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代周報
在疫情成為壓倒「7-ELEVEN學徒」全時的最後一根稻草之際,7-ELEVEN正在努力向外界發出加盟邀請。5月的最後一周裡,7-ELEVEN 北京、成都等地的微信公號相繼販賣成功學雞湯,期望能順利啟動線下加盟說明會。
便利店競爭邁入中場戰事,「水土不服」的企業悄然滑落,7-ELEVEN沒有逃過一劫。
6月2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19年中國連鎖百強」,7-ELEVEN大陸地區2019年銷售額為73.88億元,排名六十多位,2019年的門店數量為2147家。記者查閱《2019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發現,2018年7-ELEVEN門店數量為1882家,這意味著整整一年時間,7-ELEVEN在大陸地區只開出了265家新店。
事實上,在全球便利店行業,7-ELEVEN曾是「教科書」般存在,追隨者眾。但近年來,圍繞7-ELEVEN的卻是裁員、關店、拖欠工資、支付漏洞等負面新聞。眼下,便利店變成一個快生意。無論是羅森、全家等外資便利店,還是便利蜂、美宜佳等內資便利店,都計劃大幅提高開店速度。逐漸落後於後浪,7-ELEVEN賴以生存的競爭法則還能奏效嗎?
一場疫情,捅破了加盟模式擴張下泥沙俱下,總部與加盟商利潤分成不合理的窗戶紙。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照搬日本的加盟模式在中國可能很難擴展開來。中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利潤越來越微薄,被束縛的加盟商難以應對市場的變幻萬千,稍不留神,就會造成虧損。
在市場好的時候,公司和加盟商「一榮俱榮」,很多矛盾都會掩蓋。但是一旦市場動蕩,尤其是當「貼身的戰爭」打響,這些矛盾都會浮出水面。加盟商可能「身先士卒」。
7-ELEVEN中國某區域公司的一位負責人李莉(化名)向記者坦承,到目前為止,公司(經營)還沒有恢復到同期水平。
風險甩給加盟商?
這家非典型性的日本零售企業,靠著最重要的單品管理——如何將每一個商品賣出爆款,一度被供上神壇。事實上,早在本世紀前10年裡,7-ELEVEN就已名聲大噪,並跑馬圈地成為全球門店量最多的連鎖企業。
用加盟來拓規模,是7-ELEVEN在全球迅速壯大的秘訣之一。事實上,1973年,日本首家7-ELEVEN就是同美國南方公司籤訂地區性特許加盟協議,進而獲得「7-ELEVEN」便利店模式在日本的發展權。幾年後,美國南方公司破產重組,最終被7-ELEVEN日本公司收購。
近50年過去了,7-ELEVEN依舊對加盟模式的方法論深信不疑。而此時,距離1992年第一家7-ELEVEN在國內深圳開業,也已經過去了28年。
「對於7-ELEVEN來說,發展加盟事業是最合理的,」上述7-ELEVEN中國的負責人李莉向記者表示,「總部自己投資一家店,(涉及)資金量是相當大的。而做加盟的話,我們有強大的供應鏈,商品開發能力和管理能力,加盟商不需要考慮進貨價格、商品質量、會計等方面的問題。總部和加盟店各自擔責,最後進行利潤分配。」
在這門投入大、回本慢的便利店長線生意裡,7-ELEVEN想要靠更多地管理經驗輸出來獲取利潤,這本無可厚非。但在人員成本和租金成本越來越高的中國市場,這些過於美好的願景實現起來卻步履艱難。
多位加盟商向記者反映,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後,他們興奮、憧憬的心理逐漸變成了後悔和失望。如何賺錢才是王道,但7-ELEVEN過於固化的管理模式讓加盟商僅承擔風險,卻幾乎沒有自主權。
「7-ELEVEN加盟條款僵化,管控強勢,沒有和加盟商形成合力,這也是他們在很多區域市場做不好的原因,」一位對7-ELEVEN模式頗有研究的行業人士張睿(化名)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島,不少加盟商虧損嚴重,從一開始擴張就不順利。」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7-ELEVEN開始在中國大陸開放加盟,次年與眾地集團合資成立山東眾邸便利生活有限公司,共同開發青島市場。根據當年7月的報導,7-ELEVEN預計到2015年在青島開設便利店220家。然而根據今年4月20日「7ELEVEN山東」官方微信號顯示,目前7-ELEVEN在青島只有97家門店。
那麼,7-ELEVEN是如何管理加盟店的?
