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晚,今日頭條作為閱兵報導中的新媒體典型代表,與微博和微信一起登上了當晚的新聞聯播。
這家年輕的技術公司的官方微博第一時間發布了這條「喜訊」。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登上央視的新聞聯播,無疑都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今日頭條這家成立僅僅三年的公司正在成為比肩微博和微信的全新勢力。
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事實是,這次的閱兵轉播,央視挑選今日頭條作為其新媒體獨家合作夥伴,除了正常的直播信號外,還專門為其提供了電視直播內容之外的獨家視頻內容。
根據今日頭條官方在閱兵結束後發布的數據,截止9月3日17時的數據是,閱兵視頻直播頁的展示量超過7000萬,閱讀量超過1000萬人次,峰值在線人數超過200萬;閱兵報導視頻回顧專題的展示量約1.5億次,閱讀量超過2000萬人次,累計播放超過3000萬次,時長約60億秒。
那麼,央視新聞為什麼要選擇與頭條合作呢?
1、酒香也怕巷子深,傳統媒體急需輸出優質內容
為了閱兵內容的多視角呈現,今日頭條製作了「勝利日看閱兵」的專題。
該專題共組建了10個標籤來呈現閱兵內容,例如「獨家視角」,從另一個角度看裝備、看飛機、看整齊步伐;「主席檢閱」,則詳盡記錄了習 大大講話、乘車、升旗的多個瞬間;「抗戰老兵方隊」,記錄了歷史上首次摩託開道護衛老兵;「全程回顧」,則記錄了93閱兵的高清錄像。
其中的多個視角在電視直播或圖文報導中是無法展現的。例如「習 大大和各國嘉賓登上天安門城樓」的瞬間,以及「從高空中看方陣經過天安門」的場景等等。這也是央視選擇輸出內容的原因:移動端的瀏覽方式更加隨時、隨地,並且方便截取特殊視角,專門呈現,回放瀏覽。
信息爆炸時代,酒香最怕巷子深。如果這些視頻內容不能通過移動端釋放出去,很可能就會石沉大海,而無法被更多的公眾所感知。恰好,頭條在移動端具有廣泛的傳播和覆蓋能力,公開數據顯示,截止目前今日頭條日活躍用戶2700萬,累計激活用戶超2.9億。
今日頭條並沒有辜負這次與央視新聞的獨家合作機會,當天累計超過3000萬次的視頻播放量無疑是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優質內容的輸出,也讓央視新聞在移動端再建一個新陣地,央視新聞成為電視端和移動端的雙贏方。
2、不僅是閱讀工具,頭條號希望成為內容生產作坊
騰訊有微信公眾號,百度有百度百家號,而今日頭條有頭條號。
與騰訊百度的路徑一致,今日頭條也在廣泛的吸納媒體入駐自己的平臺。一方面,吸引傳統媒體開通頭條號自發上傳內容,是解決版權糾紛的處理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媒體的入駐能極大化的豐富平臺內容,滿足個性化推薦需要。
對比幾大內容平臺發現,微信公號源起於企業與大號營銷需求,百家最開始聚集了科技行業的自媒體人,而頭條則選擇與央視新聞、光明網、中新社這種「喉舌」媒體合作。出發地不同,最終路徑卻一致:頭條號正在將自身打造成為公共的信息發布平臺。今日頭條最近公布的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個概念:截至今年8月,「頭條號」平臺上的帳號數量已經有超過3.5個,除了自媒體之外,其中各類媒體、政府、機構總計已經近9000家。
9月8日,今日頭條即將召開「首屆頭條號創作者大會」,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出席。從政務媒體到自媒體,頭條號的野望不僅僅是從移動端的閱讀工具到內容平臺,現在又開始把流量變現,去扶持一批優秀的內容生產者,以流量+資本的方式幫助他們長大、成長。
田科武的「超級爸爸」是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案例。今年4月入駐頭條號,首篇文章《誰是女兒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全天下的男人都要看》就取得了130萬的閱讀量,並進入頭條育兒自媒體閱讀周榜TOP3。
幾大平臺都有流量優勢,但頭條所具備的個性化推薦機制讓優秀的內容生產者的成功變得更加快捷,而不必像其它平臺那樣去緩慢的積累,經歷從0到1再到100的過程。
當媒體開始面臨媒體融合的浪潮,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央視這次與今日頭條的攜手無疑做出了一次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