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臺獨」運動的潮起潮落(上)

2020-12-28 華夏經緯網

    國民黨接收臺灣後,島內開始出現「臺獨」活動。但在高壓「威權」統治下,「臺獨」分子不得不向海外謀求「新出路」。先以香港為中轉站,成立島外「臺獨」組織;再以日本為大本營,發展海外「臺獨」力量;後以美國為主戰場,通過「暴力抗爭」、「遊說美國國會」、「爭取國際支持」等方式,將海外「臺獨」運動推向高潮。隨著島內政治環境的變化,海外「臺獨」終於在90年代回流島內。但在民進黨公職掛帥、議會優先的強大磁吸效應下,海歸「臺獨」或為謀前程而依附民進黨,強化了民進黨的「臺獨」基因,或為固守「急獨」立場而被邊緣化,再難掀起大波瀾。輾轉海外四十多年的「臺獨」運動,終歸消融於島內政治生態劇變的大潮中。

    一、「寇攘雖息尚遊魂」:「臺獨」的先聲與「託管」迷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以牧澤義夫、宮中牾郎為首的侵臺「主戰派」軍官不甘心失敗,勾結徐坤泉、林熊徵、許丙等臺灣親日士紳,在臺北草山(陽明山)召開會議,密謀以殘存的40萬日軍為後盾,在中國政府接受臺灣之前成立「臺灣自治委員會」,宣布「臺灣獨立」。進而把臺灣變成「第二個滿洲國」,作為「大日本帝國」的復興基地。但此陰謀被時任日軍駐臺司令安藤利吉制止而流產,成為一場短命的「臺獨」鬧劇。究其原因:一方面投降的「大日本帝國」已自身難保,策劃「臺獨」無異於引火燒身;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接受臺灣在即,島內絕大多數人民對復歸祖國懷抱翹首以盼,密謀「臺獨」必成眾矢之的。

    日本投降後,美國勢力染指臺灣事務。以柯喬治(George Kerr)、卡度(Latto)、摩根(Morgan)等為代表的美國野心家公開否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甚至在島內物色「福爾摩薩未來領導人」,鼓動廖文毅等「皇民化」分子從事「臺灣託管運動」。廖出身地主家庭,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上等臺人」,曾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自然得到美國政客的「青睞」。臺灣光復後,廖有意投身仕途,但因不滿國民黨當局開出的官職而憤然不就;1946年先後參選「國民參政員」和「國民大會代表」均遭落敗,徹底打消了其通過國民黨官僚階梯向上爬的念頭,開始從事「臺獨」活動以滿足個人的政治野心。1946年9月,政壇失意的廖文毅與其兄廖文奎共同創辦《先鋒》雜誌,撰文批評時政,力倡政治革新、臺人參政,被國民黨視為「問題人物」而逃往上海。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國民黨當局懷疑廖參與其中,將其作為叛亂通緝的對象之一。1947年6月,廖文毅勾結廖文奎、林本土、陳炳煌、王麗明等人在上海成立「臺灣再解放聯盟」,公然呼籲美國支持臺灣成立「獨立國」。1947年7-8月,廖向準備到臺灣考察的美國特使魏德邁遞交了一份「處理臺灣問題意見書」,提出「臺灣由聯合國託管,爭取公民投票自決」等「臺獨」主張。魏德邁率團考察臺灣後,報告稱「臺灣人對美國監護或聯合國託管是會接受的」,其主要依據便是廖文毅等人的「意見書」。

    「臺灣託管論」的拋出,不但遭致海內外各地愛國人士的一致譴責,還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高度警覺,廖文毅等「臺獨」分子在上海已無立足之地,不得不於9月逃往香港。到港後,廖四處拋頭露面,與美國接觸頻繁,於「二·二八事件」周年之際,擴大成立「臺灣再解放聯盟」並自任黨主席,黃紀男擔任秘書長。此後,該聯盟確立以爭取「臺灣獨立」為主要宗旨,被視為島外第一個正式的「臺獨」組織。1948年9月,廖、黃等人以「臺灣再解放聯盟」名義向聯合國提交請願書,重複應暫由聯合國「託管臺灣」的論調,再由「全體臺灣公民投票決定臺灣的前途是隸屬於中國或獨立自主」。然而,廖文毅等人在香港的「臺獨」分離活動很快夭折。一方面,「臺獨」在港受到共產黨、國民黨和「臺灣民主同盟」等進步組織的堅決反擊,且絕大多數港人鄙視「臺獨」分子,使「臺獨」在香港沒有生存土壤。另一方面,美國雖不斷介入臺灣事務、製造臺灣分裂,甚至有美國籍人士與廖、黃之流暗通曲款,但其真正希望扶植的是孫立人、吳國楨等有實力的國民黨「開明派」政治人物,而不會對四處流竄的「臺獨」分子以實質性的幫助。廖文毅等人不得不離開香港逃往日本,追求新的「臺獨夢」。

