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人是逝者最後的送行人,一年365天,他們全天候在崗,用親情服務為逝者送行、給生者告慰。疫情發生以來,許多單位實行了彈性工作制,但在東郊殯儀館,1988年出生的火化室主任吳衝已經連續兩個多月堅守在一線,身穿密閉防護服,穿梭在高溫車間裡。在談到自己的工作時,吳衝表示,一定要給每一個逝者應有的尊重和到位的服務,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去善待他們。
東郊殯儀館火化室一共有13名成員。從春節到現在,其他同事能按照班次上下班,但身為火化室主任的吳衝卻已經連續上崗兩個多月。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為了減少聚集,東郊殯儀館火化室改變了以往的排班,分成了兩班交替上崗的形式。這樣一來每個班次人員減少了一半,但每天遺體火化的業務量沒有變。
同時,為了防止人員聚集,減少家屬等待時間,還得加快人員運轉速度。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保證服務質量?吳衝給大家支招:「那就得隨時查看爐膛內的情況,調整風油配比和主燃槍的角度,讓爐膛內的燃燒狀態達到最佳。」於是,在人手減半的情況下,火化室裡的員工每個人走得更勤、看得更緊了。
殯儀館是開放式服務場所,館裡要求所有上崗人員都要落實好防護要求,做好業務工作。工作時大家要穿戴好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手套等一樣不能少。在上崗前,館裡對所有人都進行了防護服穿脫培訓,不合格的不能上崗。在工作時,吳衝也時刻緊盯著員工的防護情況,要是有人口罩沒壓實、護目鏡戴歪了,他都要時刻提醒著大家。
殯儀館每天持續對重點部位進行消殺工作。火化室每兩個小時都要消毒一次,對於重點部位要重點消毒,下了班還要打開紫外線燈……對於這些防疫工作吳衝從來不敢含糊。檢查火化設備、檢查防疫情況、保證人員安全、查看骨灰質量……穿著層層防護服,吳衝每天都奔走在火化車間裡。隨著天氣越來越暖和,車間裡的溫度不斷上升,穿著防護服動一會兒就會出汗,身上的衣服總是溼了又幹、幹了又溼。
春節以來,吳衝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偶爾回去一次,一歲半的小女兒都快不認得我了。」不過吳衝得到了愛人和父母的支持,讓他能夠踏實地把本職工作做好。「一定要給每一個逝者應有的尊重和到位的親情服務,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去善待他們。」吳衝說。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吳衝在2016年入職東郊殯儀館的第一天,就向單位領導要求去火化室工作。「我是退役軍人,要到最艱苦的崗位鍛鍊自己。」
在火化室的老師傅眼中,吳衝樸實、幹活不惜力,遇事勤動腦,骨子裡還有一骨「倔勁」跟「韌勁」。到火化室工作沒幾個月,他就熟練掌握了火化的基本技能。但他並不滿足於現狀,而是一邊工作一邊留心記錄相關數據,包括油耗、時長、骨灰完整度、骨灰色澤度等技術參數,分析揣摩不同遺體的風油配比、油耗、時長與骨灰質量的關係等。幾年下來,他積累了10多本工作記錄,為單位提交了40多條節能減排工作建議。
吳衝還很愛琢磨,他利用業餘時間鑽研火化機原理,自學保養維護技術,撰寫了《火化設備維修保養工作方案及流程》。他主動參與到每一臺火化機的維護改造中,提出了不少技術革新建議,使新火化機實現了零件更換少、油電消耗低、使用壽命長、安全性高等,大大提高了火化技術水平和工作效率,幾年累計為單位節約火化設備維護資金超過兩百萬元。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編輯/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