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在18日的內閣會議上正式敲定替代陸基「宙斯盾」飛彈防禦系統的新方案。該方案不僅包括新增2艘「宙斯盾」艦供搭載和發射攔截飛彈使用,還計劃延長陸上自衛隊現有的「12式」地對艦飛彈飛行距離,將其開發成能直接攻擊敵方飛彈射程之外目標的「獨立型飛彈」。媒體普遍預計,菅義偉內閣上述決定將為圍繞日本飛彈防禦方針的混亂局面畫上句號。
但值得玩味的是,該方案並沒明確可以擁有「主動攻擊敵方基地能力」,而是變為將繼續探討增強有效威懾力的表述。這可以說與安倍任內的主張出入頗大,也與安倍期待的「政治遺產」相差甚遠,因為所謂禦敵於公海以及可先發制人主動出擊,一直是安倍任內大刀闊斧推動安保政策轉型的願望,也是他念茲在茲希望菅義偉能繼續予以推動的夙願。
被廣泛認為繼承了安倍保守思維、安保理念與戰略謀劃的菅義偉,為何在構建飛彈防禦系統的表述上如此謹慎?
三大因素決定了菅義偉政府在推進飛彈防禦系統構建上小心謹慎。一是內在糾結。雖然日本的和平及民間左派勢力逐年式微,但堅守和平憲法,尤其是反對修改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放棄專守防衛的抵抗力量依然不可小覷。防衛裝備上的先發制人不僅違背和平憲法,也讓很多經歷過戰爭苦難的日本人斷然不能接受。
二是外在考量。作為二戰戰敗國,受制於和平憲法第九條,日本在發展軍備上的任何突破都容易引發周邊國家的不安和警覺,相關國家擔心日本再次走上軍國主義道路,這也導致日本歷屆政府對此心存忌憚,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踐踏和平憲法,直接叫板國際社會。
三是民意因素。現在日本疫情異常嚴峻,日本民眾要求政府專心抗疫的呼聲不絕於耳,安倍「賞櫻會」醜聞還在發酵,政府剛停止了旅遊補貼計劃,如果這個當口還一門心思舞弄軍備,無疑會引發民眾反感,也將使菅義偉岌岌可危的支持率雪上加霜。
即使日本政府對輿論及民意有所顧忌,飛彈防禦計劃由此前的先發制人姿態轉向遮遮掩掩的避光打法,仍不排除日本在相關推進環節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去年年末日本已經劇透相關計劃,即研發射程超500公裡的超高音速飛彈。極其巧合的是,日本自衛隊「12式」地對艦飛彈與超高音速飛彈的列裝期都在5年上下,屆時可能形成從艦艇和飛機上發射攻擊敵方海上乃至地面所有目標的能力。
加快推進改良飛彈和開發新型超音速飛彈計劃,說明日本飛彈防禦態勢已由目前被動防守向具有一定主動性的攻守兼備轉變,未來直接轉為攻擊型很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日本這種變化無疑構成了東亞地緣緊張的負面張力,帶來區域內軍備競賽的新誘因,影響區域內用和平與外交手段解決分歧與矛盾的共識。加上「宙斯盾」海上移動發射系統的升級、新增兩艘「宙斯盾艦」的戰力提升以及美國未來國際協調向安保領域的傾斜,日本國家飛彈防禦能力將進入自主研發與美日同盟互助的新模式,也為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在東北亞的擴容提供更大可行性。可以想像,日本上述改良型和超音速型的飛彈未來如何部署,還將引發雙邊緊張及多邊地緣對立的發酵效應。(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來源:環球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