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哦~
「甜野男孩」丁真,四川·真·天降紫微星。
他在一次去買泡麵的路上,恰巧被攝影師拍到,然後憑藉一個抖音視頻迅速走紅。
丁真這段時間紅到一天狂攬六個熱搜。
被國企錄用後,全國各地的官博就開啟了「瘋狂搶人」和「瘋狂P圖」模式,逼得四川文宣急紅了眼,半夜把剛進掃盲班的孩子叫起來又寫了一張。
其中陝西文宣為了蹭上熱度,費盡力氣從兵馬俑堆裡找出一個,說這是「千年前的丁真」。
除了刷臉央視,就連外交官華春瑩和大使館都轉發丁真了!
值得一提的是,丁真的藏族身份,讓他天然具備了脫貧致富、少數民族等經濟和政治價值,這也是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向丁真伸出橄欖枝的原因之一。
然而對於大眾來說,大家喜歡的是丁真身上的那種澄澈純粹,讓人仿佛一下子置身於天高地闊的曠野之中。
而這也是整個川西的特質。
來,再重複一次:
丁真是四川西部藏區的!不是西藏的!
今天趁著丁真的熱度,向大家安利一部口碑紀錄片,讓它帶領我們深入川西,了解一下這個景美人美卻鮮為人知的絕佳旅遊地。
或許看完之後,身處都市的我們,也能吸收到那種天然的純淨。
《香巴拉深處》
這部紀錄片的來頭不小,本片的總製片人顏佔領是《第三極》的總製片人,總導演閆大眾則是2012年火遍全網的《舌尖上的中國》的執行總編導。
它是中國首部全面聚焦「四川藏區」的紀錄片,也是央視推出的「藏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藏地三部曲」裡,《第三極》用鏡頭記錄下了極寒之地的至美,《極地》中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香巴拉深處》則通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詮釋了「香巴拉」的深意。
香巴拉,另一種譯名較為人熟知,「香格裡拉」。它是佛教用語,意為「極樂園」,又意為「人間仙境」。
康定古城、九寨溝、黃龍、桃坪羌寨、四姑娘山、米亞羅風景區、黃河首曲都在這裡。
關於它的位置,有多種說法。
佛教說,它位於喜馬拉雅雪山中央西端,形如蓮瓣,被雪山環抱。
植物學家卻說,它坐落在玉龍雪山腳。
而《香巴拉深處》告訴我們,它即川藏(四川藏區)——中國第三大藏區,內地連接西藏的重要關口。
這部紀錄片從片頭開始,就透露出一股子濃濃的「王者之氣」。
白鹿蓮花,千手菩薩,沙盤建城,佛手拈花,駿馬飛馳、經幢旋轉,密林雪山……
瞬間,神秘圖騰下的秘境合為一片金葉。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這其中的每一個元素,都將在劇集中展開。而合起來,就是香巴拉。
《香巴拉深處》一共五集,每集45分鐘,分別是《樂園》《傳承》《秘境》《相遇》《心願》。
主創們歷時兩年,行程超過11萬公裡,浩蕩的奔走只為讓我們置身傳奇與純淨。
美景自不必說。
這片海拔超六千米,垂直落差巨大的土地,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
高山溪澗,雪山羊群,林間小澗,藏區古宅,蒼茫枯草,清新梨樹,馬嘶鹿鳴……
在4K超清鏡頭的考驗下,川西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命之美,撲面而來。
01 鹿和村民共處一片藍天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崇爾鄉的村民常常要為一個問題發愁,這梅花鹿也太太太多啦!
