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翼
編者按
如果從1998年痞子蔡發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引起轟動算起,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已經進入第23個年頭,在這23年裡中國的網絡文學產業崛起於草莽發展於阡陌,在資本和技術推助下經歷了諸侯割據、合縱連橫、一家獨大等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有撞南牆的敗北者,也有初生牛犢的新入局者,網絡文學IP內容的運營、開發模式,也在推翻、重建過程中更加多元和成熟。
就此,IP價值官策劃了「網文專題」,跟進網文最新動態,了解網文市場、模式之變,同時探訪網絡文學IP產業鏈,尤其內容源頭公司的掌舵者們,看其如何網絡文學領域施展「宏圖大志」。此為專題的第三篇,我們探究作為問答社區平臺,針對網絡文學這一內容,知乎給出了怎樣的方案。
知乎和網文,這兩個詞彙背後,擁有著極為反差的品牌印象:前者是「人均985,年薪過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後者則在這一兩年,頻繁活躍在各個網站上的貼片廣告中,通過贅婿文、甜寵文,不斷在下沉市場蔓延。
這兩個調性似乎全然不搭的平臺和內容,如今卻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從知乎問答平臺孵化的作品《宮牆柳》出圈開始,以「問答形式」開始的腦洞故事,在知乎上擁有了變現的價值。
開設專欄、付費閱讀、IP運營,知乎的手已經伸向了網文行業。作為一個網絡社區平臺,在付費閱讀不斷遭受免費閱讀平臺衝擊的當下,知乎堅挺得站在了付費閱讀的陣營,並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這讓我們看到了專業的文學網站之外,還有一些新興平臺,正在創造網絡文學的新規則和新玩法。網際網路針對網文的爭奪戰正酣,知乎的加入,又會為網絡文學帶去什麼呢?
從一個「腦洞」說開來去
「為什麼後宮中嬪妃們一定要爭寵?」
誰也沒想到,在知乎這樣的一個問題下,誕生了知乎上的第一個出圈作品——《宮牆柳》,這部作品一度成為網絡流傳的神作,也讓知乎上連載的小說第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目前這一回復點讚31.9萬,整個話題的瀏覽達到了1.4億。
在閱讀了這篇小說之後,IP價值官認為這部作品的確有其創新之處:在宮鬥小說逐漸套路化的當下,打破了「女主從一張白紙到逐漸黑化最終走上權利巔峰」的固有模式,而講述了一群不爭寵的後宮嬪妃的自在生活,皇帝變成了工具人,這一設定清新有趣,讓整個故事能夠脫穎而出。
這部小說無疑已經出圈,B站上UP主自發為《宮牆柳》剪輯了視頻,相關視頻達到了99個,還為書裡的主要角色「選角」——例如讓《哦我的皇帝陛下》裡的趙露思來演江映柳,《美人心計》裡的嚴屹寬來演皇上,《琅琊榜》裡的佟麗婭來演王美人。在粉絲的助推下,目前這部作品已經賣出了影視版權。
B站《宮牆柳》相關視頻
爆款模式不斷複製,「如果穿越成為虐文的女配該怎麼辦?」「如果霍格沃茨的校長是郭德綱怎麼辦?」「當霸道總裁文裡出現沙雕女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以及「以…開頭寫個故事」這些新奇的腦洞問題,在知乎逐漸變成了天馬行空的小說靈感,讓作者們在想像的海洋裡自由馳騁。
可見由一個問題展開想像力,將自己的想法灌注其中,最終形成一個充滿個人色彩的精彩故事,這是知乎的小說創作方式。
在這種創作方式下湧現了《宮牆柳》《行止晚》《洗鉛華》等代表作品,收錄在知乎「鹽選專欄」裡的文學區域,需要讀者付費閱讀。
這讓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社區平臺,知乎獨有的創作環境和方式:論壇氛圍為網文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作者與讀者互動進行文學創作。
其實,網絡文學與論壇平臺淵源已久。
網絡文學史上,第一部網文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正是誕生於臺灣成功大學BBS。
天下霸唱的《鬼吹燈》、孔二狗的《黑道風雲二十年》、雷米的《心理罪》和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最早都出自天涯論壇。
而《鬼吹燈》有個狂熱書迷,覺得小說更新得太慢了,忍不住自己在百度的「鬼吹燈」貼吧寫起文章,這才有了《盜墓筆記》。
在論壇裡,每個人都是創作者,擁有濃厚的傾訴欲望。在交流和分享中,思想的火花就這樣迸發出來,成為創作者靈感的源泉。遺憾的是天涯等很多論壇並未建立一個完善的商業化模式,也沒能抓住網絡文學這一內容寶庫。
如今,知乎作為一個擁有2.2億用戶的「知識互動內容社區」,在問題與回答中產生的思想的火花,同樣燃燒起了熊熊大火。
馬伯庸的小說《長安十二時辰》,靈感正來自於知乎的一個問題——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
然而能否將這把大火越燒越旺,還得看知乎的本事了。
盤活網文付費的「知乎優勢」
在當下,免費閱讀與付費閱讀之戰正酣,米讀、瘋讀、連尚、番茄、七貓等免費閱讀平臺迅速崛起,短短兩三年時間,就迅速吸引了大批流量,也改變了網絡文學的格局,致使深耕付費多年的閱文、掌閱也下場免費閱讀。
那麼對於知乎來說,為何選擇付費這一路徑,是否能夠利用其優勢,將付費網文「盤活」呢?
