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戲說哲學(上)

2021-02-08 粗粗的桅杆

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哲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有好奇心。人類對於活著這件事非常驚訝我是誰?為何在這裡?


很多人出生之後很少想這個問題,只是接受現實隨波逐流地活下去。但哲學家從來不會過分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或她而言,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複雜難解、神秘莫測。這是哲學家與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種重要能力:好奇和敏感。所謂哲學指的是耶穌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從希臘開始演進的一種嶄新的思考方式。在那以前,人們通過原始的宗教神話(比如宙斯、赫拉、阿波羅)來解釋為何生命從何而來,人類為何是這番面貌。到了希臘文化的高峰時期,獨立於神話的哲學就產生了。所以說部落迷信——神話——宗教——哲學,這是貫穿人類歷史的精神脈絡,思想越發展,能影響的人群就越龐大。

今天咱們拋開經典枯燥的哲學史,把哲學的發展和一個人成長階段相類比,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懵懂的童年期:

柏拉圖的「洞穴神話」和「理想國」

我們設想有一個人,名字就叫「卡拉「吧。他出生後蹣跚學步,咿呀學語,長到七八歲,不敢去黑的地方,怕遇見鬼魂,聽大人講過靈魂之類的故事。卡拉開始每天琢磨一些問題,比如:靈魂存在嗎?有美麗新世界嗎?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嗎?諸如此類。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所處的時代,人類的思想發展就屬於兒童期。他一生都在試圖為卡拉的問題尋找答案。


對於第一個問題「靈魂存在嗎?」柏拉圖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認為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

   /柏拉圖雕像/


一個是感官世界。我們用看、聽、聞、嗅、觸這五種感官來認識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一個事物是永久不變的,都有起點和終點。另一個則是理型的世界 theory of Forms。我們可以用理性來確實認識這個世界。我們無法用感官來察知這個理性的世界,但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恆不變的。比如說我們在感官世界看到的馬,都有不同的特點(尺寸、比例、毛色等),都有生有死。而獨立於這些感官認知的具體的馬之外,還有一個完美的「馬的理型」,就是存在於人心中的馬的概念,而這個馬的「理型」是永生不滅,永遠存在於理性世界之中。.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指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丹麥王子的」理型「換句話說就是理想的形象。現實中的哈姆雷特死去了,但他的」理型「活在每個人心裡。/柏拉圖認為在具體的馬之外,存在著永恆的「馬的理型「/


柏拉圖認為人是一種具有雙重性質的生物。我們的身體是「流動」的,與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並且其命運與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都相同。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體為基礎,因此是不可靠的。但人也有一個不朽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則是理性的天下。要用理性去感知世間萬物,而不要相信感官。簡而言之,柏拉圖認為靈魂是存在的而且可以永生所以他是唯心主義的鼻祖,代表了人類童年時代對於生命結局的美好想像。第二個問題:存在著美好的世界嗎?柏拉圖的回答是有!還寫了一本書《理想國》。「理想國」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的國度,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託邦Utopia」。柏拉圖認為這個國度應該由哲學家來治理。他用人體的構造來解釋這個概念: 因為人體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頭(理性)、胸(意志)、腹(欲望)。「理想國」也要像人體那樣由三個部分組成:統治者、士兵與工匠(如農夫)。每一位國民都明白自己在整個國家中扮演的角色:各司其職和諧共存。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有類似的「烏託邦」理想,我就曾經夢想未來的世界不需要找工作,每個人都有住房,食物都由政府提供,每個人隨心所欲四處旅行。大街上都是電動傳送帶免得辛苦走路。現在經常聽說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也是烏託邦思想的一種延續,鼻祖是16世紀一個叫託馬斯莫爾的英國人,他寫了《烏託邦》一書,主張通過取消私有制消滅貧窮,財產歸所有人,按需分配。可惜他最後因為反對亨利八世擔任英國國教的首腦而被處死。英國的工黨和美國的民主黨,還有歐洲國家的社會民主黨派都有一些烏託邦色彩。

/←託馬斯莫爾的《烏託邦》  /

/烏託邦是個大洋中的美麗島國→/


可悲的是到目前為止,所有付諸實踐的烏託邦社會實驗都沒有成功。


第三個問題: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嗎?柏拉圖認為不是,需要自己去觀察.


