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贛州話鄉愁(人物誌)

2021-01-09 臺灣頻道

  圖為賴聲川鄉愁題材劇作《寶島一村》演出照。
  圖片來自網絡

  應朋友之邀,筆者在贛州出席了「2018江西會昌民俗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回顧大會林林總總的內容,最難忘的要數「賴聲川、王明夫對話鄉愁」這一環節。

  賴聲川是享譽華人世界的戲劇大師,有「世界上最被讚譽的中文劇作家導演之一」「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美名。王明夫則是和君集團董事長、和君商學院院長,曾任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專家。他的強項是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戰略規劃和諮詢服務。

  一位是戲劇大師,一位是經濟學家,是何機緣促成二人同臺對談?是桑梓之情緣,是故鄉之基因。

  賴聲川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畢業於加州柏克利大學。1983年,29歲的他獲得了博士學位,回臺灣任教於新成立的「國立」藝術學院。賴聲川的祖籍是江西會昌,那是他父親的出生地。上世紀90年代,他與哥哥第一次回到故鄉。從此之後,家鄉成為他的牽掛。2015年,賴聲川第二次「回家」,把自己舞臺劇代表作《十三角關係》當做回饋家鄉的禮物,獻給故裡的父老鄉親。

  王明夫的家鄉也是會昌。去年,他懷著「贛商回贛」的心願,回到故土投資興業,立志要在白鵝鄉梓坑村建設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教育小鎮。小鎮項目總投資36億元,今年3月開工,目前已經完成項目投資3.12億元。

  他們兩位雖然涉獵領域不同,但是都有一顆為繁榮家鄉而努力的熾熱之心。當面對臺下數以百計的媒體人對話鄉愁時,賴聲川說:父親是會昌人,從清朝起算得上是書香門第。父親完成學業後,曾在「中華民國外交部」任職,母親也出自外交世家。1952年,家父被派往美國,任「駐美大使館」一等秘書,1954年10月,我出生於美國華盛頓。12歲時回到臺灣。

  對於兒子的未來,父母原本已有藍圖:先好好學習中文,之後遊學國際。不料三年後父親因病辭世,賴聲川只得定居臺灣。然而,正是這段歲月,讓他得以浸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懂得了自己血脈深處的根。

  王明夫稱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會昌人,後來因讀書離開了家鄉。現在年過半百,對家鄉越來越眷戀。他說,我和賴老師經歷不同,但都有鄉愁情結,這點是共同的。鄉愁是什麼?是一種真誠的情感,是對熟悉而又淳樸的民風習俗的懷念。

  賴聲川認為,鄉愁之所以「愁」,是出於對家鄉的渴望,處在想見而又見不到的狀態。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在賴聲川看來,鄉鎮文化建設上還有待加強,這就是他帶著劇目來家鄉演出的初衷。

  會昌地處贛南,1934年,毛澤東登臨會昌山,激情洋溢地寫下了《清平樂·會昌》,盛讚「風景這邊獨好」。但是,這座人口50多萬,具有千年歷史的宋朝古城如今還沒有摘掉「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帽子。2015年開始,每年8月,會昌舉辦「趕賴公廟會、看聲川大戲、遊漢仙勝景,品會昌美食」為主題的會昌民俗文化旅遊節,以振興鄉鎮,發展經濟。

  對於愛家鄉,賴聲川沒有發表過豪言壯語,但是,他對自己的「約法」是每年「回家」,每次帶一部經典話劇作品在會昌演出。他說要這樣堅持十年,要為家鄉父老帶來現代藝術的盛宴,要為家鄉培養戲劇人才。

  在過去的3年中,他除了將自己的3部話劇帶回家鄉演出外,還將會昌的青年帶到上海,啟動「上海—會昌:文化技術人才培訓計劃」,為會昌青年進軍文化產業提供渠道,招募有興趣從事劇場工作的青年來到上劇場(賴聲川根據展演自己作品需要而設計的專屬劇場,位於上海徐家匯)接受專業的技術培訓。

