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再一次看到雙鏡頭手機的階段性爆發,包括LG G5、華為P9、紅米Pro等雙鏡頭手機相繼入市。甚至更有靠譜消息稱蘋果即將加入雙鏡頭陣營。在盲目提升拍攝像素逐漸失效的今天,雙鏡頭開始肩負起手機拍攝創新的重任。
其實談及雙鏡頭這項技術我們早有耳聞,要知道它根本算不上什麼新鮮事兒。因為從2011年開始,我們就陸續看到了雙鏡頭從數位相機領域向智慧型手機過度。你可能想知道,經過若干年的技術升級,雙鏡頭是否已經擺脫了噱頭大於實際的罪名呢?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聊聊雙鏡頭曾走過的那些彎路。
雙鏡頭早就有,只怪當時太年輕
要說雙鏡頭的鼻祖還要歸咎於數位相機領域。早在10年前柯達就曾推出過名為V570的雙鏡頭相機。當時這款相機的雙鏡頭並不是什麼高科技,副鏡頭的作用主要是用來實現廣角拍攝的。
時隔三年,頻頻遭遇手機衝擊的數位相機廠商再一次押注雙鏡頭。比較有名的是富士推出的3D拍攝雙鏡頭數位相機W1。通過雙鏡頭拍攝的照片能通過3D眼鏡觀看立體效果。
似乎是受到了數位相機雙鏡頭技術的影響,2011年開始,處於高速發展期的手機廠商開始引入雙鏡頭設計思路。入行比較早的是夏普SH8158U、HTC EVO 3D、LG Optimus 3D等。這三款手機最大的賣點是都配備了能拍攝裸眼3D照片的鏡頭,隨後大批國產手機開始嘗試裸眼3D技術。
當時制約裸眼3D手機發展的有幾個致命因素。首先是裸眼3D的效果非常糟糕,照片立體感不真實,從不同角度觀看還會產生眩暈感。另一方面,相關應用的支持非常有限,用戶買來這些產品也只能在自己的手機上像觀看立體卡片一樣看照片,其他幾乎一無是處。而且當時的裸眼3D手機都有一個通病,價格太高。
之後的2年內,雙鏡頭手機又一次陷入信任危機。直到2014年,不死心的HTC再一次把雙鏡頭帶了回來,裝配在當時最旗艦的機型HTC One M8身上。
相比大廣角、裸眼3D技術,HTC One M8更有看點。它的後置鏡頭是當時大名鼎鼎的400W像素UltraPixel後置鏡頭,輔助鏡頭是一枚200W像素的景深鏡頭。
藉助軟體算法,利用這枚景深鏡頭能實現先拍照再對焦的效果。雖然應用場景更豐富,但HTC卻忽略了UltraPixel低像素帶來的低畫質硬傷,最終導致雙鏡頭手機又一次遭遇寒冬。
這麼多雙鏡頭,誰才是你需要的?
如果從表面上來看,雙鏡頭的手機似乎都是一個樣,但實際上它們之間的技術原理卻是千差萬別,主要分為以下七類。
增強現實
不久前聯想發布了黑科技的產品Phab 2 Pro。該機最大的特點是配備三鏡頭,主鏡頭用來拍攝畫面,副鏡頭由廣角鏡頭與動作捕捉攝像頭組成。多個鏡頭組合在一起可以實現運動追蹤、深度感知、區域學習的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見的AR增強現實。
你需要知道的是,給聯想提供技術支持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谷歌Project Tango。它的雙鏡頭其實並不是為了提升拍攝畫質,更多是用來實現景深感知來測算,或者玩類似於Pokemon Go這樣的增強現實遊戲。
為何雙鏡頭今年如此火爆?
