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上半生的殘忍經歷
郭德綱為什麼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多藝術形式已經漸漸的被大家所熟知,這也就直接導致了觀眾們的藝術審美越來越高,也有很多的藝術已經不被大多數人喜歡了,而有一個人創建的社團,卻不然,不僅不被大家討厭,而且還有很多很多的年輕男生和女生加入其中並且樂此不疲!
德雲社座無虛席
他就是郭德綱創立的德雲社,那麼為什麼郭德綱這麼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呢,那就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了,聽我頭說起~
德雲社
說起德雲社這麼多年發生的事情可是不少。早年的郭德綱是一貧如洗,就像他在相聲中說的一般,「吃了上頓沒下頓,住的房子也是千瘡百孔,一到下雨天,就要了命了,外面小雨,屋裡大雨,外面中雨,屋裡暴雨,有時候雨實在太大了,全家人都要在院子裡避雨去······」為什麼郭德綱能夠寫出這麼令人感同身受的段子呢,很簡單,因為這都是他自己經歷過得事情!
郭德綱7歲學藝,首先開門的是評書,1979年,七歲的郭德綱跟隨天津評書藝人高祥凱學習評書,而後又在2006年拜了金文聲為師進入西河門,得藝名郭增福,同時拜師的有于謙、李菁和高峰,分別得藝名於增壽,李增祿和高增喜。金文聲在西河門是連字輩,藝名金連瑞和田連元馬連登都是同輩,所以郭增福他們和馬增祥(馬岐)以及馬增琨同輩,也就是說曾拜師馬增琨學評書的王玥波就成了郭德綱李菁評書門的師侄。
郭德綱茶館說書
郭增福這個名字郭德綱確實很少用,但這個名字對郭德綱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因為有了這個師承他就可以名正言順招收西河門的徒弟,比如李雲傑、李雲天他們都拜師到了郭增福門下,這樣等於德雲社也成了相聲評書兩門抱的曲藝團體。
郭德綱和馬三立
郭德綱三次進北京,第一次是1988年,十六歲的郭德綱懷揣著自己的夢想首次來到了北京,受到當時天津比較著名的演員,高英培,範振鈺等人的影響,郭德綱報考了全總文工團,但是當郭德綱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了一個臨時工的資格,卻沒有實際機會上臺和展現自己,只能在場內檢場子,拉大幕這些粗活,這是郭德綱來北京的首次碰壁,無奈之下就只能灰溜溜在返回天津。
第二次是1990年,郭德綱痛定思痛,認為自己第一次的失敗在於太心急了,總想一步登天成為藝術家。於是這一次,郭德綱帶著一百多塊錢再次來到北京,房租15塊錢一天,郭德綱在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裡跑遍了全北京的相聲名家,希望能有人給他個演出機會。可是這一次郭德綱徹底體會到了什麼叫同行才是冤家,根本沒有人願意搭理他,甚至被人轟出門去!
郭德綱 嶽雲鵬
第三次就是1995年,這次他是鐵了心在北京了,直接在北京找了個租了下來,他沒有錢租城裡的房租,就只能租在郊區的簡陋出租屋裡,儘管如此還是經常交不起房租,經常被房東堵著門罵,他也只能關著門不出聲,假裝屋子裡沒人,他就這樣慢慢的熬了下去。當時他和一個劇團合作談好了演一個月是一千塊錢,結果一個月後一分錢人家也沒給,沒辦法,要不到錢只能自己灰溜溜地回家,晚上演完了也已經是深夜了,演出的地方離自己租的房子還有好幾裡地,一合計自己的錢不夠,打不了車,就打算自己一路走回去,他一步一步的往回走,這個場景就是他自己的段子裡的:「眼看著周圍車水馬龍,燈火輝煌,哪裡是我存身之所呀,刺骨的風寒刮在身上跟刀子似的,小雨淅瀝瀝的下著,落在臉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
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了回去,他當年在北京到處拜師的時候,沒有哭過,被人從家裡轟出去沒有哭過,自己無依無靠,艱難生存也沒有哭過,可是這一次他卻哭了,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在北京留下了眼淚,在路過一個小橋的時候,聽著旁邊駛過的大卡車的轟鳴聲,他還是忍不住哭了出來,聲音與汽車過路聲混為一起,說不盡的悲涼與傷痛!就這樣一直走回到了家!
郭德綱淚灑全場
後來他輾轉多次,終於在一家茶館說起了相聲!他在茶館說說相聲的由來也是極為偶然的,那是一次郭德綱在回家的途中,他經過一家茶館,聽到了孫越幾個人居然在茶館說著相聲,照做當時的情況看來,郭德綱覺得相聲已經沒有任何前途和發展,今日居然還有人說相聲,他很納悶,於是就走了進去,聽了許久,散場後邊與後臺幾人聊了聊天,幾人一聽原來是同行,便讓他們試試,結果一試還真好,火候十足,技術高超,令人驚嘆!於是便留了下來!