    二、「直把他鄉作故鄉」:「臺獨」在日本的流浪之旅

    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日本成為「臺獨」活動的大本營。一是因為「臺獨分子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多為「上等臺人」,受「皇民化教育」影響頗深,對日本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在國民黨的通緝追捕下,他們自然將日本作為潛逃的目的地。二是因日本長期殖民統治,臺、日之間的社會交往頻繁,50年代初期在日本生活的臺灣人約有五萬人,這為「臺獨」分子在日傳播分裂思想、籌建發展組織、獲取資金支持提供了極大便利。三是日本反華勢力仍對臺灣心存「眷戀」,許多政界大人物暗中支持「臺獨」,前首相蘆田均和議員尾崎行雄曾主張「通過臺灣人民投票決定臺灣主權歸屬」,政客藤澤親雄更對記者公開承認他與「臺獨」地下組織有聯繫。在他們的包庇、慫恿和支持下,「臺獨」赴日活動遂用猖獗。

    (一)日本「臺獨」組織及其活動

    20世紀50年代後,「臺獨」分子在日本成立了多個組織,他們之間的分化組合也成為常態。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三支力量:

    一是廖文毅的「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廖抵日後,在日本右翼勢力的暗中支持下,鼓吹「臺獨」更加肆無忌憚。1950年2月,廖聯合吳振南等少數「臺獨」分子在東京成立「臺灣民主獨立黨」,揭開了「臺獨」在日本活動組織化的帷幕。韓戰爆發後,美國調整對華政策拋出所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給廖等在日活動的「臺獨」分子以極大鼓舞;1952年「臺日和約」的籤訂,更為「臺獨」分子以留學、經商之名赴日活動、籌建組織提供了便利。1955年9月,廖文毅等人以「臺灣獨立時機即將成熟為由,糾集「臺灣民主獨立黨」、「自由獨立黨」、「臺灣公會」等「臺獨」團體,拼湊成立「臺灣共和國臨時國民議會」,廖被選為「議會主席」。翌年2月,廖等人又自導自演成立「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廖任「總統」、吳振南任「副總統」,骨幹成員還包括郭泰成、林臺元、林耀南、黃介一等人。「臨時政府」使用日本昭和紀年,「國旗」為太陽旗附一輪新月,媚日姿態一覽無遺。其主要活動有紀念「二·二八事件」、舉辦演講、向聯合國「請願」、創辦刊物(如廖文毅創辦《臺灣民報》宣傳「臺獨」理論)等。廖、吳一夥的「臺獨」活動看似聲勢浩大,實則為引人注目而採取的自我膨脹之舉,而「臨時政府」開張不到半年便陷入內訌爭權、四分五裂的亂局之中。1965年5月,廖文毅在國民黨局的威逼利誘下,宣布放棄「臺獨」立場,決定返回臺灣接受「招安」,伴隨廖的「臨時政府也名存實亡。

    二是王育德的「臺灣青年社」。王出身臺南望族,曾就讀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44年因戰亂疏散返臺,1949年經香港偷渡日本,一邊繼續完成學業一邊從事「臺獨」活動,是「臺獨」中的「精日派」。在日期間,王育德曾加入廖文毅領導的「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後因對廖心存不滿及「臺獨」主張不同而另立山頭,於1960年2月成立「臺灣青年社」,該社採用委員制,王育德為首任委員長,黃昭堂、許世楷、金美玲、羅福全、黃文雄等為重要成員。王育德等人還創辦日文版刊物《臺灣青年》,鼓吹所謂的「臺灣人自由和幸福的精神」,企圖通過以此「啟蒙」學生,並且訴諸國際輿論。1963年「灣青年社」改名「臺灣青年會」,黃昭堂接替王育德出任委員長,後陸續勾結吳振南所率的「臺灣民主獨立黨」(因與廖不合而脫離「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張春興的「臺灣自由獨立黨、林星火的「臺灣革命同志社」等勢力,與廖文毅一派分庭抗禮。1965年一直暗中資助「臺灣青年會」的辜寬敏由幕後走向臺前,出任委員長並將該會改名為「臺灣青年獨立聯盟」,曾在東京銀座示威,要求聯合國支持「臺灣自決」,一度引起轟動。1970年,「臺灣青年獨立聯盟」併入「臺獨聯盟」,成為其在日本的分支機構;與此同時,該團體也因辜寬敏、邱永漢等人棄「獨」返臺而失去金援,只能由王育德、黃昭堂等人苦撐局面。

