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罕見的全球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威脅著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健康,也考驗著各國政府的智慧和能力。在疫情面前,是選擇對受難國家進行道德汙名化,將疫情用作政治攻擊的工具,還是協力抵禦疫情蔓延,共建全球防疫共同體?
中國在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出發,以抑制疫情的全球傳播為己任,採取積極嚴格的應對措施,全力阻擊疫情的蔓延,為世界爭取了寶貴的機會窗口。中國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信息,分享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公布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引物和探針序列,每日向世界公布疫情進展,並與相關國家保持密切的信息溝通。中國積極同有關國家分享防控經驗,發布了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6版防控方案,在國內防疫人力物力資源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向一些國家派出醫療專家團隊,捐贈口罩、核酸檢測試劑盒、防護服、醫療設備等防疫急需物資,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國支持聯合國、世衛組織動員國際社會加強政策協調,加大資源投入,特別是幫助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做好防範和應對準備。中國向世衛組織捐款2000萬美元用於幫助貧窮國家改善公共衛生系統,以便更有效地應對疫情。在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習近平主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再次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在致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的慰問電中,習近平主席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唯有團結協作才能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挑戰」。中國的理性呼籲、人文關懷和慷慨解囊,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同和感謝。
然而,世人也見證了一些國家的政客和媒體,不僅隔岸觀火、幸災樂禍,而且借疫情之機落井下石、為己謀利,大肆進行政治攻擊,極盡道德汙名化之能事。這裡既有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的「中國發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有助於製造業加速回流美國』」這樣毫無同理心的言論,也有《華爾街日報》使用「真正的東亞病夫」這樣充滿種族歧視色彩的評論標題,還有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一些政客使用「中國病毒」「武漢病毒」這樣的標籤化字眼,並厚顏無恥地將本國疫情防控不利的黑鍋甩給中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一向標榜尊重人權的西方政客和媒體在此刻摘下了偽善的面具,所透露出的傲慢和蔑視,不僅暴露了他們居高臨下的種族優越感,而且充分顯示出他們內心深處的道德冷酷。
患難見真情,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政府、人民和國際組織對中國表達了同情和支持。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170多個國家領導人、4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以電話、信函、聲明等方式對中國表示慰問支持。截至3月2日,共有71個國家和9個國際組織承諾向中國捐助疫情防控物資。為回擊針對中國人的歧視,不少有良知的國外媒體在談到武漢時,引用了17世紀英國埃姆村為防止黑死病疫情擴散而封村做出沉重犧牲的故事。義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一些地區發起「擁抱中國人」「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活動。墨西哥衛生部副部長、應對疫情委員會負責人洛佩斯表示,中方及時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信息,為遏制疫情擴散發揮了關鍵作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些來自各國的友好聲音顯示出世界人民人同此情、心同此理,也顯示出西方少數政客的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自有公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聯合國感謝中方為當前處境困難的國家抗擊疫情提供援助,讚賞中國同發展中國家分享疫情防控經驗,並提供醫療物資和疫苗醫藥等寶貴援助」。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巴切萊特敦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各國政府採取所有必要措施應對排外事件和汙名事件,認為「國際團結和合作從來沒有這麼重要過」。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旗幟鮮明地指出,「這是一個需要事實而不是恐懼的時刻,是需要科學而不是謠言的時刻,是需要團結而不是羞辱的時刻。」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正式命名為「COVID-19」,「防止名稱使用不準確或是產生侮辱意味」。聯合國、人權高專和世衛組織的這些表態給了那些蠅營狗苟的卑鄙叫囂者一記重重的耳光,彰顯出國際社會致力於構建全球防疫共同體的堅定決心。
1月3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3月12日,世衛組織進一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大流行」疫情;截至3月17日,中國以外感染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已超過11萬人,幾十個國家宣布全國或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甚至戰爭狀態;全球十幾個國家的股市多次出現「熔斷」,全球九大指數暴跌超過20%,超過30個股票市場進入「技術性熊市」……冷酷的事實再次告訴全世界,在全球化的新時代,各國彼此深度依賴,在公共衛生、金融、經濟、安全、環境等各領域相互影響、休戚與共。面對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威脅人類整體生存的全球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如果將疫情當作政治攻擊和道德汙名化的機會和手段,企圖藉此攫取政治和經濟收益,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只有團結協作構築全球防疫共同體,攜手抵禦疫情的蔓延,才能成功戰勝疫情,實現共贏。
(作者常健為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