「7-ELEVEN總部過於集中把控,加盟商不能合理有效利用資源,成本居高不下。」張睿稱,就拿店內的設備來說,7-ELEVEN總部規定加盟店只能使用指定的日本設備,「這些設備價格昂貴,但實際上並不存在任何技術壁壘,7-ELEVEN大可以明確給出設備標準,由加盟商提供對應方案。從這點講,開一家特許加盟店的費用並不比直營少,只不過總部將這部分投入都轉嫁到加盟商身上。」
僵硬照搬日本經驗,在國內水土不服,是7-ELEVEN常常被詬病的一點。據了解,7-ELEVEN加盟商也嚴禁從其他渠道進貨,從總部訂貨也不存在退換的說法,過期了只有廢棄一條路。
「加盟店在食品安全和品牌品質上的管理風險可能會很大,」賴陽直言,比如說,便利店售賣的很多都是鮮食類的短保商品,如果有加盟商為了利益不嚴格按時間廢棄過期食品,或者是為了減少浪費少訂貨,導致消費者進店買不到想要的東西,都會損傷品牌。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對7-ELEVEN的投訴不在少數。一位網友稱,在2019年3月26日在7-Eleven內購買的乳品,生產日期為2018年7月,保質期6個月,過期時間長達2個多月。此外,老北京雞肉卷內玉米變質、關東煮吃出蟲子等問題也被消費者投訴,但投訴後基本沒有下文。
「這真的很要命,」不少7-ELEVEN加盟商在百度、知乎等平臺吐槽,從總部訂貨質量確實可靠,但價格比外面貴很多。這個行業利潤本來就很低,一瓶酸奶只賺幾毛錢,碰上一個過期的賣20瓶都賺不回來,「很多新手不知道什麼好賣什麼不好賣,不懂哪些貨該進的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等學會了,已經賠的一身傷。」
「不如打工划算」
上海交通大學零售總裁班特聘講師龔胤全,曾詳細研究日本7-ELEVEN的供應鏈,並著有《精益零售》一書。
「7-ELEVEN在中國大陸很分散,東南西北各成派系,」在他的書裡和多次接受採訪中,龔胤全都有過解讀,「北京、天津、青島、西南城市以日本7-ELEVEN為主,上海跟中國臺灣地區的7-ELEVEN是一個派系,而廣州7-ELEVEN又是香港牛奶公司代理。分散的後果就是,每個地方的供應鏈都不一樣,沒有形成集中採購的優勢,採購成本很高。而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嫁給加盟商。」
有參加過7-ELEVEN委託經營加盟說明會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倘若一家加盟7-ELEVEN便利店的日均流水能夠做到1.8萬元,每月營收則在54萬元,淨利潤大約為17.8萬元。然而,在7-ELEVEN設定的利潤分成模式之下,最終加盟商能夠獲得的月均店鋪收入僅有5.596萬元。加盟商還需要自行承擔人工成本、20%的電費、廢棄商品(過保質期)以及各種消耗品所產生的費用。
據記者了解,所謂委託經營加盟,即7-ELEVEN體系內的D型加盟模式。以北京區域為例,它需要加盟商自有資金不少於35萬元,而在成都區域的資金門檻則降到33.2萬元。這種模式下,加盟店的店鋪、裝修和設備由7-ELEVEN提供,但分成比例較低。
有這樣一種說法,加盟店月利潤在4萬元以下時,7-ELEVEN總部拿走52%;月利潤4-10萬元時,總部拿走68%;月利潤10-22萬元,總部拿走78%。但這類說法尚未得到7-ELEVEN官方證實。
倘若按此梯級分成模式計算,並算上店鋪24小時營業狀況下能拿到的2%返點,就可得出日均1.8萬元流水店鋪的5.596萬元月收入。
在業內看來,此類委託經營加盟型的利潤分配邏輯,更符合小夫妻——掙不了大錢,離開我又可能掙不到這麼多,這相當於長期持有一個靠譜的打工者為公司創造價值。這也是加盟店可以持續給總部帶來高價值的「秘密」所在。
也正因為此,在7-ELEVEN加盟模式的眾多門檻中都有這樣一條,需要兩名店鋪專職負責人,限夫妻或親屬關係,否則就不會開放加盟。