    三是史明的「獨立臺灣會」。史明原名施朝暉,出身士紳知識家庭,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青年時期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並赴大陸參加抗日,但終因對中國革命的偏見而萌生「臺獨」邪念。1952年史明偷渡日本,在日本反華勢力支持下從事「臺獨」活動,因其理論著述頗豐,被「臺獨」分子捧為「臺獨理論大師」。1965年史明任「臺灣公會」會長,1967年4月,史明糾集「臺灣獨立戰線」的何文燦、「臺灣民主獨立黨」的郭泰成、「臺灣自由獨立黨」的廖明耀、「臺灣共和黨」的林臺元等,成立「臺灣獨立聯合會」並創刊《「獨立臺灣」》。但最終未得到「臺灣青年獨立聯盟」及「臺灣獨立總同盟」的加入,不能體現「在日臺灣獨立運動大團結」的初衷,於兩個月後宣告解散。1968年史明又勾結一些在日「臺獨」人士成立「獨立臺灣會」,提出「主戰場在島內」的口號派遣人員返臺工作。1967年的「顏尹漠案」、1974年的「鄭評案」、1983年的「盧修一案」等島內暴力「臺獨」事件,均系「獨立臺灣會」所策劃。

    然而到60年代末期,在日本活動的「臺獨」勢力已江河日下,逐漸失去了海外「臺獨」運動的「中堅」地位。一方面,國民黨當局的威逼利誘、滲透策反成效顯著,尤其是「臺獨領袖廖文毅返臺接受「招安」,致使在日「臺獨」組織士氣大挫。數年間許多「臺獨」骨幹步其後塵,鄭萬福、吳振南、廖文耀、簡文介、施清香等均解散組織、返臺投誠,辜寬敏、廖春榮、邱永漢等也陸續跟進。另一方面,「居留權」問題成為在日「臺獨」分子面臨的不確定因素,隨時可能被遣返回臺受牢獄之災,使得有意向參加「獨立」運動及政治意識較高之臺灣青年,視赴日留學為畏途。在日「臺獨」組織難以補充新鮮血液,面臨盛極而衰、艱難度日的命運。

    (二)在日「臺獨」運動的特點

    「臺獨」在日本活躍了將近二十年時間,展現出明顯的時代性特徵,主要表現為:

    一是濃厚的「皇民化」色彩。以廖文毅為代表的「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以及以王育德、辜寬敏為代表的「臺灣青年獨立聯盟」等在日活動的「臺獨」組織,對日本有種天然的依附情節,是旗幟鮮明的「皇民化臺獨派」。其成員多為日本殖民時期的「御用紳士」及「皇民世家」子弟,他們對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念念不忘,甚至極盡美化之能事。王育德在《苦悶的臺灣》一書中為日本殖民主義大唱讚歌,稱「日本在整整五十一年的時間內孜孜經營,把臺灣建設成幾乎十全十美的資本主義殖民地。」媚日仇華的奴才心態一覽無遺。在日本活動的「臺獨」分子還常常與日本反華勢力沆瀣一氣,辜寬敏「整天跟日本權貴來往,乞憐於個帝國之間,一派皇民貴族作風」,甚至有許多「臺獨」骨幹是用真名或者化名的日本人,如經常在《臺灣青年》發文的宋重陽是日本人宗像隆幸、鄭飛龍是日本人池田民。但這些「皇民化」「臺獨」分子並未得到日本人的真心支持,而是為日本反華勢力否認歷史罪行、美化殖民侵略做了嫁衣。

