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算是今年現象級國產劇了。
自上線以來,每天熱搜不斷。
可惜還是犯了國產女性劇「高開低走」的通病。
開畫豆瓣8.2,收官跌至6.8。
但比起爛尾,更引人關注的是。
一場由戲裡延綿至戲外的「畸形狂歡」。
這件事得從她說起——
林有有。
看到這三個字,就氣得牙痒痒吧?
確實。
作為今年國產劇最招人恨的角色。
林有有終究是一人扛下所有罵名。
她和許幻山的這條支線,算是「婊」出了新高度。
從最初以喜愛煙花為由接近,再到舔冰淇淋,發曖昧簡訊,一步一步走進了許幻山的生活。
然後還跟他說,不要壓抑自己的天性,旁敲側擊說著他的妻子顧佳的壞話。
把許幻山安排得五迷三道。
還特地從北京飛到上海找他。
借酒勁和他接吻,把藍色煙花紋在胸口,在他家樓下當前臺。
更過分的是,和顧佳正面交手,威脅許幻山離婚。
甚至給許幻山的兒子,送了幾本關於父母離婚的書籍…
顧佳那一巴掌,算是替所有觀眾出了口惡氣。
原本覺得,林有有被罵是情理之中。
說明觀眾分辨是非,也說明演員的演技得到認可,畢竟女反派本就不好演。
但罵歸罵。
魚叔萬萬沒想到,這股怒火,竟從角色燒到了演員身上。
林有有的扮演者張月。
她的微博評論區,成了一眾無腦網友狂歡自嗨的主戰場。
「醜人多作怪。」
「你能不能別噁心人了。」
「你怎麼這麼綠茶,導演挺會找人,長得就像。」
就連本該讚許的演技,也被無故說成是蹩腳模仿。
「演戲風格學白百合??」
「學白百合演戲,太噁心了你。」
「齜牙咧嘴裝瘋賣傻的這叫演技?」
言辭句句刺耳,簡直不堪入目。
這些評論讓魚叔不禁感嘆:
「腦子是個好東西。」
而無端遭遇辱罵的張月,只能默默將微博設置成「關注7天才可評論」。
事態持續擴大,不僅僅網友在罵,還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明星。
剛剛被《浪姐》淘汰的張萌,之前也演過不少招人恨的角色。
還被戲稱為「渣女專業戶」。
原以為她能懂張月的處境,怎料也發文嘲諷:
「林有有這樣的角色我是絕對不會演的,真的太cheap。」
魚叔又想起那句話,「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這就完了嗎?
不,更迷惑的行為還在後頭——
某魚還上架了「陪罵林有有」服務,明碼標價,沒罵爽不要錢。
記得去年《都挺好》開播後,同樣也有「陪罵蘇家三父子」服務。
8月8日晚,張月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發文總結了這段經歷:
「我覺得角色本身並沒有大小與好壞的區別,無論什麼樣的角色都值得我用心去好好對待。」
也算是和林有有這個角色道別,重新出發。
回看這場失控的罵戰,簡直荒唐至極。
而且這種荒唐事,早就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比如聲討林有有的大潮中,另一個被反覆提及的名字——
凌玲。
她是《我的前半生》中吳越飾演的角色。
至今仍是國產劇中小三的「天花板」。
她以知心大姐的形象,出現在陳俊生面前。
不僅工作能力一流,勤懇上進。
更溫柔體恤,漸漸俘獲了陳俊生的心。
完全是非典型小三,毫無妖豔邪氣。
吳越將凌玲這個角色演活了,同樣遭受了網友猛烈的攻擊。
直到吳越不得不關閉微博評論。
後來,吳越的父親給她發了一首相聲大師侯寶林的詩。
勉勵她無視這些閒言穢語:
演員生涯自風流,
生旦淨末刻意求。
莫道常為座上客,
有時也做階下囚。
果然。
在國產劇裡演小三,是一種高危行為。
演得不好,觀眾罵你沒演技,純粹糊弄人;
演好了,觀眾咬牙切齒,開始罵演員。
其實不只是演小三,但凡是演反派的演員,都可能有這樣的遭遇。
早在上世紀50年代。
陳佩斯的父親陳強,飾演歌劇《白毛女》中的地主黃世仁。
黃世仁恃強凌弱,逼得佃戶楊白勞賣女抵債,含恨自殺。
楊白勞的女兒遭人侮辱後逃進深山,變成了白毛女。
黃世仁的所作所為令人髮指,他也成了「惡霸」的代名詞。
黃世仁的扮演者陳強老師,時常被不理智的觀眾辱罵,攻擊。
赴部隊演出時,甚至有士兵朝對他舉槍。
還有我們熟悉的李明啟老師。
也就是《還珠格格》中容嬤嬤的扮演者。
針扎紫薇的名場面,至今讓人心有餘悸。
出演容嬤嬤一角也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走在大街還被人丟過雞蛋。
其實在那場戲中,銀針是反著拿的。
因為李明啟老師生怕扎到林心如。
演完之後,倒是李明啟老師的手心沁出了血印子。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馮遠徵飾演的安嘉和。
也是無數人的童年陰影,全民公敵。
在那之後,他幾乎成了家暴「代言人」。
馮遠徵也沒少遭罪,被路人毆打過。
他因此害怕出現在公眾面前,忍痛拒絕了話劇《茶館》的表演。
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和老婆在一起已經27年了,跟家暴毫不沾邊。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
《甄嬛傳》中安陵容的扮演者陶昕然;
《延禧攻略》中袁春望的扮演者王茂蕾;
《香蜜沉沉燼如霜》中天后荼姚的扮演者周海媚。
他們都因為觀眾將角色上升到演員,受到過言語攻擊。
陶昕然選擇強硬還擊,因為有些人觸碰到了她的底線;
王茂蕾關閉了微博評論,說被罵慘了,發現自己內心沒那麼堅強;
周海媚直接宣布退出微博,姐不陪你們玩了。
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每多列舉一個,就對我國的觀眾素質多一份擔憂。
總結下來就是,陽光之下無新事。
每個時期都有這樣的一群人。
說什麼「入戲太深」都是藉口罷了。
這種行為,就是單純的蠢和壞。
只是這種事層出不窮,便無法再將它看作簡單的集體無意識行為。
反倒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因此,現象背後藏著的本質問題,或許更值得我們探索。
首先,這次「林有有事件」中,包含一個有趣的事——
林有有和許幻山,綠茶配渣男,要罵總不能只罵一個吧?
