,你把自己收拾乾淨,你的智慧、五眼六通自然現前。你不把自己收拾乾淨,就想得五眼六通啊?一通也不通,一慧也不慧,什麼都不懂!就是在那兒愚痴,愚魯盲混,不講道理。【編注】恭錄自「萬佛聖城中文官網」
  • 佛教:善惡因果三世業報
    《增一阿含經》裡有一首偈,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這首像既是佛教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學佛的重點。當年釋迦牟尼在即將圓寂之時,聲聞弟子們表現出極大的哀慟,紛紛懇求佛不要就此離去,以使他們無了依靠,將來要是有了疑問該向誰請教呢,於是佛就對眾弟子作了最後一番教誨,告誡弟子們要「以戒為師」,說完就入滅了。
  • 佛教:拜「觀世音菩薩」,心中默念這2個字,福德無量!
    故而,《妙法蓮華經》中《普門品》裡講: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在大眾的心中,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象徵,眾生凡逢苦難,一心稱念觀音名號,便可得到救渡、離苦得樂。其實,觀音菩薩在過去世中已然修得佛果,法號「正法明如來」,後因不忍眾生疾苦,選擇倒駕慈航,降格為菩薩,普度眾生。
  • 每日一文丨《感應篇注釋》194: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自己想到在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上,社會上看得見的有國家的法律,看不見的有天地運轉的規律,作惡多端,一定難免遭受災禍,或會在冥冥之中受到懲罰,或是受到國家法律的刑罰,念及這種痛苦,從而毛骨悚然,回心向善,這是善念,應當趕快驚醒;四是恥心,什麼是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