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美劇,堪稱懸疑驚悚類劇集的鼻祖。
在它的催化下,誕生了很多我們口中的神劇。
比如,去年大火的《怪奇物語》就有它的影子,編劇也大方表示在向它致敬。
還有近些年的《迷失》、《冰血暴》等神劇,也可以說深的它的真傳。
而其本身的藝術性已經超越了娛樂性的範疇,其中的象徵元素、精神分析、民間傳說甚至引來了學術性的探討。
有人將之視為美劇的最高水準——
具體它能不能背這個幸福的鍋,我們在這裡不做討論。
不過,時隔四分之一世紀的的回歸,絕對是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回歸之一——
雙峰 第三季
Twin Peaks
這部劇在天朝,幾乎沒有什麼知名度,但在歐美是個不折不扣的大IP。
《雙峰》是美國90年代最為著名的電視劇之一,獲獎無數,拿獎拿到手軟——
1990年美國電視評論協會大獎
1997年美國金球獎最佳男女主角獎
1991年美國艾美獎8項大獎
1991年美國廣播協會最佳電視劇
而其導演大衛·林奇因此還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面——
他的作品極具個人風格,帶有迷幻色彩。
一邊游離於現實之外,進入超現實的虛幻之境;
一邊又深入現實指出平常生活中的罪惡;
他創立的獨特風格被影評家稱為「林奇主義」。
從1977年處女作《橡皮頭》開始,大衛·林奇就開始樹立個人風格。
1980年的《象人》,使他獲得好萊塢主流的認可。
1986年,《藍絲絨》,讓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華麗、陰鬱、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他往往願意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鬱悶的精神症候——
可能你多次看過,卻沒看懂他導演的《穆赫蘭道》,這部常年霸佔燒腦電影榜單的神片,也能聞到這部《雙峰》的味道。
在介紹新劇之前,小編先給大家梳理一下前兩季故事。
《雙峰》的故事開始於美國一邊陲小鎮——
雙峰鎮。
這裡發生了少女被殘殺的惡劣事件,
聯邦調派了男主角庫柏去查案。
隨著調查的深入,平凡小鎮隱藏的巨大黑暗被慢慢揭露。
有人僱兇殺任,有人遭遇家暴,有人通姦,有人偷情,有人販毒,有人斂財。
在雙峰鎮,兇殺案曾經發生過,現在也正在上演,未來也更不會少。
而死去的少女蘿拉的生活,也遠比外人知道的更淫亂。
她的死是一個口子,從此撕開了雙峰鎮居民的混亂生活。
《雙峰鎮》第二季最後一集,庫珀探員進入多次在他夢中出現的,住著巨人、紅衣侏儒和死者蘿拉的「黑屋」(Black Lodge)。
在那裡,蘿拉跟他說:25年後,我們會再見。
最後,庫珀離開黑屋,卻被惡靈附身。
《雙峰鎮》前季的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但92年的時候,林奇拍了故事的前傳電影《雙峰鎮:與火同行》)。
大衛·林奇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第三季在2014年由Showtime開始立項。開發時間整整三年,現在剛剛面世。
一共18集,每集都可以當成電影來看。
第三季一開始就是滿滿的大衛·芬奇風格,各種神秘元素,多條線索交織。
顯然,新的一季中已經不糾結於蘿拉兇殺案的情節;
而是鋪陳展更大的故事,解釋(或設置)更多的謎團。
地點也不單單局限於雙峰鎮。
在紐約,大學生薩姆正在做一份神秘的兼職。
在一個高樓的房間牆上有個洞,洞上罩了個玻璃箱,箱的四周擺滿了照相機,對著玻璃箱定時拍攝。
薩姆的工作,就是盯著這個空蕩蕩的箱子,以防裡面會出現些啥。
其實他也不知道自己這是在做啥,只知道一個不知名的有錢人僱用的他,還有上一個做這份工作的人,在箱子裡看到某些不能說出來的東西後,就沒再幹了。
這份工作的保安還很嚴格,有個在附近工作的高個漂亮妹子崔西對薩姆有點意思,三番四次來送咖啡,卻總被保安攔在門外。
有天趁著保安不在,他們溜進房間,在玻璃箱前的沙發上開始了愛的鼓掌。然後——
你沒猜錯,箱子裡(終於)冒出東西了:一個看不清的鬼影。
這鬼影還炒雞兇,對著鼓掌中的薩姆和崔西就是一陣猛攻。
等警察發現薩姆和崔西時,他們已經變成了這副模樣。
畫面一轉。
在南達科他州鹿角鎮,也發生了一起兇殺案。
警察趕到現場,驚呆了。
一個女人的頭顱和另一個男人的身體,被拼湊在一起。
隨後,警察檢測到屋子裡到處都有相同的指紋。
經檢測對比,指紋屬於當地居民比爾,他還是當地一所學校的校長。
而死去女子的頭顱,就是學校的圖書館管理員。
事實上,兩人是偷情的關係。
這一點,比爾的妻子一清二楚,只是沒有戳穿。
所以,當比爾跟妻子說自己是無辜的時候,妻子大怒,說你就等著把牢底坐穿吧。
而妻子,其實也在和別的男人偷情。
晚上,《雙峰》的男主庫柏探員出現在這位妻子的家中,用她情人的槍,射穿了她的腦袋。
庫柏不斷穿梭在現實和小紅屋之間。
在小紅屋中,他不斷遇到死去的人們。
死去的蘿拉說,我的確是死了,但我以這樣的方式活著。
不管是曲折新鮮的故事情節,還是不拘一格的敘述手法,乃至華麗的畫面、刺激的氛圍,這部美劇繼承了前兩季的優點,絕對骨骼清奇,不同凡響。
正因為風格突出,有的人愛,有的人就會發出「這拍的都是什麼玩意」的疑問。
當導演集中於劇情時,大家還能跟上他的步伐;一旦導演用鏡頭描繪人的心理,常常陷入自迷,像小編這樣的只能看著屏幕發呆了。
大衛·林奇曾說:
電影應該自有其道理,若是拍電影的人還得用文字語言來說明影片意義的話,那就是很荒謬的。
看來比起自己明確影片的內容方向,導演更支持觀眾自己解讀電影,他只管拍他想拍的。
然而,一旦觀眾和導演的表達不在一個調頻,雙方是很難溝通的。
這裡不得不提,大衛·林奇是一個熱衷冥想的藝術家。
從大衛·林奇對直覺、想像力的標榜不難看出,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著作有《重新認識你自己》)對他影響深遠 。
克裡希那穆提的觀念是:
人要認識自己內心的局限,覺察它,絕非主動改變它。
他們的冥想更強調解放意識活動,沒有控制就沒有壓抑。
所以,大衛·林奇的作品充滿了他瑰麗雄奇的想像,有時候也比較難懂。
藝術風格與藝術家的個性緊密相關,然而太過彰顯自我的作品常常曲高和寡。
這或許是所有「作品叫好不叫座」導演的痛苦了,他們不願改變自己,更無法改變他們面前的觀眾。
作為觀眾,我們完全可以隨心所欲的嘗試。
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永遠能比導演更任性。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好導演,最好不要因為不喜歡或者看不懂就說電影是爛片哦~
曾經的慘劇還歷歷在目,比如周星馳導演的《回魂夜》(當時票房比較慘)、《唐伯虎點秋香》(曾被評為世紀大爛片),姜文導演的《一步之遙》等等。
感恩好導演,很榮幸做你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