在「歷史有啥用」那封信裡我已經談過「洞穴神話」,就是一個囚徒不相信洞穴裡面的火炬投影是真實的東西,勇敢地走出洞穴發現了美好世界的真相。


二、啟蒙的少年期:

從自然中發現科學——亞里斯多德的唯物主義

卡拉開始上學了,通過接觸科學知識(數理化生物地理之類)來解釋世間萬物,並學習到科學的規律和法則。他發現自然界的山川大海、動植物如此豐富多樣,開始對各種物質的特點、分類和成長規律很好奇。隨著知識的積累,卡拉逐漸懷疑鬼魂是否真的存在,所以也不害怕走夜路了,因為「知識就是力量」!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就處在人類的自然啟蒙時期。


他父親是一位很受人敬重的醫生(所以也算是一位科學家),這個背景對於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事業影響頗大,他因此對研究大自然極感興趣。他不僅是希臘最後一位大哲學家,也是歐洲第一位大生物學家。

/亞里斯多德/

我們可以說,柏拉圖運用他的理性,而亞里斯多德則同時也運用他的感官通過對自然界細緻入微的觀察,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物質分類法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被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石頭、水滴或土壤等無生物,這些無生物沒有改變的潛能。亞里斯多德認為無生物只能透過外力改變。另外一類則是生物,而生物則有潛能改變。生物又分成兩類:一類是植物,一類是動物。而這些「動物」又可以分成兩類,包括禽獸與人類。亞里斯多德創立了邏輯學這門學科。他以實例顯示我們在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或證明時,必須遵循若干法則。舉一個邏輯學的例子:先肯定「所有的生物都會死」(第一前提),然後再肯定「卡拉是生物」(第二前提),則可以從容地得出結論:「卡拉會死」,這種典型的三段論式的演繹推理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著名的希臘雕像「擲鐵餅者」,希臘人對人體結構的研究達到了高峰(中國處於戰國時代)/


亞里斯多德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研究和著作涵蓋了哲學、動物學、植物學、數學、邏輯、天文、力學、倫理學、美學等廣泛領域。他是第一個提出素質教育主張並且付諸實踐的人,在他開設的學院裡教授孩子們音樂、文法、修辭、詩歌、文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以及算術、幾何、天文等學科。他尤其認為音樂具有娛樂、陶冶性情、涵養理性三種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煉心智、塑造性格、激蕩心靈,進而通過沉思進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生活在希臘文化最輝煌的年代,而且後者是前者的學生。柏拉圖是貫穿人類思想史的理性主義(也叫唯心主義)的開山人物,而亞里斯多德則是嚴謹地科學觀察研究物質世界和人類的鼻祖。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中,這二位被放在了所有大師學者最中央的位置。

/雅典學院(中間紅衣是柏拉圖,藍衣是亞里斯多德)/


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滅亡直到14世紀大約1000年左右被稱為歐洲黑暗的中世紀,人類的思想發展完全停滯甚至倒退了。這個階段人類思想的主要特點是:基督教成為統治性宗教,但由於聖經都是拉丁語(民眾不識字看不懂,翻譯聖經是違法的會被嚴懲),所以教會成了控制社會思想的中樞,民眾的思想被壓抑,文化水準比起「光榮屬於希臘,輝煌屬於羅馬」的時代大幅後退,是民智低下,思想禁錮的黑暗時代。所以我們暫時略過中世紀直接跳到文藝復興Renaissance(公元14-16世紀)。


卡拉這時候成長成了一個健康積極的青年,身體結實、知識豐富,充滿自信和對未來的憧憬。覺得以前父母或別人給自己灌輸的很多知識和理念都是錯誤的,他開始叛逆,決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開創自己的道路。人類思想發展的青春期就是「文藝復興時代」。


發生文藝復興的主要前提是: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逐漸轉型為貨幣經濟體系。由於貿易博興,城市不斷發展而造就了新的有產階級。他們積累了可觀的財富,擁有決定自己生活環境的自由。威尼斯附近的維琴察現存第一批私人別墅,富有的商人們僱傭建築師建造豪華的住宅,在此之前只有國王或高級教士才能住那樣的宅邸。


/帕拉迪奧的圓廳別墅/


希臘哲學脫離了屬於農民文化的神話世界觀,文藝復興時期的中產階級也開始脫離封建貴族與教會的勢力。這段期間,歐洲與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東方的拜佔庭文化接觸日益密切,於是歐洲人又開始注意到希臘文化的存在。(阿拉伯人把希臘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帶到了西班牙,歐洲學者們才有機會接觸並翻譯成拉丁文)

