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餘歡水》這部劇,在豆瓣上演了一出高開低走,剛開播時高達8.6分,前段時間因為很多爭議被狂刷一星跌倒7.2分,最終定格在7.4分。
個人是衝著郭京飛去看這部劇的,從個人角度來說,我認為目前的評分略低,但是最終超不過8分。
劇的品質當然是優秀的,郭京飛對於角色的詮釋,作為話劇演員出身紮實的臺詞功底,都可圈可點;劇的整體製作,編劇功底都很不錯,正午陽光的戲品質還是有保障的。
但是尚且不能稱為神劇,我很理解編劇著眼現實,批判現實的野心,但是觀點需要深厚的情節來烘託,想要表達的太多,劇情卻有些弱,這是《餘歡水》無法走上神壇的最主要原因。
《餘歡水》的亮點在於,這是一部無法界定是悲劇還是喜劇的作品。
雖然如果我們打開彈幕,看到最多的就是「哈哈哈」,中間有很多橋段都很有意思,但是喜劇化的手法,卻無法避免悲劇內核。
什麼是好的喜劇?
郭德綱曾經說過,相聲演員不能帶手錶,金項鍊等飾品,因為觀眾是來看樂子的,這種引起身份差距的物品會讓喜劇效果大打折扣。
最好的喜劇便是讓觀眾體會到表演者的悲劇,感同身受卻又置身事外。
餘歡水便是如此,四個字形容他的狀態,中年失意。
這是基礎,中年失意的銀幕形象在近些年很多,從徐崢的「囧系列」,到小歡喜從公司法務到網約車司機的方圓(黃磊飾)。
基於高速淘汰率的社會環境,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共鳴的標誌身份。如果大家關注過招聘網站,會發現大部分職位的年齡要求都是35歲以下,甚至還有32歲以下的。
曾經有人在招聘網站的社區問過一個問題:35歲以上的人去哪了?
1. 走上管理層或者核心崗位,順利完成身份過度,不再需要招聘軟體,這樣的人不超過5%。
2. 離開公司後,好一點的創業,但失敗率很高,不好的往下兼容職業,比如:網約車、外賣、保險業。這樣的人佔三成。
3. 最後一種就是維持在現有崗位,跟比自己年輕的人競爭,上不去也下不來,就像餘歡水這樣,佔了大多數。
餘歡水在生活裡滿懷著家庭,孩子的瑣事煩惱,到公司卻連遲個到都要被扣除底薪,被上司欺負,甚至要被一手帶出來的徒弟嘲笑。
可以看出,餘歡水並不是一直都是做銷售的,在劇中提到年輕的時候跟大壯有一段創業經歷,並且跟妻子甘虹的對話中說:「我們剛結婚的時候,我一個人的收入比你們全家都多。」
由此可見他也有高收入的時候,後來因為年紀大了競爭力下降,被調劑到了銷售崗位,要不然也不會那麼久連單的開不了,雖然幹了有一陣子,結果帶的徒弟都比他幹得好。
所以,餘歡水的處境很符合現代社會很多處於「中年危機」的人們,這就是感同身受。
但是他的處境卻比大部分人更慘,跟妻子感情不好,甚至妻子還出軌,鬧離婚。被查出來身患絕症,已經沒有幾天可活了。
這就是置身事外的感覺,因為戲劇化的創作,所以時期都集中在他身上沒有辦法再慘了。
那為什麼說,無法界定喜劇還是悲劇呢?
因為在劇中餘歡水的喜劇效果並不是通過自嘲引起的,而是「逆襲」,餘歡水在這種絕境下居然充滿戲劇化的「逆流而上」了。
一番巧合下,餘歡水被誤以為掌握了公司上層三個領導的貪汙把柄,莫名其妙當了英雄,絕症也是誤診。
一切就像網絡小說一樣,餘歡水走上了「開掛」的道路。而他的性格也顯示了極為矛盾的一面,從失意到瘋狂,最後到無所適從,充滿了荒誕感。
但是「荒誕」的結果是什麼?就是觀眾在歡笑之餘會想到,原來這一切悲劇的根源都無法改變,而在最後一集餘歡水的自白也說道:
那輛救護車後發生的事,是否只是我的幻想,或者我已經死了。
在觀眾看來,甚至在餘歡水莫名其妙當了「英雄」之後,都是幻想了,不管是給這部劇冠上「荒誕喜劇」、「黑色喜劇」各種名頭,這也是一部悲劇與喜劇交織的作品,僅僅是觀眾的一念之差。
人生哪有那麼多的逆流而上,歡笑的背後卻是對現實的無奈。
《餘歡水》在內容上的爭議主要在於「女權」的問題,跟這部劇一樣,這個爭議其實也挺荒誕。
因為僅僅就是一句話,匪徒在船上詢問誰要活的時候,梁安妮出來說:我是女性,弱勢。然後被匪徒拒絕,你們不是要平權嗎?