真是不數不知道,一數嚇一跳,原來雙鏡頭的表現形式竟然如此多樣化。只是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太一樣,雙鏡頭並非都是為了提升畫質而生,另外一個思路是面向前沿的移動應用擴展領域,這極大程度豐富了雙鏡頭的使用場景,讓用戶可以依靠攝像頭做更多單鏡頭做不到的事兒。
當然了,之所以雙鏡頭火爆程度超越行動支付、指紋識別等老舊技術的另一個引爆點少不了蘋果巨頭的出現。
蘋果在雙鏡頭領域已經早有準備,此前他們曾收購了來自以色列影像技術公司Linx,這家公司最擅長的就是製造多鏡頭移動成像相機,帶來的最直觀的效果是改善畫質、對焦速度甚至實現光學變焦,比起已經問世的雙鏡頭,Linx雙鏡頭更像是多面手。
就目前多渠道曝光的iPhone 7真機機模來看,更高規格的iPhone 7 Plus很有可能會用上平行式雙鏡頭,據稱這兩枚鏡頭分別是廣角鏡頭與光學變焦鏡頭組合,支持同時拍攝成像,至於實際畫質能提升多少,這似乎是這枚雙鏡頭給我們留下的唯一懸念了。
要知道蘋果一向不打無準備之仗,正如他們曾引領市場的大尺寸屏幕、視網膜屏幕、2.5D弧面玻璃、指紋識別模塊甚至是土豪金、玫瑰金、金屬機身等等,每一次都引發了行業的瘋狂跟風,這一次蘋果如果真給iPhone 7 Plus配備雙鏡頭,那會是這款機型最大的創新點所在。而更深遠的意義還在於,它會成為眾多Android手機廠商心中的風向標。
雙鏡頭正面臨的幾大難關
雖然雙鏡頭相比5年前有著更自信的技術支持,但事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雙鏡頭要以提升畫質為依託,在改變畫質的前提下讓消費者切身實際體會到雙鏡頭的效果而不應該是噱頭營銷。然而縱觀目前已經上市的雙鏡頭,雖然在進光量以及噪點把控上略有改進,但通過我們實際的對比評測來看,這種提升還稱不上是質變。
同時一個致命問題是雙鏡頭目前無法解決光學防抖問題,因為兩個攝像頭模組同時成像的話,兩者之間的抖動無法保證同頻,如果加入防抖反倒會影響畫質的清晰度。
其次是軟體優化以及應用場景。雙鏡頭手機基本都能用可變電子光圈來實現先拍照後對焦的虛化效果,但更多是基於軟體來優化畫質。我們評測此類機型時發現,它們或多或少存在優化不到位的現象,最終導致樣張本身出現失真。
另外是應用場景的問題。如今可以適配雙鏡頭實現的拍攝功能並不算多,我們熟知的僅限先拍照後對焦、黑白樣張拍攝、大廣角拍攝等,至於AR鏡頭機型目前還很有限,對應的增強現實應用和遊戲也是少的可憐。
最後是價格問題。此前雙鏡頭技術都會出現在定位旗艦級的機型身上,通過雙鏡頭的賣點來吸引消費者關注,這顯然不利於雙鏡頭技術普及。然而本周開始,這種趨勢已經被樂視與酷派發布的Cool1打破,僅1099元的起售價拉低了雙鏡頭的入門門檻。
正如Corephotonics副總裁所說的:「過去幾年供應鏈廠商並不具備改裝雙鏡頭的能力,然而時隔幾年,無論是組件的開發還是供應鏈的相對成熟都加快了行業發展,這種雙鏡頭製造和應用處理框架的難題已經被攻克。」
其實就像是指紋識別模塊一樣,從最初的只在iPhone 5s這樣的旗艦機型上出現到後來百元Android指紋手機隨處可見,雙鏡頭似乎也正在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其成本能否在短期內下探將決定著它的命運。
不過辯證分析的話,這也不全都是好事。今後我們可能會看到各種打著雙鏡頭旗號的噱頭產品湧現,要「概念營銷」還是「真才實學」?消費者眼裡自然有數。
雙鏡頭手機的發展一直在經歷一種從波峰到波谷式的不穩定交替變化。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會是雙鏡頭手機捲土重來的一年,技術開發的相對成熟、行業巨頭、開發者以及供應鏈廠商的大力支持將帶動雙鏡頭手機更迅速地普及。
當然,我們也要理性思考,雙鏡頭本質是以改善用戶拍攝體驗為依託,如果廠商僅僅用這個賣點吸引用戶而無法帶來實質性改進,那麼最終遭遇的可能會是雙鏡頭手機的又一次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