 

在中世紀期間,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發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則以人為出發點

人們意識到:我們不僅是人,更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琪羅這藝術三傑應運而生。人們開始對人體的構造產生興趣,在藝術中不再重複耶穌、聖母這樣的宗教題材而是更多描繪人體的藝術作品。在歷經一千年的假道學之後,人們放開膽量展現自己的形象並以此為榮。


/歌頌完美的人體:米開朗琪羅「大衛」/

卡拉的青年時代瘋狂地放飛自我,不斷地探險,搜索未知的領域並頗有收穫。當他年過三十後開始慢慢冷靜下來思考,雖然自己學了不少知識,但涉事越多,見聞越廣,就越發現自己對世界的認識還是一知半解,逐漸開始懷疑自己,感覺自己應該把學到或自己領悟的碎片式的思想觀念進行總結,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就是典型中年人的特點。

笛卡爾就代表了人類進入中年的自我反思,開始系統地進行理性的思維建構。笛卡爾(1596-1650)年輕時就已經有強烈的欲望要洞悉人與宇宙的本質。但在研習哲學之後,他逐漸體認到自己的無知。笛卡爾和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相信理性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他最感興趣的題目,是我們所擁有的確實知識以及肉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他主張應該對每一件事都加以懷疑,因為他不希望他的思想是建立在一個不確實的基礎上。笛卡爾所懷疑的還不止於前人的理論。他甚至認為我們不能信任自己的感官因為感官可能會誤導我們。魔術就是感官誤導的明顯例子。魔術師做出非常精妙的設計,導致我們在視覺和聽覺上感覺可以無中生有變出兔子或者鴿子,或者人真的能穿牆而過呢。上封信我講過袁世凱兒子的假報紙案例,也說明了不能輕信感官,需要進行邏輯分析(比如人不可能穿過真正的實體物質——魔術師也是人——魔術師也不會穿牆,一定是做了手腳)

 /莊周夢蝶/


中國古代有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

笛卡爾對於這個疑問深入思考後悟出一個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實的,那就是他懷疑。當他懷疑時,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於他在思考,那麼他必定是個會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還是傑出的數學家,發明了平面坐標系和解析幾何學/


這就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的思考模式。笛卡爾和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一樣,相信理性與存在之間有所關聯依理性看來愈是明顯的事情,它的存在也就愈加可以肯定。


他說只發現了三件事:一、人是會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個外在的真實世界。


靈魂要比身體高尚。我們的腿可能會衰老無力,我們的背可能變駝,我們的牙齒會掉,但只要我們的理性存在一天,二加二就永遠是四。理性不會變駝、變弱。老化的是我們的身體。換句話說笛卡爾認為理性的世界比客觀的世界更可靠、更真實。他繼承了柏拉圖的理性主義或者唯心主義衣缽。笛卡爾用懷疑一切的方式構建了理性主義的哲學體系:由於感官是不可靠的,只有通過理性思考論證後的客觀現象才是確實無疑。

進入中年的卡拉開始懷疑現實社會中有太多虛妄的事情和學說,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與奉承。感覺必須通過理性的驗證才能獲取真相,然後構建人生觀和世界觀等諸如此類的看法。


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笛卡爾,先是相信主觀世界,然後是強調客觀世界,又回到主觀世界,形成一個有趣的轉換循環。


現實生活中的卡拉也是這樣:兒童時期相信靈魂和精神世界,青年時期活力爆表,相信物質的力量,感覺自己無所不能。人到中年又開始沉浸到理性世界,深入思考。


其實這就是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我是誰?這個我是指主觀的我也即理性的我。我和這世界的關係是什麼?世界就指的是客觀世界宇宙萬物。

卡拉的故事已經講了一半,咱們下次繼續講。祝你上海玩兒的盡興!