很多人認為這部劇夾帶私貨,莫名其妙的嘲諷女權。
我並不支持這種看法,但是我認為這部劇的觀點太多、太碎,缺乏劇情支持。
就先從女權說起,這是一部完全的男性視角的劇,餘歡水的妻子甘虹、梁安妮都是「迫害者」的形象,欒冰然從頭到尾都是個傻白甜。
如果編劇真的要表達平權的觀點,就應該塑造正面的女性角色,或者有男女之間有關權益的對比,而不是一味的豎著靶子打。
冒冒然的表達一句,確實是太突兀了,一部好的作品,觀點和劇情應該呈金字塔結構,而不是在主線劇情上外掛各種觀點。
這樣的觀點在劇中有很多,這是一部著眼現實的劇,也有表達的比較好的。比如餘歡水讓朋友還錢這一段,最後在朋友的畫展上怒吼:
「我要回屬於我自己的錢,有錯嗎?」
因為劇情上多次交錯,故事就豐滿了很多,因為現實生活中就是有很多這樣的人,而經過借錢方的推諉、撒謊甚至理直氣壯的多次刻畫,才有層次的表達出來。
從好的方面來說,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對職場、媒體、慈善、中產階級以及人性的各種批判和揭露。
其中有主要的觀點,卻也有很多細碎的觀點,比如欒冰然在剛接觸餘歡水時便問:「你信(信仰)什麼。」似乎一定要有信仰,才能在慈善組織中工作。
還有在學校這一段,對於孩子矛盾處理的,其實從整體的劇情看來,對主線推動並沒有實際的作用,單單是為了表達觀點而創作出的一個單獨橋段。
魯迅曾說過: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這一切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發生的事情,而我們不得不以荒誕的方式去面對。
所以關於《餘歡水》夾帶私貨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雖然表現方式有待改良,但是總體還是值得支持的,因為藝術作品的「私貨」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只是如何將私貨更好的表達出來,並且讓人可以接受。
我們也確實很久沒有看過這樣的直面現實的作品了,表達的不好,也要比不會或者不敢表達要好。
最初我打開《餘歡水》的時候,發現只有12集,一度以為沒有放完,後來才發現,原來這個劇只有12集。
這算是接近英美劇的一種創作手法,可以看出該作品在努力擺脫傳統國產劇又臭又長的缺點,努力的想做出一些突破。
但是呢,因為劇情的厚度不夠,看完後我甚至覺得12集都有些長了,這個劇在過半的時候,又展現了國產劇的一種通病,正如它的評分走向,高開低走,後半段的水準明顯下滑。
從劇情結構上,《餘歡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餘歡水的困境,逆襲,救贖。整部作品拿了一半的劇情在講餘歡水得知自己被誤診後的救贖,也就是拿了一半精力講述了三分之一的故事,但是依然沒有講好。
餘歡水對於貪汙事件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費勁心思要一大筆錢突然轉變為讓貪汙的三人自首。
這可是一部黑色喜劇,就是因為重活了一次就要輕易扭轉整個劇最重要的核心內容嗎?難道沒有更好的劇情走向嗎?
大膽的對劇情進行一下暢想,餘歡水在長期裝病、裝抗癌衛士的情況下不堪內心的煎熬,突然爆發,進而轉變為逼三個貪汙犯自首會不會更像是一部「神劇」?
欒冰然作為女二號,是不是應該有自己人物性格和故事,明明有很多的空間,比如跟餘歡水在帳篷交心的時候,在船上說出自己最陰暗的事情的時候,結構上是有大把的空間可以做到。
但是,編劇確實在女二號的人物塑造上偷懶了,欒冰然成為了一個天真無邪的「工具人」,只是在名字上抖了個機靈。
相對而言,前半部分的故事就非常的豐滿,對前妻甘虹的形象塑造非常立體,那種乍一看人畜無害,卻自私到令人髮指的感覺,讓無數人咬牙切齒,這就是成功的角色塑造。
同時貪汙三人組的形象也是在前半部分鋪墊起來的,包括欠錢的同學,電視臺的副臺長、副主任,每一個角色都在僅有的空間裡把人物詮釋的很好。
但後半段,僅僅只有那個匪徒「二哥」讓人眼前一亮的,演員演得很好,但是編劇手法卻讓人覺得哭笑不得。
一個連公司職員的對話都聽不懂的粗人,卻舉著槍指揮合唱《小路》,頗有幾分小丑的意思,如果不是演員的水準過硬,可能這段會無比的突兀。
《餘歡水》如果能一直保持前6集的水準,或者直接濃縮成一部小成本電影,可能會非常的成功,也能避免前後反差過大。
《餘歡水》這種批判現實,黑色幽默的題材其實是很討巧的,即使編劇很多時候拋出了缺乏劇情支持碎片觀點,比如女權、老師、品味等等,還是會有很多觀眾買帳。
這是因為國內的電視劇脫離現實已經很久了,抗日神劇的各種不科學橋段,歷史劇的胡亂改編,都市劇的遠離生活,觀眾已經看膩了,看煩了。
突然來了這麼一部演員整體演技在線,劇情手法也沒什麼硬傷的現實劇,在一開始被追捧也是很正常的。
關於劇中一些碎片觀點的爭議大可不必,你可以說這個手法有問題,劇情違和,但是不能阻止編劇表達自己的觀點。
只有創作的自由,才能有品質的提升,國產劇的長夜太久,如果有人能向著黎明奔跑,就沒有必要嘲笑他跑得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