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
過去的一年,你會發現在電影《乘風破浪》《綁架者》《目擊者之追兇》《妖貓傳》中都有一個熟悉的身影——導演李安的兒子李淳,他還憑藉《目擊者之追兇》一片提名第54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頭頂李安二公子之名出道,除了光環,對於李淳來講更多的是壓力。今年28歲的他,比想像中更多幾分稚氣。「每次接受採訪,大家都會三句話不離父親,會覺得苦惱或者有排斥心理嗎?」「會排斥。我會希望更好的證明自己,但是我很理解大家,都是工作,而且我要是公眾也會對此好奇。」
中文剛學四年 演戲不問父親
李淳的中文說的很好,言談間,他會很認真地看著你的眼睛,即使不是在採訪,他也會關注每一個講話的人。出生於美國,成長在華人家庭,很多人認為他從小就會說中文,其實李淳學中文不過四年的時間。「高中時跟華人老師學了一點點,但是非常不標準。在家裡爸爸媽媽會用中文交流,比較基本的我都聽得懂,但是我們幾乎不講中文,或是他們講中文,我們回英文。」
2011年,還在上大學的李淳在電影《宿醉2》裡飾演了一個配角,「拍完就又回去上學了。」兩年後,他在臺灣拍王童導演的電影《對風說愛你》時,才開始學習中文,「沒有很刻意,當時大學剛畢業,碰巧有機會接觸到王童導演,並被邀請出演他的作品。在知道要回國拍戲後,我也做了一些準備的,比如買詞典背漢字,但是好像也沒什麼用,我覺得學語言環境最重要。回來後,必須要用中文去跟別人溝通,學起來就快了。」
《對風說愛你》也是李淳第一部出演主角的作品。父親是國際知名導演,演技上一定會給兒子很多指導,李淳卻說,其實和父親交流的並不多。「一般在一個工作結束後,我才會跟他分享過程。中間不會交流太多,因為你今天遇到了這個問題,明天還是要開工面對。而且很多問題,講了也沒用,還是要自己琢磨,或者直接問現場導演、對手戲演員們的意見。」
提名金馬,犯蒙、脫線、發燒
出道至今,李淳參演的作品並不多,最出名的是2016年上映、李安導演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雖然是父親的作品,但他並沒有因為特殊關係而演上男一、男二等重要角色。直到去年那部《目擊者之追兇》,因在片中飾演了一個內心陰暗的變態殺人犯,李淳獲得了第54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提名。頒獎典禮當天,李安也出席了活動,但李淳最終敗給了對手,雖有遺憾,但他反而覺得「這是件大好事」。
《目擊者之追兇》電影海報
回憶剛得知入圍消息的前幾天,他正在香港忙著拍一部警匪片,「趕上連續9天的大夜戲,每天都要拍13到15個小時,這是我人生最辛苦的9天,比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要辛苦。拍完最後一晚,覺都沒睡,又趕去臺灣客串了四天另外一部戲,只休息了一晚再次開工。就是在這天的晚上,我的狀態幾乎是蒙的,剛休息,就聽到了尖叫聲,還以為是有人跳樓了,後來才知道是我經紀人在叫。跟我說我入圍金馬了,我是開心,但完全是脫線的狀態,第二天就開始發燒。」
接著他又去杭州拍了幾天的戲,都無暇將這個消息通知家人,還是他的經紀人在家族群裡發的消息。「家裡人都在為我開心,我自己也很開心,但也沒有想太多。我在美國常常看奧斯卡,我知道太早得獎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反而覺得這樣(的結果)挺好。」
但是為了避免尷尬,李淳還是提前想了一段獲獎感言,「萬一真的得獎了,我怕自己太緊張,學的中文都忘了,所以還是以防萬一準備了一些。那個時候美國剛過完感恩節,想說沒機會在美國過感恩節,不常跟身邊的人感恩,要藉此機會感謝大家。」
陳凱歌並不兇,在片場「戲很多」
在去年年底上映的電影《妖貓傳》中,李淳客串出演了一個執事官的角色,「這是我第一次演古裝,我還特意從劇組借走了戲服,拿回家練習。」
這也是他第一次與陳凱歌導演合作,「去拍攝之前,很多人和我說陳凱歌導演在現場挺兇的,讓我做好心理準備。但是我覺得他可能是到了一定的年紀,方式也有所改變了。從開拍前我見到他,還有紅姐(陳紅),他們都很照顧我。」
《妖貓傳》的故事發生在盛唐時期,對於從小在美國出生長大的李淳來說相當陌生,「我特意找了一個歷史老師了解了一下,但是基本上還是陌生的。陳凱歌導演也知道這一點,為了讓我能更好的理解這個角色,他把角色比喻成與現代相對應的職位。其實他很會讓一個抽象的概念,變成一個容易理解的、很實在的東西。還有一段戲,對於我來說臺詞是比較多的,我提前準備了很久,開拍的時候他就跟我說,這段話可以說的輕鬆一些。」
問及陳凱歌導演與李安導演的拍戲風格有何不同,李淳笑笑說,「我到現在合作的導演也不少了,新導演也有,資深的大導演也有,其實導演也沒有什麼風格,都是蠻實在的,他們可能就是交代人物的方式不同。在這方面,陳凱歌導演的表演基因是蠻強的,他講戲也是很激動的,有時候會去演一遍,用語很斯文,就像在聽大師課。李安導演講戲的時候話比較少,更簡明扼要一些,也不會很激動,這可能就算是區別吧。也許因為凱歌導演演過戲,有表演欲,看他導戲娛樂性還是蠻高的。」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