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我:孩子從小就喜歡聽書,睡前不聽還睡不了覺,為什麼現在升初中了,語文成績還是不好,還是不會寫作文呢?
現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讓孩子聽有聲讀物,或者自己給孩子講故事。有的家長因為工作壓力大、家務纏身,沒時間沒耐性陪孩子一起閱讀,於是給他聽故事代替親子閱讀,孩子愛聽自己也得到了「解放」,一舉兩得,結果上學後發現孩子語文成績並不好,作文也是乾巴巴的沒內容,作為家長很困惑。
大海老師要告訴各位爸爸媽媽:耳朵代替不了眼睛!
「聽書」作為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是對傳統閱讀的一種有益補充,它有很多的好處,像激起孩子對故事的興趣,同時還能保護視力、節省時間、方式靈活等等。但在孩子幼兒時期聽書只能作為閱讀的輔助手段,而長期聽書不讀書肯定是不行的。就像主食和輔食的關係,如果長期只吃輔食的孩子肯定營養不良長不高了。
記得小時候,有同學特別愛聽收音機播放的長篇評書《嶽飛傳》《楊家將》,很痴迷,對裡面的人物如數家珍,說起故事來也是,滔滔不絕,繪聲繪色,但是他們的語文成績卻很一般。原因何在呢?聽書不是閱讀,聽書更代替不了閱讀。聽書,說的人時而娓娓而談,時而婉轉悽涼,時而慷慨激昂,確實能提高人們對它的興趣,但是聽的人更多的是關注故事的情節發展,類似於追電視連續劇,對故事的寫作手法、優美語句的欣賞並不在意,也談不上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
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凡是語文成績好的孩子,一定是閱讀非常豐富的孩子。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作者用純熟的古白話,明白曉暢,文採飛揚,老到的語言功夫令閱卷老師拍案叫絕,給出了滿分。後有記者採訪該生:你的作文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他回答因為喜歡《三國演義》,曾讀過三、四十遍,很多章節能背出來。如果該生同樣把《三國演義》聽三四十遍,絕對不會有這樣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浮躁的人是讀不進書的,安靜的人才讀得了書,讀書也能促進人的心態平和。孩子小的時候和他一起閱讀書本,是提高他專注力的好方法,讀書他必須專注才能讀,而聽書他眼睛是閒的,手也是閒的,所以他就會去做別的事情。到了高年級,捧著一本紙質書看,可以做筆記、劃重點,也可以反覆地閱讀、品味一句話,這些在聽書時都無法實現。看一本書,你能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斟酌、去思考,用更多時間去整理思路,所謂慢工出細活。聽書,沒有思考的時間,它像一個沙漏進去的多,漏掉的也多,真正留下來的很少。
和孩子一起的親子閱讀是高質量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意,給他安全感。這個也是聽書做不到的。
所以,聽書不是真正的閱讀。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聽書,但絕不能只聽書不讀書。不論父母的文化水平怎樣,我們都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將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