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課程「一對一」
「我之前一直在學習新疆舞和藏族舞蹈,這是第一次接觸蒙古舞。原來以為很難,但跟著『群藝小課堂』的老師視頻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掌握了蒙古舞的幾個基本動作。這種視頻學習的方式,特別適合我,這也算是疫情期間我的額外收穫吧!」66歲的舞蹈愛好者劉建新大姐對記者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練習,劉大姐已經把《火紅的薩日朗》這支舞蹈跳得有模有樣了。
在劉大姐身邊,像她一樣通過「群藝小課堂」學習的人還有很多,「我們有很多人都在通過『群藝小課堂』學習舞蹈,大家還在相互交流、展示。我們都覺得這種線上視頻學舞蹈的方式特別適合老年人,這相當於『一對一』教學,視頻課程還可以反覆播放,在時間安排上也很自由」。
根據點播安排教學
「群藝小課堂」是市群藝館在疫情期間推出的新型線上服務項目,其最大特點就是根據群眾的點播來安排學習內容。負責教授舞蹈類課程的群藝館培訓活動部副主任劉陽告訴記者,最初「群藝小課堂」推出的舞蹈課程是居家芭蕾舞,兩節課之後收到學員們的反饋,普遍認為掌握起來難度比較大。考慮到「群藝小課堂」開設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大眾,群眾喜歡什麼、愛好什麼,老師就教什麼。在廣泛徵詢學員們的意見和建議之後,劉陽決定選擇《火紅的薩日朗》這支舞蹈,通過分解,講述其中比較流行的片段。
「沒想到教了四個八拍動作之後,大家都說不過癮,希望繼續學下去。別看《火紅的薩日朗》這支舞蹈只有3分40秒的長度,但蒙古族舞蹈的幾個動作特點都非常明顯。為了讓大家能夠學得會、學得懂,更詳細地了解這支舞蹈的每一個動作,我把舞蹈動作分解為12次課來講授。目前還有兩次課,這支舞蹈的學習就告一段落了。」劉陽說,接下來,他計劃以文旅融合為背景,進行新一輪的舞蹈課程。
市群藝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劉文豔表示,市群藝館將會結合群眾的需求,及時調整微課堂的授課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接下來的一些活動會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
本報記者 劉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