  2017年9月,首批到上劇場接受培訓的會昌同學結業。經過半年的培訓,完成專業劇場技術和文化課程培訓計劃的同學,最終通過考核者會被正式聘用,成為上劇場的一員。這已成為上劇場重點培養會昌青年的長期計劃。

  話鄉愁,談鄉情,賴聲川希望自己能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出一把力。他認為,家鄉要富裕,文化要跟上。今年8月16日至18日,賴聲川將安排由他編導的話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在會昌縣採茶歌舞劇院演出3場。這些名人名劇的魅力,將不斷提升會昌的文化內涵,戲劇將成為會昌「風景這邊獨好」的新景色。

(責編:胡倩(實習生)、楊牧)

相關焦點

  • 賴聲川、王明夫與他們的「會昌鄉愁」
    江西省會昌縣,這座唯 一被毛主席譽為「風景這邊獨好」的千年古邑,因為那份濃濃「鄉愁」,與世界最著名華人戲劇家賴聲川和中國著名投資銀行專家王明夫緊緊聯繫在了一起。發布會後,賴聲川與王明夫以「鄉愁」為題展開了一次如何將文化培育與經濟發展二元融合建設家鄉的思想碰撞。賴聲川王明夫對話現場江西會昌民俗文化旅遊節源於會昌民間歷史悠久、影響力大、參與人數眾多且傳承500多年的賴公廟會民俗活動。根據當地傳統,每年農曆七月初六賴公廟會這天,方圓幾十公裡的民眾紛紛前往趕廟會拜祭賴公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 走進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賴聲川
    《隱藏的寶藏》以賴聲川新發明的「斜角喜劇」形式呈現,觀眾能同時看到演員臺前和幕後的表演情況。  在賴聲川看來,上海埋藏了太多故事,曾經在歷史舞臺上留下的「寶藏」不應被遺忘,「上海有太多精彩的標誌性人物,都應拿出來討論、歌頌」。  他還表示,講述華人故事、創作現代中文劇本是自己近年主業,中華文化是自己戲劇創作的靈感源泉。
  • 賴聲川話劇《寶島一村》再來深
    丁乃竺表示,賴聲川戲劇工作坊在演員的選擇上,一直有著自己的標準,那就是不找明星,只找好演員,而且賴聲川導演喜歡跟與自己有默契的演員合作。她透露,幾位新加盟的演員都是很有經驗的老演員,早早進入劇場熟悉角色,在來大陸演出之前,經過一周多新的整合,令這部作品煥發嶄新的氣質。
  • 賴聲川攜上劇團演員,全力打造《寶島一村》專屬版
    這個鄉愁的故事一講就是十餘年。《寶島一村》的演員和工作人員被稱為「村民」,這十餘年,有的村民走了又來,有的村民一直都在。於是,上劇場藝術總監賴聲川和上劇場CEO丁乃竺作出大膽的決定:全力打造《寶島一村》專屬版,希望像《暗戀桃花源》一樣,讓大家可以隨時在上劇場觀看。賴聲川專屬劇場上劇場的演員團隊上劇團勇挑重擔,繼續將這份時代的珍藏傳承下去。據悉,《寶島一村》專屬版演出將於11月13日首演,演出將持續至12月6日。
  • 賴聲川經典話劇《寶島一村》專屬版即將首演
    賴聲川的經典話劇《寶島一村》官宣下月回歸上劇場!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即將上演全新的專屬版,並有望成為上劇場的駐場演出。有關寶島臺灣眷村人的故事背負著每一個背井離鄉人的鄉愁在那個動蕩的大時代裡,有這樣一群人遠離故土,迫不得已離開故土來到寶島臺灣
  • 導演賴聲川講創意學:與其研究市場不如研究自己
    對於華語戲劇界知名導演賴聲川來說,「劇場的公共社會意義」是他多年來沉思的命題。2017年,在他主導的美羅城上劇場舞臺上,《寶島一村》主演屈中恆聊過鄉愁,好妹妹樂隊錄製了「劇場版你妹電臺」,老狼奉獻過現場彈唱。
  • 尋找自己:賴聲川的成長故事