一個經營過7-ELEVEN委託經營加盟店的小老闆王迪算了一筆帳:一對夫妻,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如果門店位置夠好,一年的淨利大概在20萬元左右。
家庭年收入20萬元,環顧中國看似不少,但考慮到夫妻兩個人的勞動投入、時間投入、資本投入、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機會成本、經營風險等,加盟便利店就變成一個苦差事。有不少加盟商吐槽,假如夫妻倆是普通白領,一年也能有20萬收入,還帶社保,還不用承擔經營風險,不用24小時營業。如果不是白領,開滴滴專車也能有差不多的收入。王迪感嘆,「這還不如打工划算。」
據記者了解,另一種常見的加盟模式叫投資管理型,即7-ELEVEN體系內的A型加盟模式,它在北京區域的資金門檻則達到80萬元(根據店鋪的情況,會有上下浮動),並需要加盟商提供店鋪和裝修。無論哪種情況,7-ELEVEN總部都扮演諮詢公司的角色,可以旱澇保收。
「慢生意」危機四伏
在很多大朋友的心中,7-ELEVEN便利店,就是各種滋味的往昔回憶。但此刻,這個曾經的「便利店之王」,也正沉默地調暗燈光。
2019年,7-ELEVEN母公司已宣布關閉全日本約1000家便利店,裁員3000餘人,還將廢除部分門店的「24小時營業制」和實質性降價。而在中國大陸市場,7-ELEVEN便利店也早已撐不起龍頭大哥的名號。
6月2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19年中國連鎖百強」,其中,7-ELEVEN內地的2019年銷售額僅為73.88億元元,排名六十多位。
2019年,7-ELEVEN大陸門店數量為2147家,其中「主場」珠三角地區有1000多家。這意味著,7-ELEVEN僅在「客場」擴張不足800家,比它晚12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臺灣便利店連鎖品牌全家,已擴張至2571家店。
同樣,7-ELEVEN在中國內地的發展漸漸不敵本土便利商店——以北京為例,進入北京16年,7-ELEVEN只開了235家店,被2018年註冊的新式網際網路便利店「便利蜂」以500多家的門店數快速超越。
「日本7-ELEVEN最大的贏利點是大量原創商品,但其在中國大陸卻沒有成立最核心的研發團隊,」龔胤全稱, 7-ELEVEN的原創屬性沒有在中國大陸展現出競爭力。另外,中國是個美食大國,各地飲食習慣不盡相同,但7-Eleven也沒有針對地域差異調整鮮食,消費脫節。
據了解,7-ELEVEN鮮食和速食及日配商品的業績佔比可達到80%以上。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本土便利店企業在鮮食供應鏈建設上加大投入,7-ELEVEN鮮食這頭利潤奶牛和差異化利器正在喪失原有優勢。
事實上,伴隨著網際網路產業的成長變遷,中國經濟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早已擁有了完全不同的消費土壤。消費新業態層出不窮,便利店+鮮食、便利店+菜場、便利店+生活服務等各種模式足夠讓7-ELEVEN應接不暇。
在外界看來,對比相對穩定、缺乏活力和固化的日本市場,中國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要幾何式放大,如果不能因地制宜靈活變革,7-ELEVEN將很難收穫消費者的認同。
而眼下,7-ELEVEN身上還看不出變革的準備與行動。
上述7-ELEVEN相關負責人李莉對記者稱,「公司一向是有多少錢花多少錢,掙了多少錢開多少店。以這種方式維持自己經營和模式繼續。」
作為最後一公裡鏈條上的關鍵棋子,便利店依舊會是一門大生意,未來肯定也還會有一批小便利店依靠模仿7-ELEVEN而生存。但傳統便利店不變革終將消失,全時版本的「倒閉潮」只是個開始,新技術、新零售才會是一個巨大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