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開播的《奇葩來了》被製作方稱為第三季《奇葩說》的先導節目,實際上就是把海選環節包裝成新節目,給正式節目做預熱。
我猜想製作方這麼做的目的大約有這麼幾個:
一是充分利用第三季熱點,比如「馬曉康」重新合體。第二季時高曉松的位置由金星替代,但效果明顯不好,觀眾對高曉松歸隊的呼聲很高。「馬曉康」組合提前重出江湖必會引起關注熱潮,起碼能讓更多人知道,《奇葩說》第三季要開播了。
二是讓觀眾提前熟悉選手,這可能是從第二季吸取來的教訓。當初第二季開播時,前幾期節目由老奇葩一隊和新奇葩一隊辯論。在新人這隊裡,幾乎所有人對觀眾來說都是新面孔,要在一期節目的混戰中記住這些臉並且跟特點對上號很困難。從一開始就不被觀眾熟悉,又被老人們不斷搶風頭,可能就是第二季新人沒幾個闖出來的原因。
現在有了《奇葩來了》,每個未來選手在觀眾面前的表現時間就拉長到了每人十多分鐘,而且還是單獨的。
三是延長話題時間。如果在預熱階段,選手就被設計好了以後的標籤,能更有利於這些「奇葩特點」在正式賽時發光發熱。另外製作方可能也指望著觀眾給這些選手找標籤特徵。
第三季《奇葩說》是馬東自己成立公司後力推的核心節目,動用各種資源為節目造勢,做個先導節目也並不算意外。
縱觀前兩期《奇葩來了》,馬東團隊首先很好地掌握了《奇葩說》的精髓——口無遮攔。無論是主持人還是選手,說話尺度極為大膽,比如高曉松直言不諱地說師洋等我型我秀出來的歌手發展不順,又指責好聲音埋沒了王韻壹,絲毫不給同行留任何面子,來自馬來西亞的前辯論大牛更是滿口屎尿屁型笑話,肖驍朋友對他整容臉的現場拆臺……這些百無禁忌的內容完美契合了厭惡假大空的90後觀眾們,而他們正是《奇葩說》主力受眾。
有人說,《奇葩說》其實是《康熙來了》的精神延續,此言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