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哲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有好奇心。人類對於活著這件事非常驚訝,我是誰?為何在這裡?
今天咱們拋開經典枯燥的哲學史,把哲學的發展和一個人成長階段相類比,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懵懂的童年期:
柏拉圖的「洞穴神話」和「理想國」
我們設想有一個人,名字就叫「卡拉「吧。他出生後蹣跚學步,咿呀學語,長到七八歲,不敢去黑的地方,怕遇見鬼魂,聽大人講過靈魂之類的故事。卡拉開始每天琢磨一些問題,比如:靈魂存在嗎?有美麗新世界嗎?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嗎?諸如此類。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所處的時代,人類的思想發展就屬於兒童期。他一生都在試圖為卡拉的問題尋找答案。
/柏拉圖雕像/
/←託馬斯莫爾的《烏託邦》 /
/烏託邦是個大洋中的美麗島國→/
可悲的是到目前為止,所有付諸實踐的烏託邦社會實驗都沒有成功。
第三個問題: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嗎?柏拉圖認為不是,需要自己去觀察.
在「歷史有啥用」那封信裡我已經談過「洞穴神話」,就是一個囚徒不相信洞穴裡面的火炬投影是真實的東西,勇敢地走出洞穴發現了美好世界的真相。
二、啟蒙的少年期:
從自然中發現科學——亞里斯多德的唯物主義
卡拉開始上學了,通過接觸科學知識(數理化生物地理之類)來解釋世間萬物,並學習到科學的規律和法則。他發現自然界的山川大海、動植物如此豐富多樣,開始對各種物質的特點、分類和成長規律很好奇。隨著知識的積累,卡拉逐漸懷疑鬼魂是否真的存在,所以也不害怕走夜路了,因為「知識就是力量」!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就處在人類的自然啟蒙時期。
他父親是一位很受人敬重的醫生(所以也算是一位科學家),這個背景對於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事業影響頗大,他因此對研究大自然極感興趣。他不僅是希臘最後一位大哲學家,也是歐洲第一位大生物學家。
/亞里斯多德/
我們可以說,柏拉圖運用他的理性,而亞里斯多德則同時也運用他的感官。通過對自然界細緻入微的觀察,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物質分類法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被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石頭、水滴或土壤等無生物,這些無生物沒有改變的潛能。亞里斯多德認為無生物只能透過外力改變。另外一類則是生物,而生物則有潛能改變。生物又分成兩類:一類是植物,一類是動物。而這些「動物」又可以分成兩類,包括禽獸與人類。亞里斯多德創立了邏輯學這門學科。他以實例顯示我們在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或證明時,必須遵循若干法則。舉一個邏輯學的例子:先肯定「所有的生物都會死」(第一前提),然後再肯定「卡拉是生物」(第二前提),則可以從容地得出結論:「卡拉會死」,這種典型的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著名的希臘雕像「擲鐵餅者」,希臘人對人體結構的研究達到了高峰(中國處於戰國時代)/
亞里斯多德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研究和著作涵蓋了哲學、動物學、植物學、數學、邏輯、天文、力學、倫理學、美學等廣泛領域。他是第一個提出素質教育主張並且付諸實踐的人,在他開設的學院裡教授孩子們音樂、文法、修辭、詩歌、文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以及算術、幾何、天文等學科。他尤其認為音樂具有娛樂、陶冶性情、涵養理性三種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煉心智、塑造性格、激蕩心靈,進而通過沉思進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
/雅典學院(中間紅衣是柏拉圖,藍衣是亞里斯多德)/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直到14世紀大約1000年左右被稱為歐洲黑暗的中世紀,人類的思想發展完全停滯甚至倒退了。這個階段人類思想的主要特點是:基督教成為統治性宗教,但由於聖經都是拉丁語(民眾不識字看不懂,翻譯聖經是違法的會被嚴懲),所以教會成了控制社會思想的中樞,民眾的思想被壓抑,文化水準比起「光榮屬於希臘,輝煌屬於羅馬」的時代大幅後退,是民智低下,思想禁錮的黑暗時代。所以我們暫時略過中世紀直接跳到文藝復興Renaissance(公元14-16世紀)。
卡拉這時候成長成了一個健康積極的青年,身體結實、知識豐富,充滿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覺得以前父母或別人給自己灌輸的很多知識和理念都是錯誤的,他開始叛逆,決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開創自己的道路。人類思想發展的青春期就是「文藝復興時代」。