    每一部作品,從結構到主題,人物形象或情感表達,都暗藏著導演的人生感受與文化修養。賴聲川被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贏得了票房與口碑,特別是《暗戀桃花源》是一部可以與《茶館》、《雷雨》並駕齊驅的舞臺劇,更難能可貴的是《暗戀桃花源》作為一部三十年前創作的作品,如今依然能夠世界巡演,所到之處都是一票難求,作品生命力不局限於中國,在東西方同時開枝散葉。
  • 大陸與臺灣的文化意象審思——賴聲川戲劇的家國情懷
    這句質問以裂帛一樣的聲音撕扯著賴聲川無處安頓的心靈,此後,這種掙扎便幻化成了戲劇語言,以另外一種言說的方式探尋答案。[5]王偉.賴聲川:我們必須發出聲音[N].南方人物周刊,2007-10-25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賴聲川的成長背景似乎也在暗喻著臺灣的文化身份處境:即使現實環境賦予你親美或親日的機緣,但人們的心中都永不消絕地迴蕩著一個聲音:「你是誰?」
  • 大陸與臺灣的文化意象審思 —— 賴聲川戲劇的家國情懷
    該劇進入大陸,雖大陸觀眾完全陌生於眷村人的生活,但是劇場萌生的感性力量仍然引發了熱烈響應,乃至於當那面抗日老兵背負的皺巴巴的青天白日旗緩緩升起,大陸觀眾在短暫的遲疑之後,依然報以熱烈的掌聲;當「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歌聲響起時,跨越了政治隔閡的鄉愁離緒作為人類共同的情感更在整個劇場泛濫恣肆。賴氏戲劇在大陸所得到的熱烈認同,僅僅是出於嫻熟的戲劇技巧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 賴聲川回顧80年代臺灣創意
    對於臺灣戲劇藝術家賴聲川來說,「創意就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題目」,最令他記憶深刻的是臺灣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藝術創意,因為那是一個什麼都沒有,但什麼都可能的年代。賴聲川主講「臺灣的創意奇蹟─回顧奔放的80年代」日前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舉行,引領聽眾回到八十年代的臺灣,詳述那個年代劇場界的其人其事,並分享他個人的創作心得。
  • 賴聲川和他的「黃金時代」
    賴聲川當時在忠孝東路一個叫「艾迪亞」的咖啡館唱歌,一星期至少要唱二、三天,跟他同臺的是胡因夢、胡德夫,蔡琴、羅大佑、李宗盛這些都還是賴聲川的聽眾。不僅唱歌,他還忙著畫畫、編校刊、寫小說寫詩,是個地道的文藝青年。大學一畢業,丁乃竺跟這個比自己小一歲的賴聲川結婚,從此一直扮演著賴聲川生命中最需要、也最重要的角色。她是賴聲川的愛人,是忠實的工作助手,和密宗修行的夥伴。
  • 《寶島一村》專屬版有望駐場演出,新一代演員繼續鄉愁故事
    2020年上劇場5周年之際,導演賴聲川宣布將推出《寶島一村》專屬版,有望成為駐場演出。 2008年12月5日,《寶島一村》首演。該劇講述三代人、四個家庭的笑淚交替和心酸詼諧,他們遠離故土,甚至來不及對親人告別,原以為只是短暫的旅程,歸家之日卻遙遙無期。帶著深埋心底的鄉愁,他們在暫時落腳的村子落地生根。這個鄉愁的故事一講就是十餘年。
  • 【小康·中國故事】臺灣眷村背後的流亡與鄉愁
    居住在眷村中的臺灣老兵,背井離鄉40年,懷揣著濃濃鄉愁漸漸凋零。然而戰爭背後的人倫悲劇,又絕非「鄉愁」二字可一筆帶過。|來源:《小康中國故事·被誤讀的中國歷史》|作者:于靖園賴聲川導演的話劇《寶島一村》的宣傳冊子上,寫著這樣一句話。2011年11月25日,北京,《寶島一村》劇組第三次來大陸巡迴演出。舞臺上,簡單的布景,幾張桌椅,衣服古舊的男女,燈光打在那些小人物身上,把他們的故事融進歷史裡。
