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需求
由於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萬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和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另外,印刷第一套人民幣時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票面破損較嚴重,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而新中國成立後工農業迅速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國家財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連續幾年收大於支,國家商品庫存、黃金儲備也連年增加,貨幣制度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為改變第一套人民幣一系列的問題,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
發行歷程
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的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回收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版面上印有「一九五三年」字樣,稱「五三」版。版面上印有「一九五六年」字樣,稱「五六」版。
第二套人民幣在印製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他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其中角幣為正面單凹印刷;1元、2元、3元和5元紙幣採用正背面雙凹印刷;10元紙幣還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線印刷技術。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套人民幣有3種面值由蘇聯代為印刷。即3元,5元(1953年版),以及10元。
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蘇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紙幣,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1964年後,第二套人民幣陸續停止了流通。(53年版,從55年3月1日發行,約在64年開始銀行只收不付,56年版,約在62年發行,在70年代回收。)
1981年7月15日發行無號1分2分5分紙幣
1998年5月25日,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停止第二套人民幣在市場流通的通知》
1999年1月1日,第二套人民幣停止流通。
2003年7月1日,無號紙分幣只收不付
2006年10月1日--2007年3月31日,第二套紙分幣集中兌換期
2007年4月1日,無號紙分幣停止流通。
意義
第二套人民幣的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因此,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立即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稱讚這套人民幣好看、好認、好算、好使。實踐證明,第二套人民幣成為我國第一套完整、精緻的貨幣,對健全我國貨幣制度,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行一覽表
下面欣賞第二套人民幣全貌吧
1分 無號:
2分 無號:
5分 無號:
1分 長號:
2分 長號:
5分 長號:
黃1角:
2角火車頭:
5角 淺水壩:
5角 深水壩:
紅1元:
黑1元:
2元 寶塔山:
3元 井岡山:
紅5元:
黃5元:
海鷗5元:
10元 大黑十:
END
感謝閱讀,可以關注公眾號,避免錯過更多收藏知識!順手幫忙收藏,點讚,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