發生文藝復興的主要前提是: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逐漸轉型為貨幣經濟體系。由於貿易博興,城市不斷發展而造就了新的有產階級。他們積累了可觀的財富,擁有決定自己生活環境的自由。威尼斯附近的維琴察現存第一批私人別墅,富有的商人們僱傭建築師建造豪華的住宅,在此之前只有國王或高級教士才能住那樣的宅邸。
/帕拉迪奧的圓廳別墅/
希臘哲學脫離了屬於農民文化的神話世界觀,文藝復興時期的中產階級也開始脫離封建貴族與教會的勢力。這段期間,歐洲與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東方的拜佔庭文化接觸日益密切,於是歐洲人又開始注意到希臘文化的存在。(阿拉伯人把希臘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帶到了西班牙,歐洲學者們才有機會接觸並翻譯成拉丁文)
在中世紀期間,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發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則以人為出發點。
人們意識到:我們不僅是人,更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琪羅這藝術三傑應運而生。人們開始對人體的構造產生興趣,在藝術中不再重複耶穌、聖母這樣的宗教題材而是更多描繪人體的藝術作品。在歷經一千年的假道學之後,人們放開膽量展現自己的形象並以此為榮。
/歌頌完美的人體:米開朗琪羅「大衛」/
卡拉的青年時代瘋狂地放飛自我,不斷地探險,搜索未知的領域並頗有收穫。當他年過三十後開始慢慢冷靜下來思考,雖然自己學了不少知識,但涉事越多,見聞越廣,就越發現自己對世界的認識還是一知半解,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感覺自己應該把學到或自己領悟的碎片式的思想觀念進行總結,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就是典型中年人的特點。
笛卡爾就代表了人類進入中年的自我反思,開始系統地進行理性的思維建構。笛卡爾(1596-1650)年輕時就已經有強烈的欲望要洞悉人與宇宙的本質。但在研習哲學之後,他逐漸體認到自己的無知。笛卡爾和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他最感興趣的題目,是我們所擁有的確實知識以及肉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他主張應該對每一件事都加以懷疑,因為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個不確實的基礎上。笛卡爾所懷疑的還不止於前人的理論。他甚至認為我們不能信任自己的感官,因為感官可能會誤導我們。魔術就是感官誤導的明顯例子。魔術師做出非常精妙的設計,導致我們在視覺和聽覺上感覺可以無中生有變出兔子或者鴿子,或者人真的能穿牆而過呢。上封信我講過袁世凱兒子的假報紙案例,也說明了不能輕信感官,需要進行邏輯分析(比如人不可能穿過真正的實體物質——魔術師也是人——魔術師也不會穿牆,一定是做了手腳)/莊周夢蝶/
中國古代有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
笛卡爾對於這個疑問深入思考後悟出一個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實的,那就是他懷疑。當他懷疑時,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於他在思考,那麼他必定是個會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笛卡爾還是傑出的數學家,發明了平面坐標系和解析幾何學/
這就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的思考模式。笛卡爾和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一樣,相信理性與存在之間有所關聯。依理性看來愈是明顯的事情,它的存在也就愈加可以肯定。
他說只發現了三件事:一、人是會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個外在的真實世界。
靈魂要比身體高尚。我們的腿可能會衰老無力,我們的背可能變駝,我們的牙齒會掉,但只要我們的理性存在一天,二加二就永遠是四。理性不會變駝、變弱。老化的是我們的身體。換句話說笛卡爾認為理性的世界比客觀的世界更可靠、更真實。他繼承了柏拉圖的理性主義或者唯心主義衣缽。笛卡爾用懷疑一切的方式構建了理性主義的哲學體系:由於感官是不可靠的,只有通過理性思考論證後的客觀現象才是確實無疑。
進入中年的卡拉開始懷疑現實社會中有太多虛妄的事情和學說,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與奉承。感覺必須通過理性的驗證才能獲取真相,然後構建人生觀和世界觀等諸如此類的看法。
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笛卡爾,先是相信主觀世界,然後是強調客觀世界,又回到主觀世界,形成一個有趣的轉換循環。
現實生活中的卡拉也是這樣:兒童時期相信靈魂和精神世界,青年時期活力爆表,相信物質的力量,感覺自己無所不能。人到中年又開始沉浸到理性世界,深入思考。
其實這就是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我是誰?這個我是指主觀的我也即理性的我。我和這世界的關係是什麼?世界就指的是客觀世界宇宙萬物。
卡拉的故事已經講了一半,咱們下次繼續講。祝你上海玩兒的盡興!
老爸 2020年5月23日於Timsbury
《留學生眼中的中英教育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