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我們探討一個輕鬆點兒的話題,給大家普及一個豆知識。
首先,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說起自由女神,你們會想到什麼?」趕快搶答!
答案肯定是美帝的掌上明珠「紐約」,肯定是米國的象徵!
這一點肯定不會錯啦。
但是,我要告訴你,東京臺場也有個自由女神像,你肯定覺得很荒謬。
是吧!
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先來看看自由女神像的前世今生吧!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於1886年10月28日落成並揭幕,她身披古希臘風格的服裝,頭頂充滿理性光輝的冠冕,右手高高託舉著象徵自由的火炬,在紐約佇立了一百多年的光景。
她不光是承載了美國人的美國夢,以及對自由、民主、法制的精神寄託。
還承載了資本主義社會對於美好新世界的憧憬,絕對可以算的上是西方社會的精神圖騰。
但這個自由女神像並不是美國製作的,是法國於1876年贈送給美國獨立一百周年的禮物,同時也為紀念在獨立戰爭中美國與法國的同盟關係,由法國著名雕塑家巴託爾迪歷時十年嘔心瀝血打造而成。
自由女神像是在法國本土建好後,被分成二百一十個部分,千裡迢迢運到美國紐約後組裝而成的。
自由女神像鍛鐵的內部結構,是由大名鼎鼎的居斯塔夫·艾菲爾設計的。
對!
就是設計建造巴黎艾菲爾鐵塔的那個人。
大家還記得,小編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嗎?
在日本的九十年代,有個日語詞叫「パリ症候群」,意思就是「巴黎綜合症」。
(傳送門)
因為在那個時代,日本的文學作品和媒體的大肆吹捧,於是「巴黎」對於許多日本人來說就不單是法國的首都,一座城市這麼簡單了,它更是一種概念,它集「時尚之都」、「烏託邦」、「天堂」等概念於一身。
但是許多日本人去了巴黎,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自己的幻想全部破滅,甚至突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在那個時代,如果一個日本人說他是在法國學習的藝術,那麼周圍的人都會高看一眼。
由此可見九十年代的日本人對巴黎有多麼的追捧。
為了紀念「日本的法國年」,法國巴黎的自由女神像於1998年4月運到御臺場海濱公園約一年時間,從底座算起,高度約有12.25米,重約9噸。
內設停車場。
在當時,曾舉行點火儀式,法國的席哈克(時任法國總統),橋本龍太郎(時任日本首相)都曾參加過該點火儀式開幕式,可見日本有多重視這件事,然而這個事業不光是贏得高層和領導界的青睞,更是博得大眾好評,當時的民眾都稱之她為「臺場的女神」。
上文其實就留下了一個疑問,這個從法國來到東京臺場展覽的這個自由女神像不是只展覽一年嗎?
怎麼現在還在?
實際情況是,1998-1999年日本「法國年」期間,巴黎將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時美國回贈給法國的那尊自由女神像借到日本展出(ps:借花獻佛啊!)。
時滿一年,自由女神回到法國。
日本這邊,群眾一看「女神」回家了,強烈要求想複製一個女神像放在原處,日本政府覺得也挺好,一拍即合。
於是日本政府於1999年3月和法國正式申請複製神像,得到了法國的同意,2000年,日本設計師自己複製的神像就完成並且揭幕啦。
-
臺場的自由女神像在造型上和美國的「真身」一模一樣,只是等比例縮小了而已,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加上底座有90米高,而東京臺場這個只有不到15米。
甚至連安放的位置,都力求與美國自由女神像的背景相同。
如果不是因為有彩虹橋這座標誌性建築作為背景,連女神身後的東京灣也和哈德遜河大致一樣。
其實不仔細看,還真分不清這到底是東京還是紐約呢!
除了臺場以外,日本的青森還有一座自由女神像,是紐約自由女神的縮小版複製品,是日本設計師修建而成。
之所以要在青森建立一座自由女神像,是因為青森在緯度上和紐約是一樣的。
日本政府認為這座自由女神像有其特殊意義,意為將日本與美國類比,說明自己同樣也是奉行自由民主的國家。
聽說,自由女神和櫻花更配呢!
你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滑稽臉wwwww)
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和我們的知日圈App,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
以下是星標的添加方法,在這裡要謝謝各位觀眾姥爺和衣食父母們,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