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5歲的袁桂珍,家住新疆哈密市伊州區西河街道泉水灣社區,他曾是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坦克三師炮團戰士,他珍藏已久的證書、獎章,記錄著那段光輝歲月。
10月19日,記者見到袁桂珍老人時,他雖然雙耳幾近失聰,但精神矍鑠,說話清晰有條理,從他的言語中,依然能夠感受到一位老兵的拳拳愛國之心。袁桂珍出生於1935年8月,是山西省嵐縣五區前莊村人,5歲父母雙亡。13歲那年,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1951年,袁桂珍隨部隊入朝參戰。袁桂珍老人說,朝鮮戰場硝煙瀰漫,炮聲隆隆,一陣緊似一陣,當時擔任坦克三師炮團戰士的袁桂珍已記不清楚參加了多少次戰鬥了,每天都有敵機在空中盤旋,時不時扔下幾顆炸彈,每次戰鬥都有戰友在身邊倒下,但大家從不知道害怕和擔心,就一心向前衝。袁桂珍老人回憶說,在一次戰鬥中,一枚炸彈在他身邊不遠處爆炸,他倒下了。後來雖然保住了性命,但雙耳幾乎全部失聰。在衛生隊救治期間,袁桂珍不顧傷勢恢復情況,主動回到連隊堅持作戰,後來因表現英勇榮立三等功一次。「衝鋒在前,不怕犧牲是我們每一位志願軍戰士堅守的誓言」。袁桂珍說。
袁桂珍老人沒有上過學,但是現在讀報、看書是他最愜意的時光。說起這,老人驕傲地拿出了寫有《中國人民志願軍文化學習修業證書》說,當時在連隊裡,由於自己沒讀過書,想寫封信都難,於是他就利用閒暇時間,讀書認字,後來考試及格,部隊專門為他發放了學習證書。
「想想犧牲的戰友,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享福。」1955年,袁桂珍轉業後被分配到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工作,因工作原因,袁桂珍先後在烏魯木齊市、哈密市等多地工作。1966年,袁桂珍定居在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在縣水利局(原巴裡坤縣水電局)工作。對待工作,他始終兢兢業業、紮實勤奮。
剛到新疆時,條件十分艱苦。住的土坯房,門都沒有,每逢外面下大雨,家裡就會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熱,但袁桂珍常對子女說:「和犧牲的戰友們相比,現在的苦又算得了什麼。他們為了保衛新中國犧牲了,我們就更應該把新中國建設好。」
「按理說,父親有能力為我們兄弟姐妹安排好一點的工作,可他卻從不向組織開口。」袁桂珍的大兒子袁利江說,年輕時他對父親有很多抱怨,可隨著年齡增長,他漸漸明白,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
袁桂珍從不主動向別人提及自己的榮譽,從沒有借著榮譽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袁利江告訴記者,父親很少提起往事,「很長一段時間裡,家裡人只知道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上過戰場,對他所獲的榮譽一無所知。」
如今,袁桂珍老人已是三世同堂,閒暇時喜歡散步、看報紙。現在兒女各自成家,家庭美滿。袁利江告訴記者,父親從部隊帶出來的好習慣一直未改,衣服脫下來以後必須疊得整整齊齊放好,鞋脫下來以後,專門放在一個地方,從不往別的地方放,做事也一絲不苟。工作中他以父親為榜樣,勤勤懇懇。
2019年,袁桂珍突發腦梗住院,住院期間,他依然堅持在病床上觀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並收到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這幾天老人還收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作為一名老兵,我非常激動與自豪。「袁桂珍說:硝煙已散,精神永存。一切榮譽,都歸屬於人民,如今,想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想告訴他們,山河無恙,國富民強,君可安心。(劉亞輝)(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