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語》
【拼音】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解釋】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比。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六國併力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見破於秦,西面而事之,見臣於秦。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解釋:若趙、魏、韓、楚、燕、齊六國團結一致,共同進攻秦國,秦國一定可以滅亡。現在六國卻要被秦國滅亡,要共同討好秦國,屈服於秦國。要知道,滅掉秦國,或被秦國滅掉;讓秦國屈服,或屈服於秦國,這怎麼能夠同日而語呢?
【近義詞】不可比擬 未可同日而語
【反義詞】相提並論 混為一談
【造句】雖然他的學習成績跟好的相比還有差距,但與以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逐漸強大。其他六國聯合進攻秦國,稱為合縱。秦國為了分裂其他六國,經常聯合弱國去攻擊其他國家,稱為連橫。當時有個縱橫家,名叫蘇秦。他先到秦國遊說秦惠王,結果沒有成功。於是,他又到趙國遊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蘇秦,他又沒有成功。後來到燕國,才得到一些資助。接著,他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回,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親自接待了他。他向趙肅侯分析了趙國和各國的關係:如果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麼百姓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齊國去攻打秦國,百姓還是得不到安寧。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和好,那麼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麼齊國也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和魏國。魏、韓兩個弱了,就要割地,也會使楚國削弱。這樣,大王就會孤立無援。」趙肅侯年紀比較輕,見蘇秦說得頭頭是道,不住地點頭稱是。接著,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和面臨的形勢:「其實,山東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強大的。趙國的疆土縱橫兩千裡,軍隊幾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南、東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國,也不值得害怕。現在各國中秦國最忌恨趙國,但為什麼它又不敢來攻打趙國呢?原來是它害怕韓、魏兩國在後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那倒是很方便的,它們必然會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麼戰禍必然會降臨到趙國。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趙肅侯聽到這裡,心裡非常害怕,急著問蘇秦應該怎麼辦。於是蘇秦說道:「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國的土地合起來五倍於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數量十倍於秦國,如果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就一定能打敗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怎麼可以放在同一時間裡來談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