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愷撒遭暗殺之後,羅馬共和國經歷十餘年的內鬥,而後成為帝國。羅馬帝國堅持愷撒劃定的萊茵河分界線:這邊是文明的高盧人,那邊是日耳曼人。當然,未開化的野蠻民族也是有利用價值的。與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的大希律一樣,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奧古斯都也仿效尤利烏斯·愷撒,起用北萊茵蘭日耳曼人作侍衛。
然而在公元前17年,大群好戰的日耳曼人渡過萊茵河,繳獲羅馬第五軍團的聖物——鷹,凱旋返回萊茵河彼岸。新生的羅馬帝國哪裡能夠容忍這樣的羞辱,於是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的動員,目標是徹底徵服日耳曼尼亞。
愷撒
奧古斯都皇帝的第二個養子德魯蘇斯(Drusus)奉命統帥羅馬軍團出徵。羅馬軍團在萊茵河沿岸建造據點,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波恩(Bonn)、美因茨(Mainz)、奈梅亨(Nijmegen)和克桑滕(Xanten)等城市。公元前12年到公元前9年,德魯蘇斯從這些據點發起進攻,在今德國西北部地區連續打了幾場勝仗。
公元前9年,德魯蘇斯抵達易北河。根據歷史學家卡西烏斯·迪奧(CassiusDio)和蘇埃託尼烏斯(Suetonius)的說法,一位體形龐大的婦女在河畔現身,勸說德魯蘇斯,要他停止無休止的徵戰,撤兵返回,因為他的日子不多了。
這是德國和歐洲歷史的萌芽時刻。在易北河止步,不是正常的政治、軍事決策,而是由當局更高層下達的命令。跨過萊茵河是可以的,但易北河是雄心壯志的休止符。
羅馬帝國計劃在公元6年發動對多瑙河、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的日耳曼尼亞的最後徵戰。這也許是羅馬帝國策劃的最大規模的戰役,動用了12個軍團,即帝國40%的軍事力量,在西方的萊茵河與南方的多瑙河之間開展一場巨大的"鉗形運動",準備包圍最後一批不聽話的部落人。
羅馬帝國
就在大規模軍事進攻開始前幾天,在今波士尼亞境內的一支輔助軍團譁變,激發了巴爾幹地區的伊利裡亞大革命。集結在萊茵河—多瑙河畔的羅馬帝國軍隊,匆忙趕赴南方平定叛亂。
在日耳曼尼亞,雖然這次戰爭沒有打響,但羅馬化的進程一刻也沒有停步。歷史學家卡西烏斯·迪奧寫道:"一批城鎮建立起來,野蠻人漸漸習慣在集市上做生意,也能心平氣和地坐下來開會討論。"這聽起來像是迪克·切尼(Dick Cheney)在"沙漠風暴"之後關於伊拉克和平的美夢—— 一般而言,這樣的話會被認為是誇大其詞而被置之不理的。然而,最近考古學家發現的確鑿證據表明,古羅馬人確實曾建設日耳曼地區。在萊茵河以東約100公裡的瓦爾德吉爾梅斯(Waldgirmes),一座軍民合用的城鎮遺址被發現,城內設施完善,有集市、街巷和會場。在那裡出土的硬幣可追溯到公元5年到公元9年的羅馬人佔領時期。
公元9年這個年份,多少年來一直被深深地刻進德國學生的腦海裡,它是德國歷史上不容遺忘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