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丁格的猹
題記:
很多觀眾認為,周星馳近些年把重心轉移到內地市場之後就愈發呈現出「賣情懷」、「江郎才盡」的狀態。
其中關於審查制度、文化差異等影響因素的分析已經有很多了,但是在這篇文章,我想從最現實的「票房」因素,也就是這二十多年來的內地票房變遷史,來談談對於周星馳這樣的港臺電影人的創作影響。
1992年,是香港電影史的「周星馳年」,該年,周星馳有七部電影上映,更是包攬了年度票房的前五名。
那麼此時香港以外的市場是個什麼情況呢?
首先是內地:
由於此時的內地院線還未進行市場化改革、以及觀眾消費水平普遍不高,導致票房容量有限。再加上當時通過正規渠道進入內地市場的港片很少,對於港片來說,內地雖然人多,但並不是主要市場。
其次,那個年代除了成龍的動作片等少數港片,能突破文化差異在歐美、日韓市場收穫一定的票房,大多數港片票倉還是局限在港臺、東南亞華人市場。
下圖為網友統計的92年周星馳電影的全球票房數據,由於當時的臺灣以及東南亞票房缺乏準確數據,所以只能大致估算、
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無釐頭喜劇的主要影響力還是局限在港臺、東南亞的華人文化圈,票房體量有限,全球票房能到七八千萬已屬不易。
(從左到右分別為美金、人民幣對美金匯率、人民幣)
當然,除院線之外,靠賣版權、拷貝等其他渠道也可以獲得收入。雖然沒有權威統計,考慮到港臺加海外華人的人口容量也有限,肯定無法有成龍的動作片那麼大的受眾規模,周星馳作為主演能賺到的錢也有限。
1993年的《唐伯虎點秋香》算是周星馳電影第一次大規模進軍內地市場,並找來當時在內地最具號召力的女星鞏俐助陣。
而《唐伯虎點秋香》則是周星馳第一部全球票房過億的電影,預估在1.15億左右。
從七八千萬一下子衝到上億,想必離不開內地市場的加持,但是當時港片進入內地市場還沒有所謂「合拍片分帳」的說法,都是各省各城市分別買斷發行的方式,所以只能根據各地放映情況進行預估。參考當年另一部大熱影片《霸王別姬》來看,《唐伯虎點秋香》在內地的票房大概也在4000多萬左右,終歸體量有限。
94年,內地院線開始市場化改革,但當時的內地電影市場規模也不大,再加上香港本土市場的萎靡,導致周星馳之後幾年類似《大話西遊》等作品,全球票房成績都未能超過當初的《唐伯虎點秋香》。
直到2001年,已經晉升為導演的周星馳再度野心勃勃和內地合拍了《少林足球》,並找到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小燕子趙薇助陣。
結果卻來了個當頭棒喝——因為審查原因並未能在內地上映成功。
具體原因不明,有說法是因為劇情涉及到少林寺被廣電要求修改,結果還沒通過審查就先行在香港上映,最終慘遭廣電在內地禁映。
不過縱觀2001年的內地電影票房情況(全年總票房8.9億、第一名是好萊塢大片珍珠港的1.04億、第二名是《大腕》)就算《少林足球》在內地成功上映,想必票房收入也很難跟好萊塢大片競爭。
不過即使沒在內地上映,《少林足球》也在全球取得了4300萬+美金(折合人民幣約3.6億)的總票房。(據網友統計,鑑於很多地區的數據不全,實際票房應該至少在5000W美金以上)
除了在香港打破華語片記錄,收穫超過6000萬港幣票房,結合了功夫元素的《少林足球》更是無釐頭喜劇第一次在非華人市場取得成功(尤其是在日本超過2000萬美元,更是華語片的一次輝煌紀錄)
到了2004年,此時的內地電影終於憑藉《英雄》等國產商業大片的帶動,開始形成規模。而香港電影也憑藉CEPA協議,可以以合拍片的身份進軍內地市場而不受限制。