    二是持續不斷的權力鬥爭。由於資源分配的不均、人事地位的傾軋、理念訴求的差異等,在日活動的「臺獨」分子之間充斥著勾心鬥角和權力矛盾。廖文毅自導自演的「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開張不到半年,即發生嚴重內訌。郭泰成向《東京周刊》記者透露,「一切爭執的中心是濫用他們的同情者所捐獻的基金」;史明回憶稱,廖文毅太愛花錢,以致於必須賣官求生,「想當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議長,就要捐款一百萬元,想當財政部長,就要捐五十萬元等等」,許多人對他很不滿,紛紛出走。廖對國民黨當局態度曖昧,不排除「在蔣死後繼承臺灣」的漸進蠶食戰略,被吳振南為首的激進「臺獨」分子視為軟弱。吳也因此率「臺灣民主獨立黨」一部脫離廖陣營。1960年王育德成立「臺灣青年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廖文毅行事作風的不滿,其發行的《臺灣青年》批判廖的激烈程度遠大於國民黨。隨後幾年時間裡,廖、王兩股勢力各自拉攏一批人馬,為爭「臺獨正宗」而針鋒相對、互別苗頭。此外,辜寬敏任「臺灣青年獨立聯盟」委員長時,獨斷專權、用錢買票,黃昭堂、許世楷等骨幹被架空,金美玲、周英明等置身事外,使組織內部四分五裂。由此可見,權力鬥爭幾乎貫穿了在日「臺獨」組織的全過程,「臺獨」分子之間相互算計、矛盾頻發,不過是一群因利而聚、利盡則散的烏合之眾。

    三是「臺獨」意識形態的建構。在日本活動的「臺獨」分子「客居他鄉」,很大程度上靠日本反華勢力的「奶水」補給艱難度日,他們多把創辦刊物、宣傳理念作為經營的重點,在 「臺獨」論述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建構了「臺灣民族」的論述體系。廖文毅從「血統論」論證所謂的「臺灣民族」,宣稱臺灣人「融合原住民、漢、日、拉丁、條頓諸民族的血統」,是「混合民族」。王育德鼓吹「臺灣民族同化論」,認為資本主義出現之前並不存在「民族」(Nation),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臺灣的社會結構乃至意識形態加以改造」,才使「臺灣民族」大致成立;臺灣人受日本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很多,因而在不知不覺間形成日本人的要素。」史明鼓吹「臺灣民族超越論」,強調「經過了三百餘年殖民地性質的社會發展與反殖民地鬥爭的結果,到了日據時代,臺灣社會與臺灣人大體上已經超越(克服、揚棄)了這些跟中國相同的血緣、文化關係」,並在「與中國不同範疇的社會基礎上,發展為一個單獨、唯一的臺灣民族。」這些「臺獨」謬論具有很強的煽動力,成為島內外「臺獨」活動的「精神支柱」,後經過不斷修補,支撐了「臺獨」分裂主義幾十年的發展。

 

    【摘自《臺灣周刊》第12期】

 

