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萬事驚》,應該是大約8個月之前,在飛機上看的這部港產電影。當時對電影的名字印象深刻,可是除了由這部影片對漁村的實際情況有了一些感觸外,並沒有展開更多的聯想。
中國有俗話,家和萬事興;港產有電影,《家和萬事驚》。
筆者自己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到8歲,雖然那時候年紀還是小,但是很明確的知道,上世紀七零年代那時候農村裡的家庭內部關係其實是相當壞的。後來的城市生活,固然鄰裡之間已經絕少來往,可是從離婚率,從社會輿論的反映,還是能夠感知大部分家庭的實際生活狀況的。因此,家和萬事興,筆者認為並不能說是本民族最小組織單元家庭的常態,而只是一種祝願,大概正如過年的時候大家愛說「恭喜發財」。不過,作為一句家庭矛盾的調節俗語,這句話又常常被大家引用。
然則,在本次的新型肺炎疫情之下,看了不少的微博信息,不少是湖北省內某個年輕人代表整個家庭發出的求救信息,尤其是從她們自述的文章看,一些年輕的未婚女性,對父母對家庭有著強烈的責任擔當,無疑,從文章看,她們的家庭是和睦的,可是這種和睦並不帶來她們家庭的萬事興旺,倒是應了那個電影的名字:家和萬事驚。
為什麼會這樣?本次新型肺炎,給全社會帶來一場巨大的教訓,可是我們能夠吸取本次的教訓嗎?
首先,其實這是一場巨大的【文明的衝突】的上演。一方面,現代科技給人類帶來移動的巨大便利性,不過這種便利性同樣也就帶給了病毒;另一方面,無論華南海鮮市場是否是感染的最初源頭,國人通吃各種野生動物的習俗恐怕很難不是本次疫情產生的重大原因。我們既要享受現代科技支持的交通的便利,又要保有野生動物通吃的傳統,那怎麼能保證一直不出大事呢?西人社會?至少現在北美吃野生動物的非常少(打獵還是有的),關鍵是《聖經》早就明確的說清楚了哪些野生動物可吃,那些不可吃,西人應該至今並沒有形成習慣性的違背《聖經》的要求。
第二,卻是更加根本的,還是文化傳統問題不能適應現代高科技文明社會的問題,就是孫中山先生所24次批判的【一盤散沙】,就是弱社會的問題。
有國也有家,可是弱社會。而個體的平安其實是強社會的自然結果。只是因為社會弱,即便家和萬事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