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歲的臺灣著名導演李安,被視為華人導演的驕傲。他遊刃有餘地穿梭於東西方題材之間,成功地使用西方電影語言表現和傳達了中國文化的內在氣質。其代表作有《臥虎藏龍》、《斷背山》都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而他本人,也是首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亞洲人。
李安既能準確地掌握中國倫理道德觀念,又能了解西方的價值品味和精神內涵。這就如同他本人所說:「我這個人,本來就和上海一樣,華洋雜處。」李安祖籍在江西,出生於臺灣,隨著父親調往不同的學府出任校長,李安從少年時代就已經體會到輾轉的顛簸。23歲的他遠赴美國留學,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李安的兩屆金馬執委會主席得益於他出色的導演成績,李安於2017年11月接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在2018年的時候,李安費了好大勁才邀請到鞏俐出任金馬獎評審團主席。
為什麼說費了好大勁呢?在2014年金馬獎的時候,鞏俐炮轟金馬獎評獎不公,這件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原因是本最有望拿「最佳女主角」獎的鞏俐,因為金馬獎評審的不公,以一票之差,這個獎最後頒給了臺灣藝人陳湘琪。
為了修復鞏俐和金馬獎的關係,也為了體現金馬獎的公平性,特意邀請到鞏俐作為第55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然而,在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得獎女導演公然在臺上發表不正言辭,致使頒獎現場陷入尷尬,李安臉色難看至極。
而在宣布最佳影片獎時,本應該是李安和鞏俐一同頒獎,霸氣的鞏俐和評委坐在一起,卻未上臺,李安只能在臺上尷尬的喊話:「鞏俐你不上來跟我頒嗎?你寧願跟你的大家庭坐在一起是不是?」鞏俐依舊無動於衷,以拒絕頒獎來回應那個女導演的不正言辭,尷尬的李安只能一人在臺上尷尬的頒獎。
李安好不容易請來的金馬獎評審團主席鞏俐,有自己的立場,不給他面子可以理解。當時作為其他臺灣導演,也絲毫不給這位金馬執委會主席面子,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公然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發表不正言論,情何以堪。
最主要的是,在他任期內的第56屆金馬獎的未來已經是一個未知數,淪為臺灣電影「自娛自樂」的獎項,再也沒有那個能力成為「華語電影三大獎」之一。這兩屆的金馬獎是李安的錯嗎?不是,他已經很努力很努力的在做好金馬獎執委會主席了,只因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李安的中國結、臺灣情、美國夢李安從業多年,雖出生臺灣,卻言傳身教,向海外華人傳遞一種愛國情懷。記得李安說過:「我成功因為我是中國人。」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電影的名片,擁有著中國畫風的元素,不失韻味。
在國家立場面前他絲毫不會讓步,在國外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嘲笑戲弄華人的小插曲讓一向沉默的李安動怒,最終導致主持人致歉收場,李安為中國挽回了面子和尊嚴。維護祖國,這是他的信仰,來源於內心深處的中國結。
出生於臺灣的李安,對著臺灣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隨著父親工作的調遷,奔波於臺灣各處。24歲的時候留學美國,因而定居於美國。但他依然回到臺灣,為臺灣的電影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導演的華語片致力於探討傳統與現代的倫理矛盾、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衝突,為臺灣電影開闢了新的表現領域。
而在海外,李安也執導過不少國外電影,其中最為出名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美國,李安一直致力於西方文化的研究,通過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他的影片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特色。他將東西方文化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並以此贏得東西方觀眾普遍認同的華人導演。
李安用他的電影打破了好萊塢對外裔導演綿延了近百年的偏見,也打破了民族與種族的文化界限。在美國,他實現了自己的導演夢,一舉奪得了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金球獎這三大世界性獎項的最佳導演,被媒體讚譽為「華語影壇中當之無愧的大師」。
自嘲自己是外人,靈魂無處安放李安曾說過:「命中注定,我這輩子都在做外人。」出生於臺灣的他被稱之為「外省人」,到大洋彼岸深造打拼的他屬於「外國人」,就連回到祖輩深扎的大陸,也被稱之為「臺胞」。
然而,李安內心深處的中國結、臺灣情、美國夢,在現實裡都沒有徹底落實。久而久之,心生「天涯住穩歸心嬾」之感,反而他在電影的虛構的夢境裡,找到了自己靈魂的安身之所。電影與人生,如果莊周與蝴蝶,誰入了誰的夢?在電影的虛構世界中,李安得以馳騁,構建屬於自己理想的世界。
然而,這一切都被打破,被臺灣的那幾顆老鼠打破。65歲的他,本想致力於金馬獎事業,卻因為這幾顆老鼠屎,可能連他最後的夢想都要被打破。對於這麼一位老人家而言,延續了57年輝煌的金馬獎將要折在他手上,實在難以接受,意難平,靈魂何處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