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頑強的魚類被發現,在沙漠裡活了6萬年,如今依然存在

2020-12-24 黑洞追隨者

俗話說「什麼都行,最好不要惹沙漠」,因為沙漠十分乾旱,且還會遇到各種各樣惡劣現象,比如沙塵暴、死亡流沙等。這對於任何生物來說都是噩耗,人類也不例外。但在地球某一處的沙漠中,竟有魚類在這裡生存,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沙漠位於北美洲的莫哈韋與科羅拉多保護圈附近,面積大概是1400多平方公裡。這裡的海拔不高,乾燥、少雨的氣候主要受高山阻擋溫暖溼潤的海風。同時,最高氣溫可以達到60攝氏度,溼度基本為零。

或許很多人都會很好奇,是什麼力量讓魚類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存活呢?實際上,在這個沙漠中有一個山谷,而在山谷下面有個洞,當地人稱這是個「魔鬼洞」。魔鬼洞的地下有一個含水層,這一魚類就是生活在這裡,它們也被稱為是「沙漠魚」。

沙漠魚,大概只有2.5釐米長度,外觀酷似觀賞魚。經過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魔鬼洞形成於50萬年前,而沙漠魚估計是6萬年前來到這裡。至於它的祖先為什麼會來到這個地方,科學家做出這樣的解釋:6萬年前,地球可能發生過特大的地質構造問題,隨著地質的上升導致低下的物質顯露在地表面上。甚至有的人猜測,可能是某種飛行物將魚卵帶過來這邊。不過,這些都是猜測,並沒有相對應的論據。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認,沙漠魚在這裡生活6萬年是難以置信的事情。是什麼因素讓它們存活這麼久呢?這裡雖然遠離太陽的直射,但環境依舊很糟糕,且水的含氧量極低,幾乎只有沙漠魚在這裡存活。實際上,沙漠魚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它們將身體進化得很小,且一直強撐到如今。因此,沙漠魚也算得上是進化史上的奇蹟,但這一切可能要被人類破滅了。

從20世紀開始,這裡的生態系統開始有了人類活動的幹擾,導致地下水位正在持續下降中。而這直接影響到沙漠魚的棲息環境,若棲息水源都要被奪走的話,可能它們就真的要從這個世界消失了。

後來雖然有了人類的保護,但效果依舊不明顯,沙漠魚的棲息環境還是在不斷縮小,這無疑對沙漠魚是一種傷害。甚至還有不少到此旅行的遊客進行破壞,讓本來生存困難的它們雪上加霜。最近這幾年裡,在人類的細心呵護與照顧下,沙漠魚的數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有的人說,可以給它們打造一模一樣生存環境,但他們沒有想過的是,這一切是難以改變的過程。沙漠魚會根據不同的生存環境做出相應的改變,它們會慢慢接受新環境,再慢慢演化,久而久之,它們就不再是沙漠魚了。

