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猿來一線牽
一隻通身金黃的海南長臂猿抓住繩索,「嗖」地一下便滑到了另一片開闊雨林的樹冠間。類似於這樣的場景,如今正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分局管轄的斧頭嶺林區頻繁上演。
幫助海南長臂猿跨越深谷的繩索是生態廊道的一種,旨在連通雨林間的「孤島」,進一步擴大這群雨林精靈的活動覓食區域,而這只是人類為了恢復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所採取的保育措施之一。從不足10隻到5群33隻,過去的幾十年間,海南林業部門、保育組織及周邊社區通過成立監測隊、栽種猿食植物、強化科研力量等一系列努力,幫助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實現穩定增長,也讓這群雨林精靈在霸王嶺雨林的居住空間變得愈發寬敞。
長臂猿母子在樹上活動
雨林「孤島」繩索牽
家住霸王嶺雨林的海南長臂猿,最近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故事要從2011年前後說起。彼時,從海南長臂猿A、B兩群分離出的3隻青年個體,在靠近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苗村的一片山林間紮根,組建起第三個小家庭——海南長臂猿C群。
白沙青松鄉斧頭嶺棲息的長臂猿
從第一隻幼猿出生,到新的青年個體加入,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李文永幾乎見證了這個小家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一點點看著它躍升成為海南長臂猿第一大家庭群。
「它們不怕人,有時還會追著我們跑呢。」在李文永看來,C群是與人類最親密的一群海南長臂猿,而他也習慣了在小傢伙們嘹亮的歌聲中開啟新的一天。
人與猿相守相伴的平靜生活,被2014年的一場超強颱風打破。
風雨過後,監測人員發現C群的活動範圍內至少出現11處滑坡,其中一處恰恰位於海南長臂猿活動的必經之地。對於長臂猿這種終生不會下地、只能依靠雙臂行動的樹棲動物而言,這顯然是個大麻煩。
幫助海南長臂猿重建家園的行動隨即啟動。2015年,海南林業部門及香港嘉道理保育機構在各處滑坡種下約1200棵本土樹種的樹苗,並用攀山級別的繩索為長臂猿架設起繩橋,幫助它們在一個15米寬的淺溝隔開的生境之間移動。
繩橋建設後,小傢伙們雖然注意到它的存在,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始終持觀望態度。直到2016年5月2日,繩橋建成後的第176天,安裝於樹上的紅外線儀器終於被通過繩橋的長臂猿觸發,中國首段長臂猿利用人工樹冠通道的影像資料被記錄下來。
國際上,通過建設人工樹冠通道(Canopy Bridge)來連接破碎化森林的保育項目與日俱增,但通過建設繩橋來改善長臂猿棲息地,這在中國尚屬首次,全球範圍也鮮有應用。
通過470天的紅外線監測,人們發現海南長臂猿對繩橋的利用頻率越來越高,這意味著繩橋的搭建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臂猿的生境碎片化問題。不久前,自然中國旗下期刊《科學報告》刊發了這一研究成果,引發廣泛關注。
白沙青松鄉斧頭嶺的一隻母猿
種群數量漸恢復
建設繩橋是一次有益嘗試,而事實上,海南拯救長臂猿的行動從20世紀70年代末便已開始,持續至今。
「我們先是在海南長臂猿經常活動的區域停止了採伐,隨後撥出有限的營林經費建立保護站。」霸王嶺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坦言,由於當時保護站的級別不高,盜獵的情況仍時常發生。
在老一輩霸王嶺人的奔走疾呼下,霸王嶺海南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於1980年正式成立,並於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自此開始駛入「快車道」。
長臂猿在樹上追逐打鬧
自2002年起,海南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強化野外巡護監測,指導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籤訂社區共管協議書;2003年,《海南長臂猿保護狀況調查及保護行動計劃》編制出臺;2005年,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改造工程啟動;2014年,「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召開,探討保護新策略……
從中央到地方,從各級政府到各類科研機構,這些年來海南長臂猿獲得越來越有效的保護與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累計改造修復棲息地5000多畝,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顯示出持續擴大的良好勢頭。
今年8月,在第5個海南長臂猿家庭群被發現8個月後,年輕的小兩口兒終於產下了它們的第一胎寶寶,使這一全世界最瀕危的靈長類物種從2003年的2群13隻增加到如今的5群33隻。
更多的好消息正在傳來。不久前剛剛結束的2020年海南長臂猿大調查活動中,調查人員在部分監測點發現了獨猿的蹤跡,這意味著一旦它們找到「對象」,將進一步增加種群「開枝散葉」的希望。
長臂猿在果樹上覓食
「要想幫助海南長臂猿更快地形成有效的生殖單元,棲息地的修復與保護非常重要。」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項目「海南長臂猿繁殖生物學研究」課題負責人周江期待著,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不斷推進,能有越來越多的潛在適宜棲息地被轉化為現實棲息地,為海南長臂猿連接起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來源:海南日報
記者:李夢瑤\文
李天平\圖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國家公園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之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