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2天,整整20億,電影《八佰》在眾望所歸中打了一場漂亮的票房突擊戰,給無數因為行業寒冬而糾結不已的同行們帶來了希望。電影打了漂亮一仗,劇中的人物那場戰役卻非常悲壯。無論你之前有沒有政治偏見,只要走進電影院,看了《八佰》,就會不自然對管虎及其團隊有著崇高的敬意,畢竟拍這麼一部吃力不討好的電影,實在需要頂著巨大的壓力,無論是立意、選題還是後期的剪輯,哪怕有一點疏忽就會面臨無法過審的悲慘結局。
劇照
但是拋開民族主義情緒不談,客觀地看《八佰》這部電影,其實不能算是上乘。整部《八佰》從一開始就讓人心中憋屈著一口氣,直到最後結束這口氣依然提在胸口呼不出來,這不光是影片選題的問題,更是管虎的整個拍攝邏輯問題。劇中人物繁雜、主線副線劇情雜亂的像一團亂麻,劇情推動靠的是時間這個主線,但群像式的人物此起彼伏,各種「催淚」橋段伴隨著巨大的信息量爆炸式釋放,讓很多人看到一半都直呼「心累」。管虎像一個有著幾十種秘制調料的廚子,想在《八佰》這部電影中把每一個顏色都用上,結果自然是五味雜陳,厚味繁雜。
劇照
為什麼這麼多,咱們僅僅摘出其中一個線索就知道——白馬。看過電影的都知道,白馬在劇中出現了多次,每一次都伴隨著劇情的進展,似乎是想起到一點推進劇情的作用。估計管虎看過奧斯卡獲獎影片《戰馬》,對於以一匹馬的視角反映戰爭有著獨特的情感,於是就在此處借用了過來。
劇照
但是統觀全片,白馬這個角色實在是選的不好。劇中白馬出現了3次。第一次是在開戰前夜,無數人緊張無比的情緒下,白馬突然跑了出來。第二次是開戰中間,白馬跑出倉庫後又出現,小七月因為看白馬一眼被流彈擊中。第三次出現是團長收到撤退命令的時候,與日軍指揮官進行談判時騎乘。
劇照
發現沒有,和劇中的許多人物一樣,白馬其實也是有著象徵意義的。白馬代表的是戰士們的士氣,是悍不畏死的戰鬥精神。白馬出現,士氣最高漲,白馬一消失,都是情緒低落,這種象徵意義只要看了電影的都明白。
劇照
但是對於《八佰》來說,選擇「白馬」這個角色其實是一場冒險。並且可以說,白馬差點毀了《八佰》。首先就是這個角色定位非常噁心。它一出現就像腦門子寫著「我是隱喻,我有象徵意義,快解讀我」,在之後的劇情發展中,白馬的出現也都是突兀無比。先不說渾濁的戰場上一匹馬如何倖存,單就這匹馬的潔白程度,你說它是獨角獸我都信。這樣潔白的事物出現在以陰暗低沉色調為要色彩的劇情中,顯得突兀無比,總是讓人跳戲。
劇照
更加令人失望的是,白馬其實並沒有成為單獨的一條線,和歐豪的角色一樣。《八佰》雖然是群像式的電影,但並沒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人物線,僅僅靠著時間線來推進故事,實在是比較令人失望的做法。要知道,管虎可是拍過《鬥牛》《殺生》這樣強故事性片的導演啊。
劇照
整部電影看下來,白馬這個角色不僅出現得非常突兀,更是有點故意賣弄的意思。明顯是「為了煽情而煽情」「為了符號而符號」,管虎不僅沒有能力把控這個角色的隱含意義表達,甚至連其基本故事線都沒把控好,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