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約翰·葛林 · 著
這是一部好作品,至少它賺了我不少眼淚,如果一本書是在賺取讀者的眼淚的話,那這本書就已成為暴發戶了—— 一夜致富。
但我似乎不是因為劇情傷感而哭,更像是因認同書裡所說的每一句話而哭,因內容的現實而哭,因我無力反駁,甚至如此露骨的現實而哭。
再拿起書本看著書中的最後一段話,以及: "我喜歡,奧古斯都,我很喜歡,"後再次合上書心中久久不能平復。
這本書以第一人稱寫,其實我還蠻喜歡的,因為我覺得用第一人稱能讓角色的內心戲更豐富,能讓作者更投入在角色之中。
主角是海瑟葛蕾絲蘭卡斯特
▲ 前段引用書簡介:
海瑟是個平凡的女孩,雖然她罹患甲狀腺癌,而且已經進入末期。不過,醫學奇蹟縮小了腫瘤,賦予她更多時間思考。
對她而言,她的生命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面對死亡,她只想走得輕巧,不想活在太多人的記憶裡,以免讓她愛的人受到傷害。
奧古斯都是個開朗、自信的男孩,即使骨肉瘤害他失去半條腿,仍然肯定生命中簡單的喜悅。只是,他害怕被人遺忘,希望可以累積更多美好的回憶,並且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裡。
在隨時可能畫下句點的生命裡,兩人在這個或許不是那麼美好,又帶有一絲缺憾的世界裡相遇,彷彿兩顆星星,彼此碰撞、迸發出新的光芒……
我喜歡作者的呈現方式,呈現癌症病童的方式
內容很露骨,很直白,他展現了癌症病童的真實想法,或者說更為貼近現實的想法。
他不認同全部癌症病童都是勇敢地對抗癌症,堅強的活下去,他認為其實他們只是別無選擇了而已。
就像海瑟說的,其實他們想死,他們比別人更能感受每一秒的珍貴,但在他們接受一些治療的實驗時,他們真的很想去死。
他們別無選擇的接受一些未知的實驗,被實習醫生在身上拔管插管,或像海瑟接受由18個月學習後畢業的護士,注入一些連醫生都不能肯定其作用及功效的藥物。
他們多數不為延長自己的壽命而努力,更多的是為自己的親人,愛人所努力。他們很痛苦,但他們不能哭,無論心如何吶喊,臉上都得必須裝著一副我很好,不用擔心的笑容。
我喜歡作者的文筆,作者所用的形容詞、修飾詞都恰到好處,同樣的露骨直白,就像作者形容這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實現願望的工廠。
我喜歡書裡每個角色的特性、性格,尤其是癌症病童們。
他們總能互相調侃對方的缺陷、或自嘲自己的生命,聽在大人耳裡似乎會覺得很殘忍,但其實他們卻習以為常。
▲ 我最喜歡的,就是海瑟和奧古斯都沃特(Augustus Waters )的愛情。
一個16歲的少女和一個17歲男孩的愛情,一個幾乎每天都逛地獄的少女和一個隨時擔心癌症復發的男孩的愛情。
一個覺得自己是定時炸彈,而無時無刻擔心身邊的人被定時炸彈的碎片所波及,而不想走入他人記憶裡的少女,和一個一直害怕死後被人遺忘而努力想幹點大事,好讓自己能在他人的記憶裡佔據一席之地的男孩的愛情。
他們的愛情比任何人更純,比任何人都來得成熟。
▲ 在大人眼裡,他們可能只是同病相憐的青少年的愛情,但我得說,他們比任何所謂的大人更懂得去愛,更懂得演繹愛情。
所謂大人們的山盟海誓,不堪一擊的承諾,毫無永恆可言的永恆,在他們的愛情面前,連俯首稱臣的資格都沒有。
我從他們的愛情裡看到的不止成熟,還有感動,不止感動,還有現實,不止現實,還有溫暖。
以致於我渾然忘了他們只是16、17歲的孩子。
▲ 我喜歡這本書的結尾:古斯最終抵不過上帝的號召,即使他曾嘗試奮鬥過。
上帝不會因為他們的愛有多濃,他們有多珍惜對方,有多少人不舍而成全他們"幸福快樂"的生活。
生命就是如此生生不息 ,古斯說過:在一個生命誕生的同時,伴隨著十四個生命的消逝。
所以他曾試圖想辦法讓地球上的每一個活人記住14個死人,這樣每一個死人才會「永遠」地被人記著。
但古斯依然沒辦法做到,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他充其量在他死後的墓碑上,被甚至連面都沒見過的人洗版:我很遺憾、我會為你和家人祈禱、朋友我會想念你的。
非常溫暖的冰冷 —— 溫暖到字裡行間毫無情感,他死後依舊得過一個實際上為活人舉辦的喪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喪禮。
▲ 這是一本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虛構故事。
我真心覺得,那些癌症病童的父母的偉大,照顧他們所帶來的生理痛苦是次要,最令人痛心的是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想像孩子死後的景像。
他們不敢想像,但不得不想像,他們以為他們能在無數次的想像中,習慣失去孩子的日子,但事實果然還是不能。
星星即使在數億光年之外爆炸,光芒仍會留在地球的夜空中,儘管在不完美的命運中相遇,留下的痕跡並非傷痛,而是美好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