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去遊明孝陵,被康熙的「治隆唐宋」石碑所吸引。這是康熙對朱元璋的高度評價,說他的洪武之治,勝過歷史上的李世民、趙匡胤。所以,很想認真拜讀一下朱元璋,因家中只有《明朝那些事兒》和《帝王師劉伯溫》,又重讀之。
看到陳友諒與朱元璋對決這一幕,大為感慨。
拿得起,放不下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平時就是一個紈絝子弟,吃喝嫖賭都佔上,沒有一點正形。當陳友諒空國出兵,號稱60萬,圍剿洪都城時,他身為都督。排兵布陣頭頭是道,不多的士兵,把守八個門,還能留三千自己統領,已備救急。不管陳友諒怎麼攻城,攻那個城,危急之時,他都趕到,將士一心,同仇敵愾,總都能守住。已至城牆被陳友諒的士兵撕了一個大洞,他還能帶領士兵邊殺邊堵,硬是把城牆修補好,場面慘烈,觸目驚心。陳友諒三個月急攻不下,朱元璋也是傾巢而出,20萬援兵來救,陳友諒不得不放棄攻城,與朱元璋在鄱陽湖決戰。
決戰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毫無疑問朱文正為頭功。朱元璋問朱文正如何獎賞,他很大度,我們是一家,現獎賞將士吧。朱元璋聽後很高興,認為識大體,是可造之才,官位不變,仍守洪都。朱文正沒想到自己的一句謙言成真,心裡很不是滋味,老毛病又犯不談,還暗投張士誠,相約謀反。朱元璋得到消息後,又氣又恨,氣呼呼的趕到洪都,掄起皮鞭,一頓毒打。要不是馬皇后求情,當即斃命,後只能在獄中度過餘生。實際上朱元璋並沒有忘記他,後封他八歲的兒子為王。只是他自己放不下,丟失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拿得起,放得下
張定邊是陳友諒的結拜兄弟,陳友諒是個心狠手辣疑心極重的人。
陳友諒為了爭奪帝位,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忘恩負義,無惡不作。他殺害了提攜過他,走投無路投奔他的丞相倪文俊;殺害了欣賞他,尊重他的雙刀趙普勝;殺害了願把帝位讓給他,只想保命的窩囊徐壽輝。但真把張定邊當兄弟,張定邊對他也是如此。
在鄱陽湖的決戰中,張定邊弧船衝入朱元璋陣營中,被大小三十多隻船隻團團圍住。他鎮定自若,手執長劍,立於船頭,奔勇向前,左衝右突,連殺數名大將,把朱元璋的船隊分成兩半。他直衝中軍,加至朱元璋的帥船擱淺,朱元璋驚慌失措。要不是常遇春的一箭正好射中張定邊,恐怕朱元璋就成了張定邊的刀下鬼,也就沒有大明王朝。
後陳友諒不幸被一箭射中頭部身亡,他奮力搶回遺體,護送陳友諒的兒子陳理逃回大本營漢陽,並扶陳理為皇帝。後朱元璋全力圍攻,漢陽勢單力薄,為保全陳理,不得已投降。朱元璋念他是一個難得的將才,有心留用。他卻執意拒絕,要求去做和尚,據說他活了一百歲,朱元璋死後,他又過了二十年。
我很佩服張定邊,又看了一些資料,對他做進一步的了解,發現他武藝高強,深通兵法,膽略過人。他曾多次向陳友諒建言,陳友諒第一次圍攻南京時,要是肯聽就不會龍灣落套。第二次攻打南京,要是肯聽不攻洪都,直取應天,也不會慘敗命喪黃泉。(朱元璋已錯誤的去攻打廬州,老巢空虛。)只因陳一意孤行,錯失良機,最終落敗。更可貴的是他說放下就放下。
其實,無論拿得起,還是拿不起,凡人都放不下,放不下看似人之常情。吝嗇鬼嚴監生,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就是不肯閉眼,直至懂他的妻子將亮著的兩個燈草中的一個滅掉,才安然離去。拿得起的人本是人中龍鳳,拿得起又放得下的更是鳳毛麟角。要真能放得下是何等胸襟?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