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轉載請聯繫contact@thepaper.cn
轉發朋友圈不需要聯繫
撰文:容貌尚可
由楊亞洲執導,李雪健、黃磊、宋佳主演的都市情感戲《嘿,老頭!》在東方衛視開播以來,評價有點兩極。喜歡的觀眾表示「看一集哭一集」,不喜歡的觀眾表示「慢得實在是忍無可忍」,而這兩種看法都緣於該劇對細節的琢磨和展示。
《嘿,老頭!》最大的賣點是父子關係的錯位與反轉: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一事無成一塌糊塗,落荒而逃回了已經不是故鄉的故鄉,一扭頭,發現曾和自己為敵的爹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不認識自己了……於是,曾經緊張的關係被稀釋,兒子成了爸爸,爸爸成了兒子,一起面對人生百態。
編劇劉東嶽和俞露開的是夫妻店,兩人創作之初就很明確,《嘿,老頭!》是一個「給年輕人寫的故事」,接的是「中國年輕人的地氣」。也是因為這樣,整部作品都站在年輕人的角度看世界、看老人,讓人每一分鐘都有代入感。在這裡,你能看到年少輕狂時與父母的強硬對立、激烈衝突;能看到老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下那份難以自處、惶恐無措;還能看到每個人心中最深的恐懼——子欲養而親不待,若有一天,父母病得不認得自己了,到底該怎麼辦?
同時,劇中劉二鐵「老小孩」的人物設定,讓整部作品在喜劇的探索上有了更大的空間。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頭兒時常不按常理出牌,諸如跟小朋友搶玩具、推走路邊早餐車等可愛又可笑的戲碼,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思索更多。
沒有過分沉重的煽情養老、沒有吵得讓人頭疼的家庭混戰,《嘿,老頭!》卻讓不少觀眾「看一集哭一集」。這其中的妙處,在於它不刻意賣苦,卻讓你從劇中人對生活的笨拙反抗中看到了自己:就算父母老了、病了,但至少我們還有愛,還能堅持走過人生這道坎。
儘管早有不少電視劇自稱質地與電影無異,但真正的好質地顯然不能單靠設備,而要花心思。在這方面,《嘿,老頭!》的態度顯然任性,甚至恣意,讓很多人最初為這部作品捏了一把汗:這麼拍,成不成?而在實際播出以後,黃磊先前採訪中的一句話得到了驗證:近似自然主義的拍法,尤其需要好演員完全融入生活的表演配合。
這其中,劉二鐵(李雪健飾)喝悶酒的5分鐘長戲備受好評。沒有臺詞,鏡頭只是牢牢地對準一個因為患病而手腳不利索的老人,無聲地告訴觀眾,他想要喝上一口酒,原來千辛萬苦。顫抖的手,會把酒灑在身上,半滴也進不了嘴。好不容易拿布纏住手、綁住杯子,搪瓷杯卻還要一聲聲磕在牙齒上,疼,但無奈。
更為生動的,還有劉二鐵犯病外出,被一群街頭少年搶走行囊的橋段。觀眾很少在電視劇裡看到如此搖晃,甚至有些「迷亂」的鏡頭:強勁肆意的hip hop音樂,少年與老頭共同起舞的格格不入,讓觀眾隨著老頭兒暈頭轉向。等觀眾回過神來,下一秒,老頭的包裹已被搶走,他獨自蜷縮在電話亭裡茫然地看著川流的車輛。老與少、靜與動、茫然與喧囂對比,在某一瞬間,觀眾能從李雪健那純粹而又茫然的表情中看到自己、父母甚至未來:世界高速運轉,我們到底何去何從。
細節的考究不僅體現在演員的表演上,《嘿,老頭!》對胡同生活的還原也非常細緻。儘管這個被仔細營造的世界略顯刻意——素樸的櫥櫃,桌上的舊茶缸,老頭兒的火車司機服,胸前別著的火車頭,用舊微波爐製作的魚缸,滿滿一牆的黑白老照片——但這些中國人極其熟悉的道具陳設,能輕易地將人拉回那個過去的純真年代,胡同居民之間的溫暖人情也變得自然可信起來。
當然,對於《嘿,老頭!》,我們恐怕還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比如,在看過了《我愛男閨蜜》和《嘿,老頭!》之後,黃磊「胡同串子」式的表演讓人有些膩味。黃磊曾明確表示兩部作品的人物個性極為不同,但對於一般觀眾而言,同樣的快語速京片子、同樣的憨厚造型、同樣的狂追「女神」情節,都容易引發串戲的聯想。換一個略顯凜冽的畫風,會不會更有趣味?
還有一點,《嘿,老頭!》的成功再次證明觀眾早已有了欣賞「慢」的能力,但這並不表示20集能講完的事情非要扯到近40集。觀眾接受「慢」,並不意味著接受胡同青年與大妞之間無休止侃大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