這不得不從網絡文學「付費」與「免費」的平臺運營邏輯來看:
付費:以閱文、晉江、掌閱等為代表,內容為導向,基本是在已經擁有龐大用戶群體和內容儲備的基礎上,通過付費挖掘更多價值。
免費:以米讀、瘋讀、連尚、番茄為代表,流量為導向,大多以「免費+廣告」的商業模式,引入了廣告主,吸引讀者的 「免費」噱頭大過「內容」。
對於知乎來說,採取哪種模式擴大網絡文學價值一目了然。
首先,知乎本身已然擁有龐大且具備粘性的用戶,讓知識付費成為可能。2011年,知乎上線,成為一代網際網路人的精神家園。經過將近10年到2020年,知乎早已是突破2億用戶的社區平臺。龐大的用戶積累,讓知乎在知識問答賽道,嘗試付費模式成為了可能,當然也包括網絡文學。
其次,問答社區模式,成為內容和作者的「蓄水池」。這一點我們在文章第一部分有詳細闡述,通過問答形式產生好的內容,這些內容合作反過來也會成為知乎的財富。
再次,知乎付費商業模式已然比較成熟。對於知乎來說,「知識付費」是其主要營收方向。在商業化探索上,知乎逐步擴充了知乎Live、私家課、值乎等多種形態的知識付費業務。截至2月底,知乎平臺的付費用戶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倍。
由此可見,有用戶、有內容、還有成熟的商業模式,知乎網文行業推「付費網文」水到渠成。
2019年,知乎正式推出鹽選會員這一全新的會員服務體系,定位於基於社區的高質量數字閱讀平臺,其中「小說作品」成為了布局的關鍵。小說低閱讀門檻、強興趣導向、長體量的特點,天然地適合作為「鹽選內容」來推動用戶形成連續付費習慣。
就目前來看,知乎可見的小說運營有兩種形式,第一,與閱文集團等眾多傳統出版社合作,分銷其旗下小說作品。比如VIP8折即可在線閱讀小說,或購買電子書版本,為會員拉新做貢獻。
第二,鹽選專欄的付費閱讀,售賣知乎獨家版權小說,也是知乎小說的重頭戲。將單本中長篇小說開一個專欄,或將同種類目的中短篇集合打包出售。二者的代表分別是《洗鉛華:惡毒女配生存錄》,一個是《宮牆之內:8 個虐戀情深的後宮言情故事》,收錄了《玉樹後庭花》《長夜無寧》《吾皇》《寶娘》等眾多站內原生小說作品,在這一模式下,付費從29-39元不等。
數據也佐證了「小說」的商業化能力,在知乎官方給出的數據中,知乎作者七月荔的20W字作品《洗鉛華:惡毒女配生存錄》,於2020年4月上線鹽選專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共獲得將近40萬的收入;《玉樹後庭花》於2020年3月上線,一個多月共計獲得近10萬元收入。
如何架起內容「護城河」?