相關焦點

  • 生活在沙漠中的魚,與世隔絕5萬年,僅剩38條,如今怎麼樣了?
    它的名字叫沙漠魚,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沙漠中的一種魚類生物。單從體型上來說都是比較小巧玲瓏。它們主要是生活在北美洲海拔最低,最乾燥,最熱的沼澤之地「死亡谷」。該地區地勢險惡,再加上乾旱和高溫的氣候使得慕名而來的淘金客紛紛葬身於此,所以這裡也被人們稱為人間的活地獄。
  • 世界上最頑強的魚,在沙漠存活5萬年,被稱為「生物奇蹟」
    ,這裡也人煙稀少,人類也基本上不會住在沙漠,只有一些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動物能存活下來,比如說仙人掌、駱駝,他們都是比較不需要水分的物種,所以才能在沙漠中存活。生活在沙漠中最頑強的魚但是地球上的陸地中有三分之一是沙漠,因為水很少,一般人都認為沙漠是荒涼無生命的,還被稱「荒沙」,但凡事總有奇蹟,而且大自然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世界,很多植物本身不能在這生存,但是經過無數年的進化,慢慢的就會適應這個地方,就像人類在適應地球,地球在適應人類一般,我們一起共存了幾千萬年
  • 它們是瀕危動物,生活在沙漠地區五萬年的「沙漠魚」,如今怎麼樣
    導語:說起沙漠,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吧,因為沙漠是一個能夠結束人生命的地方。它十分的乾旱,很少有水源,甚至說是沒有水源,有的沙漠甚至沒有綠洲。人如果一旦走到了裡面,就是死路一條,很難再走出這茫茫無際的沙漠。今天我們來講述的故事也與沙漠有關今天我們不是來說沙漠有多麼的可怕。
  • 在魔鬼洞中藏了6萬年才被發現,這種魚類只剩35條,它太神奇了!
    在魔鬼洞中藏了6萬年才被發現,這種魚類只剩35條,它太神奇了在學術界,魔鬼魚被稱為魔鱂,雖然它們本身不具備攻擊性,也沒有具備像魔鬼那樣邪惡的特性,但在許多人看來,這種魚的確很具有魔性。魔鬼魚生活在美國死亡谷地區的惡水盆地,這裡終年炎熱乾旱,生存條件極差,最高氣溫可達57℃,降水很少。
  • 阿根廷發現巨型魚類,是白堊紀最恐怖的魚類之一,牙齒跟針那麼尖
    這次發現的這條史前巨魚,它就是來自於白堊紀晚期的最強大掠食者之一,通過化石分析,研究者發現它的頭部巨大,牙齒異常的鋒利,就好像是一根根堅硬的針一般,牙齒的長度也有數釐米長,科學家認為它屬於劍射魚,是地球歷史上大型掠食性魚類之一,鮮少有天敵。什麼是劍射魚?它們是一種生活在8700萬年前-6500萬年前的魚類,目前已知的天敵是鯊魚和滄龍。
  • 曾與恐龍同期生存,活了14000萬年的「魚王」,如今只剩500尾
    根據《澎湃新聞》6月6日的報導,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啟動,被譽為「水中熊貓」的24尾中華鱘被放流長江口,這裡是目前中華鱘唯一的天然幾種棲息場所,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長江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中華鱘的數量也岌岌可危,早已成為世界瀕危物種。
  • 烏龜真的能活一萬年嗎?科學家給出答案,原來被騙了這麼久
    特別是在民間,一直都有一句叫做「千年王八萬年龜」的俗話,這是什麼意思呢? 烏龜的壽命是可以活上萬年的,甚至有人認為,烏龜是一種可以長生不死的動物。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烏龜的壽命一般來說可以活過百年,而且活了300多年的烏龜也很多,不過,活過千年的烏龜就很少了,而且上萬年的說法,按照目前的觀點來看,是屬於無稽之談。
  • 死亡谷沙漠的魔鬼洞:有種魚練就了神秘的「忍術」,繁衍了6萬年
    死亡谷沙漠的魔鬼洞:有種魚練就了神秘的「忍術」,繁衍了6萬年文|路途的記錄者隨著我國人民變得富裕,對於外出旅遊越捨得花錢。隨著旅遊的流行,遊客踏足的腳步遍布了世界各地。隨處走一走,沿途看一看,極大地增長了我們的見識。
  • 深海裡,科學家發現了「長著腳」的魚,難道是「外星魚類」?
    可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世界上依然存在著很多人類的禁區,是我們無法探尋的,就比如說海洋深處。在海底最深處,是否存在著一些未知物種呢?小編認為這有很大的可能。直到目前人類依舊無法到達海洋的最深處去探索未知的海域。人類到現在也無法克服海洋深處高壓、低氧、低溫的惡劣環境。海洋深處可以說是人類僅剩的淨土之一,因為少有人類前去,所以沒有被人類破壞。
  • 走進了沙漠,在孤獨渺小中尋找一份清靜、乾淨和頑強
    沿著京藏高速西行,本想去青海湖看看,同伴卻要中途到沙坡頭轉轉,雖然是AAAAA景區,但我對沙漠一直有荒蕪悽涼的感覺,內心是不願意去看的,為了出遊的步調一致,還是隨大溜遊覽了沙坡頭。沙坡頭是騰格里沙漠邊緣的一個景點,位於寧夏自治區中衛市,在這裡可以騎駱駝遊大漠、乘車沙海衝浪,還可以抱著羊皮伐子漂渡黃河。這些遊樂項目吸引了不少遊客。我卻願意到沙漠深處走一走。沙漠遼闊,浩浩渺渺,深一腳,淺一腳,細沙灌滿了鞋殼,熱浪襲來,嗓子冒煙,實在累了,在沙漠中躺臥休息一下,沙地還算溫柔,仰頭望望藍天,一望無際。低頭瞅瞅黃沙,浩瀚無邊。
  • 2018年十大"新奇物種"名單:海洋最深的魚類被發現