老爸 2020年5月23日於Timsbury



《留學生眼中的中英教育差異》

《為什麼中國人學英語超級難》

《低齡留學是否會淡漠親情》


相關焦點

  • 我是誰—戲說哲學(下)
    相對應的是十七世紀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義。但到十八世紀時,理性主義思想受到了日益激烈的批判。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透過感官的體驗,我們的心中將一無所有,這種觀點被稱為「經驗主義」,以英國哲學家為代表。
  • 《戲說乾隆》此劇之後,戲說成風,但沒有一部戲說超越此劇
    《戲說乾隆》紅了戲說,紅了乾隆,也紅了鄭少秋。這部據說只有「乾隆」二字符合歷史的古裝劇紅遍大江南北,此「戲說」一開,萬「戲說」跟來;供奉太廟的乾隆爺也走下了他的神壇,成為手持紙扇、風度翩翩的四爺。《戲說乾隆》的紅,不光照耀到鄭少秋和趙雅芝的身上,也照耀著「答應在」的春喜,「寶柱也保不住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是「細說」還是「戲說」?
    內行教外行看門道才疏學淺如我,一直不明白,所謂「紅學」,存在的意義何在。也因為實在不明白這項學問的意義,平時我也很少看「某某解讀<紅樓夢>」之類的書。白先勇細說的《紅樓夢》則不太一樣。作者主要從兩部分切入,第一,小說寫作與鑑賞;第二,小說隱含的宗教哲學思想。
  • 歷史上無人能解的哲學問題:我是誰?
    我是誰?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現在哪裡?我要去哪裡?這是一串偉大的哲學提問,更是一串至今都沒有答案的提問!人生,需要這樣的自我問答。可,遺憾的是,「我是誰?」這個問題,就算是每天照著鏡子那裡問上個千百遍,也不會有結果。人,從胚胎裡的孕育,到新生兒的誕生,再到牙牙學語的嬰兒期,然後是懵懵懂懂的兒童,逐步成長為活力四射的少年和英姿颯爽的青年,當我們不再年少輕狂,便是所謂的「三十而立之年」了,然後就是一點點的老去,直到在所難逃的死去。
  • 哲學經典問題「我是誰」(一 邏輯基礎)
    靈性成長說--我是什麼哲學裡的終極問題之一便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那裡去」。在這裡我並沒有用這個經典問題作為標題,因為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也不算終極問題。為什麼說它不是終極問題?因為這個經典問題裡面有幾個假設:第一個假設是,有一個「我」存在。看到這裡有的讀者就已經疑問滿滿了,怎麼會沒有一個「我」呢?因為,佛經裡常講「無我相」,很多大覺悟者的著作語錄裡也有類似的表述,也就是說在佛陀和高僧大德眼裡是沒有「我」的存在的。所以理論上講,這個問題的邏輯基礎首先是要有一個「我」存在。
  • 戲說臺灣【東山白骨精】拍攝花絮
    ) 小編:我到底是看了什麼 ~~~~ 難怪天龍一直不想跟金花跟銘輝再一起 大家一定要鎖定 ~ 周一至周五 晚上七點半 戲說臺灣【東山白骨精】
  • 哲學三問之我是誰
    今天自由和大家聊聊哲學裡面的「我是誰」?我是誰,在小編當然不會簡簡單單的問我們的名字是誰?而是我們究竟是什麼?我們是什麼。我們是現在所擁有的身體嗎?也是,也不是。
  • 7.23更新戲說臺灣【紅蝦港太子爺】[戲說臺灣]【不孝子娶虎姑婆 】戲說臺灣水流仙姑
    7.23更新戲說臺灣【紅蝦港太子爺】[戲說臺灣]【不孝子娶虎姑婆 】戲說臺灣水流仙姑
  • 異次元駭客:解讀哲學終極問題我是誰,笛卡爾理論我思故我在
    具體是誰提出的已經記不得了,然而這個理論可謂是細思極恐,當世界只有你一個個體是真實存在的,周圍的一切都是因你想像而存在,如果處於那樣的環境,人真的還是人嗎?異次元駭客就是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這部影片上映於1999年,豆瓣評分高達8.3,是由約瑟夫·魯斯納克執導,這個腦洞奇大的導演,把這個「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去往何處」這樣的一個終極哲學理論搬上了螢屏。
  • 戲說——戲子多秋,可憐一處情深舊