郭德綱幾人在小茶館就這樣暫時安定了下來,郭德綱因為自己對相聲有著獨特的見解和審美,所以漸漸地也就有了些小名氣!後來又有了幾個老前輩加入其中,他便有了創建自己的社團的念頭!
郭德綱演出照片
但是名氣還是不大,於是便和張文順等人開幾場演出,名字叫「相聲大會」,也是在這幾場演出中他結識了他現在的妻子王慧,至於他和王慧的認識到熱戀的過程在,咱們下次再說。
幾張演出下來,郭德綱等人漸漸的就有了些名氣,於是他們幾人便準備成立社團,至於為什麼叫德雲社,這其中也是有些故事的,當初他在茶館說書那會,一日,茶館裡來了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武術家,另一個是高大個子的內行,這個內行就是於家的(於俊波)人,於連仲的兒子於雷,他們聽到半截把郭德綱攔下來了,問郭德綱:「你叫什麼名字?」郭德綱連忙停下,說:「我叫郭德綱」
「郭德綱?哪個德呀?這是藝名嗎?」
「就是道德的德!是我的藝名」
於雷呵呵一笑,喊道:「你認識我是誰嗎?」郭德綱哪裡認識,說道:「這個,恕我眼拙,不認識您····」
於雷又問:「你老師是誰,你師爺是誰?」
郭德綱都一一回答後,於雷說道:「那就沒錯了,你這藝名要改改,你知道相聲八德嗎?
郭德綱說我知道:馬德祿老先生,周德山老先生(外號周蛤蟆)·····
「人家老藝術家叫這個德字,你也叫,你覺得合適嗎?」
當時郭德綱沒言語,這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後來成立社團的時候,他和張文順商量名字的時候,郭德綱就提起了這件事,說道,我還就叫這個德字不改了,看他能怎麼樣?」
郭德綱
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德雲社,德雲社最先名聲大作的是在2005年左右,一方面是郭德綱的相聲與別人的相聲完全不一樣,傳統裡面有創新,聲音和節奏都很好。尤其口齒清晰,即使不看字幕,也能聽清楚他在說什麼,有耳目一新,聽他的相聲可以得到很多快樂。另一方面是郭德綱認識央廣的主持人大鵬,大鵬在節目《開心茶館》裡面連續播放郭德綱的相聲,而讓郭德綱的相聲開始流傳。從而讓郭德綱的德雲社快速地流傳開來!
德雲社越來越火的原因是郭德綱的嚴格要求,郭德綱在自己的相聲中多次說過,藝人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二字,所以作為從低層上來的他很看重這一點,所以他對自己徒弟的要求總是很高,力求將最完美的轉態展現在觀眾們面前,
這一點在有一次他的兒子郭麒麟和閻鶴祥的首次相聲效果不好可以看得出來!那是嶽雲鵬在保利劇場的演出,郭麒麟和閻鶴祥作為助演,表演了【陰陽五行】,現場效果很不好,以至於郭麒麟隨後在微博中向大家誠懇地道歉。卻遭到了父親郭德綱的嚴厲批評。
郭德綱微博怒懟兒子
「「你憑什麼考慮不周?…..說相聲的都能胡說,唯獨你不能……蠢子無知,糊塗至極,僅此一次,下不為例!」
老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當我們為他們的妙語連珠而拍手就好時,殊不知私下裡磨出了多少個「辛酸繭」。
其次就是郭德綱很善於利用風勢來提升自己,善於炒作提升自己是一個很必要的手段和方法,這不是貶低,而是這個社會必須要學會的運營手段,產品需要包裝,而人當然也需要必要的包裝和推流,所以作為一個社團的角兒,郭德綱不僅僅是一個相聲藝術家,更是一個合格的運作家。
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藝術造詣,觀眾太需要快樂了,而快樂難尋,好不容易碰到郭德綱這樣的開心果,當然願意追捧。
德雲社演出現場滿座
德雲社是民間演藝團體,自食其力,他們與觀眾之間都是兩廂情願。真正喜歡他們的粉絲,花多少錢根本不會在意,只是在茶餘飯後,想聽他們一段相聲,去現場感受一下熱烈的氛圍,就這麼簡單。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郭德綱的基本功紮實,也一直在與時俱進,才能有足夠的魅力滿足當今年輕觀眾的需求。如果他功力不行的話,即使長得再帥再年輕,說話再好聽,也不會有市場的。
郭德綱是草根英雄,是草根明星。草根明星有兩類,一類一夜成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類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積累。
郭德綱是第二類,幾十載江湖風雨,是苦難成就了郭德綱,也是堅持成就了郭德綱,所以他早經常說自己是非著名相聲演員,就是為了告誡自己,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是觀眾們給的,觀眾才是衣食父母,做人不能忘本!
郭德綱于謙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