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郭麒麟、富大龍……按照一直以來的慣例,這些演員現身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化身國寶守護人只能算是常規操作。但在今年《國家寶藏》第三季的國寶守護人名單裡出現了一個「例外」,今晚(12月27日)他就要來了:多次憑藉幽默風趣的播報火出圈的央視自家段子手朱廣權!
央視「段子手」朱廣權終於來了
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進入第四期的《國家寶藏3》走進的是包含了孔府、孔廟、孔林的山東孔子博物館。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將和國寶守護人于謙、朱廣權、塗松巖一起,帶領大家去看那裡的商周十供、《三聖像》、《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三件國寶,感受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作為中國人眼中的「至聖先師」,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深遠影響已經無需多言。今晚首先出場的是國寶守護人于謙,他將飾演對禮樂頗有研究的聖裔劇作家孔尚任,講述孔尚任與侄子孔衍長在治河前線與不作為的地方官高大人鬥智鬥勇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今天剛好是考研初試結束的日子。節目對此也有特別安排:于謙會通過守護十供、祭拜孔子,為全國考生送上金榜題名的祝福。
據于謙介紹,商周十供中的十件青銅器其實都有著各自的名字:「木工冊」鼎、獸面紋觚、冊父乙卣、「伯彝」簋、竊曲紋簋、夔龍紋簠、饕餮紋甗、四足方鼎、夔鳳紋豆、犧尊。兩百多前,它們由乾隆皇帝賜予孔廟,至此便與孔子之間有了奇妙的聯繫。本期節目中,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考古學家鄭巖便將作為「今生講述人」,為觀眾分享乾隆曾8次親臨曲阜祭祀孔子的故事,並通過乾隆為「偶像」瘋狂「打call」的趣事。究竟乾隆為何要賞賜這些禮器?其中有什麼意涵? 天下學子又到底應該追隨孔子的什麼等問題也會得到詳細解答。
于謙和塗松巖
明嘉靖年間,民間出現了一種社團叫「鄉約」,由飽讀詩書的鄉紳們發起,他們手搖木鐸行走鄉間,既教聖賢書,也會調解糾紛。大家期待已久的央視段子手朱廣權的國寶守護之旅就和這個息息相關:他飾演的就是這樣一位知識淵博的儒雅鄉紳。然而,原本應該替鄉親們解難的他,卻遭遇了一位「瘋小姐」的「霸蠻逼婚」。金句頻出的朱廣權,還會花式解說《論語》。
朱廣權守護的國寶是史上最逼真的孔子畫像《三聖像》,它的今生故事則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帶來。同時,王潤澤教授還帶來了赴美華工丁龍的愛國故事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的來源的分享。
在我國古代,曾經七次大規模地刊刻儒家石經,以此作為官定的儒家經典。其中,《乾隆御定石經》是現存最為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經。而《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更是為我們完整保存了石經全貌。而不同於以往六部石經均由官方組織多人編寫,《乾隆御定石經》僅由清代書法家蔣衡一人手書完成。在《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的前世傳奇中,國寶守護人塗松巖便將重新演繹這個故事。
2019年孔子博物館舉辦「第四期全國碑帖編目與鑑定研修班」期間,《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作為重要發現引發了各界的關注,同時也讓不少人疑惑:明明《乾隆御定石經》的原石完整的保存於北京國子監,那《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的意義和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裡?本期節目中,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將用《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被發現的故事來解答這個問題,為拓本正名。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