  • 宗俊濤話劇《寶島一村》飾演周寧 精彩演繹鄉愁故事
    昨日,賴聲川話劇《寶島一村》在上劇場進行演出,宗俊濤作為該劇主演之一,飾演其中飛行官周寧一角,故事笑中帶淚有松有馳,演出過程收穫眾多掌聲。 此外,演員張頌文也低調現身話劇劇場,為宗俊濤演出捧場,並在微博發布「進上海城,去看一個關於村的戲」。
  • 2017襄陽名流匯人物誌人物大全
    人物誌001 |  善記,善言且犀利者是也!人物誌003 | 好一個熱心快腸的女子人物誌009  | 他是中國最美男旦人物誌016 | 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哭人物誌028 |  「襄面女皇」的美麗人生 | 人物誌028
  • 文史 | 賴聲川:闖過人生的「至暗時刻」
    賴聲川因為話劇而出名,其實他最早的愛好是音樂,後來自己導演的一些話劇,主題曲也是他自己捉刀創作、彈奏配樂的。早在初中時,他就視披頭四樂隊的鮑勃·迪倫為偶像,練習吉他等樂器。1972年,賴聲川考入輔仁大學英語系,課餘時間在臺北忠孝東路一個叫「艾迪亞」的咖啡館從事民歌演唱和演奏。這是當時臺北一個重要的地下文化據點,主打嬉皮風。
  • 賴聲川:從邊緣到主流的戲劇先鋒
    不僅僅是《水中之書》,賴聲川的作品《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寶島一村》……等,大多包含對人性深入的思考和挖掘,他的戲劇場場爆滿,如今的他已經成為華人戲劇圈的領軍人物。少年賴聲川在父親的影響下,雖然從小生活在國外,卻並未完全融入美國的文化。「為什麼會對中國的文化如此痴迷和喜愛?」賴聲川笑笑說:「因為我是個中國人啊。我換環境時是12歲,接觸了兩種文化,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其實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就是說我隨時可以用同一個觀點來看不同的文化。」看似順風順水的人生,卻在賴聲川14歲那年徹底打亂。
  • 賴聲川和王偉忠的鄉愁,讓人又哭又笑
    從《寶島一村》2008年首演以來,已經過了12個年頭,每一年,賴聲川老師和演員們、觀眾們聚在一起,講述、記錄、觀看一個時代的故事,無論過了多久,再說起這些故事,都像發生在眼前一樣令人感動。就在本周三,《寶島一村》2020年演出就要開票了,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當年「村民大會」上,「村民」們都聊了些什麼。
  • 賴聲川 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長報導
    時代人物: 經過那麼多年,你已經成為戲劇界的主流,跟隨而來的商業合作也越來越多,你如何處理戲劇藝術與商業之間的關係?時代人物:當你地位和名望越來越高的時候,你怎麼處理和新老朋友之間的關係?比如和李立群、李國修他們。賴聲川:其實我一向是一個比較害羞的人,在社會上也是一樣,很少應酬,也並沒有很多機會認識新的朋友。
  • 專訪賴聲川:《水中之書》創作背後的故事
    10月23日晚,由華人戲劇作家、導演賴聲川編劇導演、何炅領銜主演、黃磊的女兒黃憶慈(多多)特邀出演的話劇《水中之書》高清戲劇影像發布會暨首映儀式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行。北京文藝廣播《876資訊》欄目組作為特邀媒體參與了發布會並對賴聲川導演進行了專訪,就《水中之書》的創作背景、創作過程、演員表現以及高清戲劇影像的拍攝給劇場帶來的改變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