責任編輯:左秋子

相關焦點

  • 潮起潮落的原理是什麼?
    不知各位在看潮起潮落景象時,是否有思考過這潮水的來去是依靠什麼動力的呢?或者說這潮水是怎麼做到大漲然後又大退?其實在近代就已經有科學家對潮水來去的奧秘進行了分析。潮水的漲起是如何而來?1678年,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撰寫了一本科學書籍,名字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 起底臺獨(上)臺獨起源及早期海外勢力
    (上部)主要回答:臺獨的誕生、臺獨在島內、海外的發展、以及美日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篇為上部(中部)主要回答:臺獨勢力如何在美國和國民黨的支持之下一步步蛻變成為臺灣的執政黨?並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島內的臺獨自由(下部)部主要回答:國民黨大佬李登輝及民進黨大佬陳水扁的臺獨活動(臺獨前傳)主要回答日據時期的皇民化運動如何分化臺灣島內民眾給臺獨運動提供基本社會條件。在TD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如果沒有美國人的支持就沒有今天的TD,就沒有今天的TW政局的現狀。
  • 人生潮起潮落,皆屬人間常態
    是啊,人生潮起潮落,總會遇到坎坷或是災災難難。當你回過神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過去了。也許就在你不經意間,所有的困難反而迎刃而解。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困難打倒之後從此一蹶不振。仿佛從人降落到大地之後,所有的人都會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大劫,才會重煥人生。
  • 潮起潮落的主演,鐵血照耀的德意志
    因為某些原因這幫水貨們回到了原有的艦隊,似乎驗證了巔峰戰艦潮起潮落的主演們,更新迭代如此之快更是驗證了遊戲的魅力-沒有永遠的王者,但是鐵血般的意志卻能照耀著我們繼續前行,照耀德意志再次起航。
  • 潮起潮落,浪潮退卻之後,憑藉什麼安身立命?
    潮起前,我們乘浪飛行;潮落時,我們一躍而起,在短暫的空中停留;下一個浪潮來臨時,我們再降落?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實際上,我們人在不藉助外力的情況下,無法在空中停留。那麼問題就變成了,這個外力在哪裡,如何找到,並獲得外力幫助?氫氣球?直升飛機?航空母艦?潛水艇?或者岸邊?如果氫氣球、直升飛機、航空母艦和潛水艇等都十分的昂貴,無法負擔。那麼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上岸。
  • 兩蔣時期國民黨反「臺獨」活動綜述(上)
    」行為和言論均採取嚴厲壓制和打擊態度,對美日兩國分裂中國圖謀給予積極有效的回擊,在文化上也反對所謂的「臺獨」文化。在兩蔣時期,國民黨當局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對「臺獨」分子及其行為嚴懲不貸,堅決給予打擊和鎮壓。「臺獨」勢力主要分為島內「臺獨」和海外「臺獨」,兩蔣時期打擊「臺獨」也主要從島內和海外兩方面著手。     (一) 打擊島內「臺獨」勢力及其活動     國民黨對「臺獨」勢力的打擊首先體現在對島內「臺獨」組織及其活動的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上。
  • 《親愛的熱愛的》竟是一部「臺獨」劇?導演曾公開支持臺獨運動!
    儘管網友熱議,但卻沒有關於《親愛的熱愛的》「臺獨」的任何熱搜,#親愛的熱愛的大結局#熱搜點進去,大多是對完結的不舍。主演楊紫、李現則分別發微博表示「中國,一點都不能少」。但對於劇中涉及的內容,避而不談。  1  為什麼一部宣揚為國爭光的青春偶像劇會涉及「臺獨」內容?這就要從該劇的導演瞿友寧講起。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唱自己的歌」,是臺灣民歌運動另一代表人物李雙澤的吶喊。20世紀70年代是臺灣社會動蕩的年代,也是文藝思潮發展與反省的年代。當時,除了舶來的西洋音樂,臺灣本土創作的主題多為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酒廊怨婦。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次西洋歌曲演唱會上,菲律賓僑生李雙澤拿著一瓶可口可樂上臺發問:無論歐洲美國還是臺灣,喝的都是可口可樂、聽的都是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 冷眼 | 101歲「臺獨」大佬叫囂「400年臺獨」 網友:老糊塗了
    史明3日深夜在社交網站發文叫囂,「2020選舉,蔡英文若沒上,史明及400年來的『獨立運動』就全部被丟掉。」島內網友諷刺,「史明老糊塗了,呵呵!」「400年都『獨立』不了,你還『獨立』個啥?」史明言論一出,當時便被網友炮轟,「真是沆瀣一氣」「快醒醒吧!」「又想玩弄『臺獨』騙選票」「真是好人不長壽,禍害遺千年啊。」