不過,對於任何的內容平臺來說,豐富的獨家內容儲備非常重要,而內容離不開創作者。可以說吸引作者入駐—創造有價值的內容—獲得付費—維持平臺運轉是當下網絡文學平臺的基本邏輯。因此,各大平臺通過補貼、獎勵搶佔網絡文學創作者。
知乎也不例外,在看到網絡文學巨大的價值之後,知乎也正在更主動地發掘作者。近期知乎「鹽選會員」官方帳號也發布了邀約,鼓勵更多作者到知乎創作。
知乎給出的吸引因素有三:不限制文章長度、付費模式高收益、作者籤約靈活且有較大的影視出版空間。
不限制文章長度對競品來說是一個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普通小說至少寫到兩萬字才能獲得一個籤約資格時,知乎對中短篇接受度也很高。對於部分不擅長構造長文章的作者,或者是靈光一現的作者是一個優勢。《洗鉛華》的作者「七月荔」就曾表示,知乎不需要動輒幾十萬字的連載,而且追更的讀者數量也不少,是一個很適合小說新手創作的平臺。
作者收益是決定作者是否入駐平臺的主要原因,從目前來看,知乎作者的收入也算可觀。將自己的腦洞搬上了知乎的作者「閒掃落花」,每周不定期地更新兩到三次,在小說上線一個月後,收穫了超過10萬元的收入。我們從另外一個在知乎上進行歷史小說更新的作者那裡得知,在2020年疫情期間,收入也非常可觀。
當下,對於作者來說,除了付費之外,隨著IP影視化和版權運營的成熟,版權收入正成為作者主要最具吸引力的收入了。
知乎在這方面也有所嘗試,據了解包括《宮牆柳》在內的不少優質小說已經進入紙質出版和影視開發階段。對於作者來說,這意味著新的收益紅利和想像空間。
去年,知乎啟動了「親歷故事大賽」第一季,面向全網徵集真實的親歷職業故事。啟用了賈平凹、李敬澤、賈樟柯、陳曉楠、葉偉民、梁邊妖等知名作家、導演以及傳媒人士擔任評委。最終與近百篇作品、近60位創作者完成了籤約,以此為契機開闢IP運營業務。
另一方面,知乎也開始代理作者的經紀業務,為作者的個人形象包裝、版權延展和商業活動等提供全方位服務,除設立獎金外,知乎還將與優質創作者籤約,並聯合騰訊視頻、光線影業、開心麻花等影視機構,作家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人物》等出版機構和媒體,共同進行作品開發,打通影視包裝、圖書出版等傳播渠道。
今年7月,知乎「親歷故事大賽」第二季啟動,以 " 那些造就你的人生故事 " 為主題,可見知乎發掘新 IP、扶持優質創作者的決心。
不過IP版權收入,需要建立在優秀內容存量充足的基礎上,從這一點出發,知乎似乎還有很長的路。
請回答,知乎網文「問題」一二
隨著網絡文學運營的精細化,每個網絡平臺逐漸擁有了一定的主打內容和標籤,比如紅袖、晉江以「女頻」內容為主,在標籤之下,吸引了特定喜好的作者和群體,從而實現內容和作者對位的良性增長。
在這一點上,知乎的網文運營模式與其用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錯位:
第一,知乎主要用戶與網文讀者的偏差。
在針對知乎網文生態的討論中,在知乎更文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知乎在豆瓣被稱為男乎,可見其男性用戶所佔比例龐大,但知乎網文熱度高和出圈的為女頻,甚至被某些言情網文愛好者稱為咯噔文學,可見知乎網文和用戶群體有偏差。」
的確,我們發現從《宮牆柳》到《洗鉛華》無不是古言作品,在知乎「嚴選專欄」中前5的作品,幾乎都是女頻類作品。
而就龐大的知乎用戶來說,男性用戶佔比達到了將近80%,而女性只有25%左右,也就是說目前知乎網文的付費目標用戶,主要還在少數女性用戶群體中,而對於男性用戶的付費需求還遠未挖掘。因此對於知乎來說,要麼加大男頻內容,要麼擴大女性用戶,這是兩個擴展網文付費體量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知乎強調的真實性與網文的虛擬性之間的衝突。
此外,任何商業模式需要建立在不損害平臺長遠發展的基礎上,在這一點上,知乎與網文似乎也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知乎的口號是「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知識和經驗,都是建立在信息真實的基礎上的。而網文註定以其虛擬性來吸引讀者。
因此,如果問答下面寫小說的創作者多了起來,用戶難免就會感到疑惑:我看到的問答到底是真是假?
這是否會不利於知乎問答社區氛圍的營造呢?對此我們打上一個問號。
結 語
對於網絡文學來說,經過了野蠻生長、規範運營和爆發期之後,如今也已經進入較為成熟運營賽道,接下來就是不斷擴大這個盤子,讓網絡文學價值輻射更廣的階段,於是IP改編爆發,於是免費閱讀興起。而知乎則用自己10年的時間,構建起來的高質量的知識社區和高價值的人際關係網絡,再次佐證了網絡文學的商業價值。
涉足網絡文學內容,知乎還是個新手,但值得期待。
-End-
點「在看」給我一個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