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說《水滸傳》中呼延灼的鞭,郭會坡師父先是溯源了呼延灼和呼延贊的傳承(錦 · 贊),接著講述了鐵鞭、雙鞭的制型(錦 · 鞭),後來分析了呼延灼的鞭法特點(錦 · 灼 (上)),這周我們接著說說現實中的鞭法,除了程氏鞭法,還有哪些鞭法流派,以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流派。
清末民國時期,滄籍著名武術家姜容樵先生(1891-1974年)在上海出版了《寫真太極水磨鞭》、《寫真太師虎尾鞭》和《寫真鞭槍大戰》等關於鞭法的專門著作。在其《寫真太極水磨鞭》中說「此鞭法總名為太師鞭,分言之為虎尾鞭、水磨鞭、鞭法進槍、鞭法對擊四種」,在其《寫真水磨虎尾鞭》中說「名為太師鞭,所謂太師者,究系何人,生何朝代,均無從稽考。惟授者謂,出自聞仲太師,雖考之稗史,實有其人,確通鞭法,未必非後人所依託。且荒遠難稽,無足深信,存而不論可也」,又在《寫真鞭槍大戰》中說「相傳斯術,系聞仲太師發明,與太師虎尾鞭、太師水磨鞭,同時問世,餘竊有疑焉。鞭法是否聞仲太師所傳留,抑後人所依託,無從稽考。」綜合起來,姜容樵對相傳為聞仲太師發明的太師鞭說法有疑問,但又無從稽考,只能存疑。
那麼,相傳的聞仲太師所傳太師鞭的說法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聞仲聞太師,是成書於明中晚期的《封神演義》中的重要人物。我在題為羅貫中編輯李卓吾批點的《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中似乎發現了蛛絲馬跡。小說中提到朱溫手下大將王彥章時,除了善使鐵槍外,還特別提到王彥章的「打將竹節虎眼鞭」,曾鞭打李克用數員大將無人能及。王彥章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五代時期後梁的名將。他忠君保國的忠勇形象深入人心。無論在《舊五代史》還是《新五代史》這些在宋代修撰的正史裡,都有晉高祖追贈王彥章為太師的記載。王太師忠勇保國,但最後卻落得兵敗被殺的慘烈,這跟歷史上本不存在、在《封神演義》裡虛構的聞仲太師何其相似。所以,我推測聞仲太師就是以後梁大將王彥章的形象塑造的。
再回到姜容樵雖對太師鞭傳自聞仲太師有疑惑卻無從作答這個問題上。前述姜容樵的幾本太師鞭專著,雖出版於清末,但書中內容最早的時間可能在明末形成,也就是在《封神演義》流傳普及之後的某個時間段。
姜容樵書裡的太師鞭分為水磨鞭和虎尾鞭兩個練習套路,這恰與《水滸傳》中雙鞭呼延灼所用水磨八稜鞭和病尉遲孫立所用竹節虎眼鞭相呼應,我認為姜容樵很可能是受到這些影響才故此將太師鞭分兩路。
再看姜容樵在《寫真水磨虎尾鞭》中記述的太師鞭傳承「河北鹽山縣劉九如先生精鞭法,計四趟,總名為太師鞭,分虎尾鞭、水磨鞭、鞭法進槍、鞭法對擊,共三百餘手,虛實變化,各有其妙。劉先生傳與滄縣六十六莊,張仙島先生,張先生傳生與李雨三先生,餘與劉峻岭、陳子衡、陳鳳岐、於得印,皆從雨三先生學」,姜容樵僅記述到自他以上兩傳到劉九如先生,那劉先生的鞭法又從何而來呢?姜容樵沒有交代。
不過,我在姜容樵另一本專著《青萍劍》中卻看到他記述的青萍劍傳承,自潘元圭道長傳山東沂水縣孟教華,傳臨邑縣馮希陽,傳河北鹽山縣北乾村鎮賈鶴雲,傳本鎮劉九如,傳滄縣城內米連科,傳本城郭錫三。由此我們知道劉九如從學於青萍劍名家賈雲鶴(註:姜錯寫為賈鶴雲),那這劉九如的太師鞭是否也是學自賈雲鶴呢?我們在賈雲鶴四代後人賈渤生、賈肇山的相關著作中查找,並沒有提及祖上會太師鞭,也沒有流傳下太師鞭的隻言片語。
或許劉九如的太師鞭另有師承我們不得而知,但就姜容樵的太師鞭著作內容看,特別是太師虎尾鞭,很多鞭招似劍招。青萍劍分六路每路六十劍,三百六十劍(後賈耀亭曾演為三百七十五劍),每路劍法皆以對方持劍立法而又穿插破槍之法。所以,很多人都推測,所謂鞭法對擊、鞭法進槍就是從青萍劍借鑑而來。但太師水磨鞭卻不似劍法,而且有很多雙手同時持握鞭身的招法,而仔細看這路水磨鞭更像是借鑑流傳於山西等西北諸地的十三把鞭杆,講究雙手持握、梢把互換、左右互調。
綜合起來,清末流傳於河北滄州的太師鞭鞭法,實是借鑑自青萍劍法和鞭杆技法,同時結合鞭的沉重似竹節的形制編演而成的。
從《水滸傳》中呼延灼雙鞭技法的特點,到歷史上真實出現過的鞭法,無論是明末程子頤鞭法實是程宗猷單刀法的轉化,還是清末滄州太師鞭實是青萍劍和鞭杆的轉化,我們看到了特點鮮明、各立其說的鞭法。
為什麼會出現上文各立其說的鞭法呢?這主要是跟「因敵立法」有關,也就是什麼樣的敵人決定什麼樣的應對策略:當假設敵是馬上重裝甲的騎兵,那鞭的技法肯定就是以大力輪砸為主;而當假設敵變成步下持同等兵器的鞭時,那擊打持兵器的手腕、打掉對方兵器就是頭等重要的技法。故相應的鞭法會從現有的不同兵器技法中借鑑和吸收。
同時,這又是「因器制技」的結果,什麼樣的兵器決定了什麼樣的用法。竹節鋼鞭,除了用鐵製沉重發揮其重量優勢外,還在於那一環一環的橫向凸起菱,用竹節鞭擊打敵人時,並非像棍那樣,以圓柱部分大面積接觸敵人,而是極小的一菱一菱的接觸面,擊打效果更是極大。這就要求使鞭時,以輪打砸抽為主的技法,才能發揮其優勢。同時,鐵鞭設計成一環一環的竹節似的凹凸,以我使棍使鞭的親身體驗來說,設計初衷還跟這種造型能更好的消解掉因碰撞而傳向持握手的反震力有關。
文:郭會坡
圖:來自網際網路
至此,我們的【郭師傅的書單】已經講了小說《水滸傳》中的5個系列。
一鍵回顧
一部鮮活的中華武術教程
——讀《水滸傳》中的武松
錦 · 搏
錦 · 徒
錦 · 刀
中國武術的棍棒尋繹
——讀《水滸傳》中的棍棒記述
錦 · 棍
錦 · 使
錦 · 較(上)
錦 · 較(下)
《水滸傳》大刀關勝的刀
錦 · 勇
錦 · 綽
錦 · 陣
《水滸傳》魯智深的禪杖
錦 · 鏟
錦 · 杖
錦 · 禪
《水滸傳》呼延灼的鞭
錦 · 贊
錦 · 鞭
錦 · 灼 (上)
接來下,2019年你想看些什麼,不妨將您的想法和建議寫在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