  • 書籍《人生海海》:人生沒有完美,潮起潮落才是人生
    ——麥家作者麥家的這句話寫在書籍《人生海海》的封面上,同時也總結了書中主要人物「上校」蔣正南苦樂交加、傳奇坎坷的一生。《人生海海》講述了「上校」在時代中穿行纏鬥的一生,離奇的故事裡藏著讓人嘆息的人生況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 怎樣理解外省人臺獨
    2、即便同樣的「臺獨」內涵,有的人會自認為是臺獨,而有的人不認為是臺獨;3、如果把臺獨理解為主張「臺灣自決」,那麼臺灣人基本全都是「臺獨」;4、因為非政治人物無需政治表態,所以其他領域有多少「外省人臺獨」不得而知。
  • 兩種「臺獨」一脈相承??評李登輝的「隱性臺獨」與彭明敏的「顯性...
    彭明敏早年就是臭名昭著的「臺獨」分子,成為完全喪失中華民族氣節的外國利益代理人。由於他公開鼓吹「臺獨」,不為蔣家所容,長期逃亡海外;而李登輝則因「內斂」有功,深藏不露,長期留在國民黨內,直至爬上臺灣權力的「頂峰」。◆政治密友心心相印李登輝與彭明敏都曾就讀於日本。日本投降後,兩人一起返臺進入臺灣大學,後又分別留學美國和法國。
  • 潮起潮落,樂來越愛.這麼多大咖一起看錢江潮,怎麼淡定?
    潮起潮落,樂來越愛。海寧潮音樂節的明星陣容全公布這麼多大咖,夠受用了嗎?好妹妹樂隊。潮音樂節自2010年起已成功舉辦七屆,2017第八屆海寧潮音樂節由海寧鹽官旅遊度假區和海寧市旅遊局主辦,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音樂調頻承辦,所以,在音樂節上,說不定我們會不期而遇哦!
  • 揭秘臺獨組織分進合流70年 曾由日美幕後主導
    除網絡上有要求取締「臺灣民政府」的聲音外,25日還有臺灣民眾聚集該組織總部撒冥紙抗議。與「臺灣民政府」相似,臺灣島內還有形形色色的「臺獨」組織。如果從1945年第一家有日本背景的「臺獨」組織算起,71年來「臺獨」組織潛伏島內,既有「理論大師」, 又與有「臺獨黨綱」的民進黨勾結,加上歷史因素形成的日美幕後主導,讓「臺獨」分子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借殼上市」。
  • 加勒古堡 潮起潮落,這座混血的古堡充滿傳奇
    如今,這座佔地36萬平方米的加勒古堡靜靜地矗立在南印度洋旁邊,潮起潮落,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斯裡蘭卡現有四個古堡,南部的加勒古堡是其中的一個。加勒古堡所在地加勒古城是一座風情萬種的城市,是每一位到斯裡蘭卡來旅遊的必到之地。
  • 哪些「臺獨」必上清單?國臺辦回應,總結了「三類」人
    國臺辦發言人就此回應時表示,「臺獨」清單針對的是極少數「臺獨」頑固分子,那些涉「獨」言論囂張,謀「獨」行徑惡劣的「臺獨」頑固分子,包括在島內外組織、策劃、實施分裂國家行動的首要分子及其金主等主要支持者,都會依法受到制裁。那麼,臺灣島內哪些「臺獨」政客或「臺獨」分子符合標準,能首批登上「臺獨」清單呢?對此,有臺媒大膽猜測(官方未公布正式結果)。
  • 蘇貞昌之後 王定宇為何被點名上「臺獨清單」 ?
    (網際網路)(聯合早報網整理)持鮮明臺獨立場的臺灣民進黨籍立委王定宇被傳將是繼臺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後,另一名可能被北京列入「臺獨」頑固分子清單的臺灣政治人物。大陸媒體《海峽導報》24日發表題為《王定宇能上「臺獨」清單嗎?曾狂言「一個臺灣士兵能摧毀一輛中國坦克」》,直指王定宇態度非常囂張,時常針對兩岸議題大放厥詞。
  • "臺獨"六大門派曝光,專家:都是狗吠火車!
    其中「洋獨」知名人士最多,包括辜寬敏以及前「總統府」資政吳澧培、被稱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獨」分子陳唐山和彭明敏,而其大本營則是在海外活動力較強的旅美臺灣同鄉會。  由島內2014年「反服貿運動」催生而躥起的「時代力量」,雖然成立僅僅兩年多時間,卻成為島內政壇「最大黑馬」,在年初的「立委」選舉中,拿下驚人的5席,成為不容忽視的一股政治力量,因此被劃為「土獨新生派」。
  • 反「臺獨義士」—— 張安樂
    因涉及「江南案」名噪一時,後因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遭到檢方通緝潛逃海外。1996年後避居大陸經商,是韜略集團創始人。在離開臺灣的17年裡,張安樂在大陸投資設廠,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安全帽製造商。他生產的安全帽銷量,佔全球市場的45%以上。2005年創立「中華統一促進黨」,擔任總裁,堅定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 「時代力量」擬提「臺獨公投」 臺網友:饒了臺灣吧!
    海外網12月18日電 「臺獨」政黨「時代力量」今天(18日)舉行記者會,表示將發起多項涉及「臺獨」和「主權」議題的「公投」題目,包含草擬「新憲法」、以「臺灣」名號參與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甚至還妄稱要移除「護照」上的「Republic of China」等;「時代力量」稱,今日會在網站公布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