這難道不好嘛,呦呦鹿鳴,多浪漫啊。
但是,如果你是個種地的農民,這群梅花鹿春天來吃苗,秋天來吃果,閒得慌的時候還要來地裡踩上幾腳,就很難開心起來。
簡直拿這群梅花鹿麼得辦法。
打吧又打不得。
人家不僅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受著山神的庇護。
不打吧,村民吃啥啊?沒辦法,辦法想了也是笨辦法。
比如扎籬笆。
但梅花鹿可是國家一級跳高選手,蹦躂一下就過去了。
人就慘了,兩條腿比不上四條腿的,常常有婦女在攀爬的時候摔上一跤。
收成的時候,大家也非常緊張,訓練有素,有備而來。全村分了組,在村外四個方向,都設立主營,紮寨趕鹿。
不過趕得太溫柔了,吹個口哨,用手電筒晃幾下,還生怕追急了這些小祖宗們會被鐵絲刮傷。
就這樣,經過一遍遍的吃——補種——吃——補種之後,村民們又迎來了一年的豐收年。
高興的村民在青稞地裡煨桑,誦經,感謝大自然的饋贈,謝山神和梅花鹿的不搶之恩。
02 純美、羞澀的藏族姑娘走向世界
20歲的澤仁拉姆是個漂亮的藏族姑娘。
拉姆愛笑,總是笑,低下頭,單純羞澀地笑。
拉姆家從爺爺那一輩起就是裁縫,村裡的整套藏服大多是拉姆家做的。爸爸也想讓拉姆當個裁縫,繼承他的手藝,過個安定的生活。
但一次偶然的機會,長相純美的拉姆成為了一名模特。有人千裡迢迢從巴黎來,就是為了拍她,拍川西。
所以,拉姆除了做裁縫,還有了另外一條出路,當模特,參加展覽,成為設計師。
有人請拉姆去北京做活動,她答應了。
阿媽起了個大早,給她梳了漂亮的頭髮,期盼她平安歸家。
紀錄片定格在拉姆即將登機的那一刻,她的眼神裡依舊充滿著純真,羞澀和些許期待。
03 哈佛博士在這裡捉蟲子
貢嘎,蜀山之王,四川第一高峰。
這裡是國家一級自然保護區,世界級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也是世界昆蟲研究最有價值的地區之一。
據說單蝴蝶的種類就多達700多種,超過歐洲大陸昆蟲種類總和。
每年4到6月,貢嘎山區都會吸引一大批學者進山,研究花鳥蟲草。
王正陽就是其中一位。
王正陽24歲就已經是哈佛進化生物學博士。
他去過巴西、印度尼西亞、非洲、亞馬遜,如今再來到貢嘎山,當然只為一個目的:捉蟲子。
這個看著傻乎乎的博士,整天在貢嘎山區轉悠,找蟲子。
天一黑,整片空地上就只有王正陽的帳篷和他製作的捕蟲器發著光。
這個滿頭自然卷的男同學,身上有一種天然的單純和濃烈的好奇心。
平時邋邋遢遢,東西到處亂扔,但是做起工作來,卻異常認真投入。
每一隻蟲子身上,他都能看到隱藏著的「進化的奇蹟」。
王正陽總是笑。
被罵的時候笑,捉不到蟲子的時候笑,抓到了還是笑,帽子破破的還是笑。
在他看來,自己做的,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王正陽發自內心地認為賺到了,用他的話說就是在這樣一個浮華的社會,居然還有人願意為自己的天真買單。
除此之外,《香巴拉深處》還有更多的故事。
僧眾會用七天時間用沙畫細緻地建造著他們心中的佛國世界,建造一座壇城,其間一直誦經護持。
但是結束後,又毫不猶豫地將它毀掉,因為他們認為,這象徵著世界的變幻莫測。
來源於自然的一切,終究也會歸於自然。
「可以辛苦地拿起,也可以輕鬆地放下,世間繁華不過是這一掬沙。」
甘孜州的丹巴縣,一直以來都以出美人著稱。
這裡的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會有一場屬於隆重宏大的成人禮。
在成人禮上,父母傾盡所有財富來裝點女兒,讓她們極盡美麗,為她們祝福。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有個名叫莫斯卡的小村莊。
村子的護法,是藏族傳說中的格薩爾王,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當地村民上至八十,下至八個月,都深深迷戀這位史詩大英雄。
每一年,村裡會跳兩次格薩爾王藏戲,以祭拜和紀念。
因此,格薩爾王就成了小朋友們cosplay和畫畫時的首選。
小孩子可能並不知道格薩爾王意味著什麼,但在懵懂之中,傳統已經在延續。
(格薩爾王:???)
保護梅花鹿的村民、想成為設計師的拉姆、捉蟲子的王正陽……所有這些人,是都在傳遞著一個主題:單純、乾淨,猶如稚子般深愛著手中的一切。
香巴拉不僅是地名,它也逐漸演變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象徵,代表著人們嚮往的仙境與淨土。
它可能是某個人、某個家庭,或者是大自然裡的某個生靈,又或者是某種獨特的習俗或生活狀態。
當然,最終它指向的是一種生命至美至純的境界。
《香巴拉深處》是一部從內到位都非常優秀的紀錄片,這裡有美景,美人,和人與自然最純粹的關係。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現代化的進程註定會影響到這片淨土。保護的話,那就不太可能開發,而開發又會破壞傳統。
在傳統與現在、保護與開發之間,如何保持一個平衡,這是《香巴拉深處》留給我們的一個思考題。
紀錄片中,已經有規劃師進入藏地,為了這片土地而努力。
隨著丁真的出名,這個問題又一次被提到我們的面前,至於答案,沒有人能在當下給出。
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敬畏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