    誰在誰的面前演了一出不是主角的主角戲戲裡的戲子有著明亮的眸,清澈的眼,濃烈的妝,是一種超脫自然的純,大大的反差,湘西邊城的小翠是美,十三金釵風情萬種的花魁是美我說,戲裡嗔痴怨怒的戲子最美身在戲中卻置身事外,卸了妝還是原來的自己
  • 經典再回首之《戲說乾隆》,開戲說劇先河
    時光流轉,歲月無聲,從即日起開設「經典再回首」專欄,將會陸續為您送上經典劇集的優秀劇評。本期為您帶來《戲說乾隆》,開戲說劇先河。這部劇首開戲說大戲之先河,影響極為深遠,當時在兩岸三地都紅極一時。後來的《戲說慈禧》、《康熙微服私訪記》、《嘉慶君遊臺灣》、《還珠格格》等均為跟風之作。
  • 哲學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
    這一天,對於古希臘而言,是非常具有劃時代的一天,殘陽如血餘暉映照在了大地上,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緩緩地抬起頭望向天邊,提出了號稱哲學終極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各位看官請注意,蘇格拉底之問,絕非無解之題,想要解答這三個問題,可謂是見仁見智,本人認為,就拿「我是誰」這個問題來說,小時候的你是你,但很多人對七歲以前的記憶基本為空白,那麼,這個時候的你,究竟是誰是「我」?而後開始懵懂,父母養育,學校教育,社會灌輸各種思想,這時候的你無論是樣貌還是心智,如果把多年前的自己和現在相比,這明明就是兩個人,那「我」到底是誰呢?
  • 戲說對指4:身邊的數學(上)
    數學正是對世界上真正的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抽象。世界上有一把筆、兩隻羊、三隻貓、四……、……,沒有離開具體事物的數,但數學忽略了事物的其它屬性,只關心事物的數量這個屬性,從事物的具體形象中單單抽出數量這個屬性來研究。
  • 戲說「船藝」——船舶輪機長(老軌)
    誰還會去關心主宰他們命運的海員弟兄,特別是維持船舶動力的機艙輪機部。同樣是四條槓,船長拋頭露面,輪機長卻當幕後英雄,甘願做船長的得力助手和配角。而且,從未改變他們的綽號——老軌。▲輪機長的形象仿佛他們就是在機艙內做著「鬼鬼祟祟」的事情,誰知道他們才是巨輪的真正推進者!
  • 因為主題歌而愛上的電視劇之《戲說慈禧》
    由於《戲說乾隆》珠玉在前,《戲說慈禧》播出時,打的是《戲說乾隆》續集的旗號,其實兩者沒啥關聯,而且後者還尊重史實多了。同樣的都是拍得很精緻,主題曲特別好聽,事隔多年,依然百聽不厭。曾淑勤演唱的主題曲《傳說》與片尾曲《情深意動》,全劇主題歌的旋律貫穿劇中,和劇情完美融合。
  • 戲說臺灣兔兒神——陳威翰
    戲說臺灣裡他真的演了好多不一樣的人,可邪可正亦男亦女的兔兒神,呆萌傻白甜阿發,義薄雲天膽子有點小的方文義,詭計多端的白賊七,敗家子龍太子偏房少爺財神爺……他沒有戲路限制,小編看過的只有寥寥幾部。你知道他是誰嗎?或者說你還認識他嗎?陳威翰(外文名:Daniel,1987年10月19日-),出生於中國臺灣臺北,畢業於中國臺灣輔仁大學,中國臺灣男演員。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
  • 戲說臺灣 《八星報喜》 1-5集全集 預告
    戲說臺灣 《八星報喜》 1-5集全集妖怪村開張八星來報喜 《戲說臺灣》萬梗齊發!
  • 戲說臺灣–《鬼乩童》全集
    戲說臺灣–《鬼乩童》01.戲說臺灣–《鬼乩童》02.戲說臺灣–《鬼乩童》03.戲說臺灣–《鬼乩童》04.戲說臺灣–《鬼乩童》05.戲說臺灣–《鬼乩童》06.戲說臺灣–《鬼乩童》07.戲說臺灣–《鬼乩童》08.戲說臺灣–《鬼乩童》09.戲說臺灣–《鬼乩童》10.戲說臺灣–《鬼乩童》11.戲說臺灣–《鬼乩童》12.戲說臺灣–《鬼乩童》13.戲說臺灣–《鬼乩童》14.
  • 從《戲說乾隆》說起,戲說歷史劇,幾乎養活了內地半個娛樂圈!
    91年,一部由內地、香港、臺灣三地聯合製作的電視劇《戲說乾隆》火遍兩岸三地,由此開啟了內地近30年的戲說歷史劇的火爆市場。30餘年來,先後有十幾部戲說歷史劇受到大眾的追捧,幾十人因此走紅!今天咱們就盤點一下其中的精品。①91年《戲說乾隆》作為戲說歷史劇的開端,這部由兩岸三地聯合打造出來的精品劇,一開播立刻受到了無數觀眾的熱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