    此外,這些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還包括一種罕見的類人猿,以及一種有袋動物——袋獅的化石,後者在晚漸新世時期漫遊在澳大利亞叢林上。今年的榜單上還有兩位海洋世界的居民,分別是來自太平洋深海的一種魚類,以及南極冰冷海水中一種色澤明亮的兩棲動物。
  • 地球最大鑽石礦被發現,面積超過500平方公裡,卻在一片沙漠之中
    現如今,人們對鑽石的形成原理也有一定的認識,那就是碳在高溫下就會合成金剛石,現如今也有人造鑽石出現,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但要說世界最大的鑽石礦床,卻是位於一片不毛的沙漠當中。它就是位於非洲西南部大西洋邊上的納米布沙漠。納米布沙漠的面積只有5萬平方公裡,然而它卻是地球其他沙漠的前輩。
  • 鯨魚活了450萬年,尼安德特人活了幾萬年,生物滅絕期是註定的?
    也有一些物種存續的時間只有短短幾萬年,甚至是幾千年。根據研究,藍鯨已經有450萬年的歷史了,而尼安德特人只有短短幾萬年的歷史,如今已滅絕。那麼什麼會影響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的存續時間呢?近期美國趣味科學網站上出現了一篇文章,該文章指出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應該考慮的因素有很多。
  • 納米布沙漠 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
    在哥白尼哨兵-2的任務需要我們在納米布沙漠納米比亞西部的一部分。納米布擁有5500萬年的歷史,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沙漠。在這張拍攝的圖像中,可以看到納米布-納克盧夫特國家公園的大部分內容。該公園佔地近5萬平方公裡,東面是納米布沙漠和瑙克魯夫特山脈的一部分。圖片右側顯示的直線是連接納米布-納克盧夫特國家公園和納米比亞其他地區的道路。公園的主要景點是Sossusvlei-在圖像中心可見的一個大鹽和一個粘土盤。鍋的明亮的白色地板與其周圍的鏽紅色沙丘形成鮮明對比。
  • 研究人員在太平洋海平原發現破紀錄數量的魚類
    據外媒報導,來自三個著名海洋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日前發現,在海洋表面以下9800到19600英尺(3000到6000米)的深海區域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魚類聚集地
  • 神秘洞穴讓我們見證生命的頑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遇到與地外完全隔離的洞穴生態系統,或多或少地表物質養分隨水流入洞穴而且,即使一個洞裡有地外養分的供給,也很少有生物的存在,結果沒有陽光,這失去了能源的第一,洞穴生態系統相當脆弱,對生命來說是貧瘠的沙漠。
  • 人類在地球上能存在多久?2.5億年後超級大陸形成人類或將消失
    有的生命物種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億年的時間,但最終從地球上消失了。像三葉蟲這種遠古海洋生物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年的時間,但是最終沒能逃過二疊紀末期的生物滅絕。有的生命物種卻歷經了多次生存危機一直活到了現在。像鱟這種物最早出現於4億年前奧陶紀的海洋動物至今仍然活在地球上。
  • 科學家重大猜想:人類的祖先不是猴子,或許是從魚類進化而來!
    可如今有人提出了疑問和質疑,人類真的是由猿猴進化而來嗎?猿猴又是從何而來?這時候加拿大科學家出了一篇論文,其中大膽猜測到:人類從魚演變而來。地球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單細胞生物,也就是細菌類,後來經過16億年的演化出現多細胞生物——紅藻,而地球早期生物都是在海洋中生存,最原始的魚類出現在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而後魚類進化出各類不同科目。
  • 世界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沙丘貓:外表可愛生命力頑強,卻瀕臨滅絕
    我們接下來要講的貓科動物,是世界上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不僅生命力很頑強,能適應極端惡劣的沙漠氣候,連顏值也十分在線,像極了寵物貓。它就是沙丘貓。Part.2極端氣候下的頑強生命力很多人認為家貓的祖先在沙漠地區,所以貓咪都怕冷不怕熱。其實家貓和野外生存的貓在對環境的適應上有很大差別。
  • 一艘500年前古船,載有6000萬金幣,在沙漠中心被發現
    除了擁有特殊環境的沙漠之外,世界上還蘊藏著具有當地特色和人文環境的大沙漠。比如今天要給大家提到的非洲納米比沙漠,這座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8000萬年以前,納米比沙漠逐漸形成如今的規模,它見證了撒哈拉沙漠形成全過程,它也見證了非洲人民解決水資源匱乏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