這一次沒有被廣電禁映的《功夫》終於能夠在崛起的內地市場分一杯羹,拿下1.73億人民幣票房,成為華語年冠。
另外,除了在香港繼續以6100萬+票房刷新港產片記錄,以及在臺灣東南亞保持強勢外。這一次,《功夫》可以說是在全球「全面開花」,日韓、歐洲、北美均拿下不錯的票房成績,全球票房達到1.05億美金,內地票房僅佔不到不到四分之一 ——這跟周星馳電影後來幾乎完全依靠內地市場形成了鮮明對比。
2008年的《長江七號》,在內地獲得2億出頭的票房,而全球票房近4億,此時的內地票房已經佔到了全球票房一半以上。但周星馳曾在採訪時說,這部電影的投資以及快2個億了,哪怕算上音像製品等其他收入,其實自己也是沒賺到什麼錢的。
《長江七號》之後,周星馳也開始了長達5年的沉寂期,直到2013年春節檔,憑藉《西遊降魔篇》再度歸來。
這一年的內地電影市場顯然已經開始呈現「井噴之勢」,《泰囧》剛剛以12.67億的票房成績,成為第一部票房過10億的華語片,而且一改以往港臺明星挑大梁的現狀,證明了內地男星也能撐起票房。
而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再度拿下12.45億票房,雖然在內地沒有超過《泰囧》,但算上海外票房(主要還是港臺東南亞),全球票房應在13.5億人民幣左右,已經超過了泰囧。不過對於此時的周星馳乃至許多香港影人來說,港臺東南亞市場體量有限,最多只有內地的零頭,而打入日韓歐美市場的機會可遇不可求。抓住崛起的內地市場,已經足夠旱澇保收了。
王晶曾說,在早些年,香港導演鑑於海外影響力,還不太敢用內地男演員當男一號,但近些年,寧可說放棄海外市場,就抓住內地市場,也要用內地男演員當男一號。
而《西遊降魔篇》的成功,也讓周星馳可以繼續放心讓內地男演員挑大梁。
所以才有了《美人魚》裡的鄧超
乃至《西遊伏妖篇》裡的流量小鮮肉吳亦凡
再加上周星馳本身的號召力,足以帶動那些當年「欠自己電影票」的觀眾。
而這兩部電影也在內地分別席捲33.92億、16.56億票房,至於海外票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估計這時候的周星馳也不在意海外那點票房了。
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電影口碑的下滑,很多粉絲紛紛表示,星爺似乎「江郎才盡了」。
不過老搭檔黃一山的觀點似乎更能說明本質問題,他曾經表示:星爺現在太有錢了,所以脾氣也變好了,都不用自己演戲,光做導演就能輕鬆拿個十幾億票房!
不過去年賀歲檔,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票房僅收6億多,看似遭遇滑鐵盧,但有一種說法是這部電影是因為《美人魚2》特效未完成,臨時趕鴨子上架拍出來的,所以不能算星爺的正常水平。
但不管怎麼說,如今的周星馳要繼續他在內地的票房神話,顯然要面臨更多的衝擊。
首先一點便是隨著觀影群體進一步年輕化,很多95後、00後開始成為觀影主力,並不像經歷過他黃金時期的觀眾,對他的電影有那麼深的情懷。
其次,便是陳思誠、徐崢、黃渤、王寶強、沈騰等中生代喜劇人的崛起,如果星爺還是不停地炒冷飯,無法拍出新意來的話,很難保證自己不會被「後浪」們給趕超。
江山代有人才出,電影人的藝術生涯也會有高峰期,上了年紀之後創作力逐漸枯竭,呈現下滑態勢也是普遍現象。但是周星馳這一代香港電影人來內地之後的整體轉變,想來也是跟內地市場這些年「賺錢變容易」了有很大關聯。
但不管怎麼說,哪怕星爺真的江郎才盡,以後再也無法重現巔峰,但憑他昔日創下的輝煌,也足夠擔得起喜劇之王的名號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