許幻山同樣有錯,那飾演他的演員李澤鋒怎麼就不挨罵?
因為他懂得自保。
他「身先士卒」,搶在網友大規模進攻前,自己調轉了槍口。
完全與角色劃清界限,然後和觀眾站在同一陣線。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就不會傷及演員本人。
這是老套路了。
在《都挺好》播出後,郭京飛料到自己的角色蘇明成不討喜,所以就先人一步。
在微博上向蘇明成開炮,讓網友們也跟著有的放矢。
用自黑來化解憤怒。
其實張月也有過這樣的嘗試。
起初她還會回復一些玩笑性質的評論。
後來網友言語愈發毒辣,就索性關掉評論。
畢竟作為選秀出道的新人演員,她還不諳此道。
只是這種自保行為,究竟把演員當成什麼了?
演員不再是演員,是出氣筒,是陪笑員,還要包售後服務——
戲演完了,戲外還得陪著網友接著演。
只是。
這並不是演員的本職工作。
他們本沒必要這麼做。
文化變成了沒有邊界和底線的狂歡,都是讓低素質的看客給逼出來的。
其次,是角色的代入感。
林有有的身邊沒有其他朋友,也無家庭背景。
她僅作為婚姻生活的一個不安定元素出現。
在戲裡,她是被孤立的。
換句話說,她就是用來讓觀眾發洩不滿的工具人。
而她的這種惡,恰好又在觀眾的憤怒閾值之內。
如果真是十惡不赦的人,觀眾對他們的情緒,多半是畏懼勝過憎怒。
就比如《沉默的羔羊》裡的漢尼拔,他犯下的罪比林有有嚴重百倍。
但不會有人去質疑霍普金斯是個變態殺人狂。
因為他的惡與現實有較大距離。
林有有貼近生活的惡,是比殺人狂更令人膽寒的。
痛罵林有有,是不希望自己身邊出現這樣的人。
也警惕自己不要成為林有有。
間接表明了對婚姻倫理的捍衛。
可是這種宣洩一旦上升到演員本人,便選擇了用謾罵代替思考。
屁股決定腦袋,把複雜的婚姻問題簡化成情緒問題。
自身也心甘情願地淪為娛樂的附庸。
最後,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這些難聽的話,何以被說出來?
又何以聚集在微博評論區呢?
其實「林有有事件」,基本符合網絡暴力的特徵。
網絡暴力的動機不外乎兩個: 道德審判和宣洩式攻擊。
區別在於,「林有有事件」的聲討對象,是個虛擬角色。
當事人卻因此受到牽連。
調查表明:憤怒情緒在網絡上傳播得更快。
這是因為憤怒的人,願意結交同樣憤怒的朋友。
其實這種現象很好理解——
學生時代,拉近同學關係最迅速的方法,不就是湊一塊講老師的壞話嘛。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這些人可以迅速集結。
情緒的湧現更直接,更不假思索。
很多當著面說不出口的話,敲打鍵盤抬手就來。
社會監管和自我監督弱化,導致傷人的成本降低了,犯罪感也減輕了。
可受害者追責的程序卻變得繁瑣。
這一來一去,便讓網暴者愈發肆無忌憚。
但通過辱罵一個反派角色所產生的共鳴是廉價的,畸形的。
憤怒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理性的思考因此被淹沒其中。
如果。
能有相關法律加以規範,讓呈一時口舌之快的人付出相應代價。
相信會減少很多類似事件,網絡環境也會更加乾淨。
魚叔始終認為,「角色不上升演員」,這是作為觀眾的基本素養。
可偏偏有些人無視常識,愚人愚己。
《三十而已》是結束了。
卻留下了「林有有事件」這麼一出行為藝術。
現實是現實,戲劇是戲劇。
任何走不出來,或是試圖合併二者的人。
不是自大,就是無知。
所有辱罵林有有扮演者張月的網友,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和林有有一樣的人——
口無遮攔,擾亂他人正常生活,狗皮膏藥般一路纏著,甚至追到了他人的地盤上撒野。
也因此,應驗了他們口中極盡侮辱的言語。
如網友所說,「肯定了他人的表演,否定了自己的智商。」
林有有不會是國產劇中最後一個小三。
我們都要保持警惕,等到下一個林有有出現的時候。
不要變成自己所聲討的那種人。
談及未來,張月曾說:「下次我想做個好人。」
也希望那些嘴下不留德的觀眾,下次做個人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