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醉心拍攝電影的許鞍華,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臺上接過由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Cate Blanchett)頒發的終身成就金獅獎,她是繼李安後,第二位獲此項殊榮的華人導演。
說起香港傳奇導演,大家常掛在口邊的大多是王家衛、吳宇森、杜琪峯等。但香港電影金像獎史上,獲最佳導演提名最多,獲獎最多的而是今年已經73歲的許鞍華,已是6奪最佳導演。這位極為接地氣的本地派導演,厲害史一點不少。
許鞍華早在7月就獲通知奪獎消息,當時她興奮表示:「開心感覺無法用言語表達。」而事實上,這位香港70年代新浪潮導演的中流砥柱,在影圈打滾40多年早就在國際闖出了名堂,被譽為影后製造機器,曾先後助蕭芳芳憑《女人四十》贏得柏林影后,以及葉德嫻憑《桃姐》奪威尼斯影后。
這趟威尼斯之旅更重要的是許鞍華帶同了她籌備多年、自《傾城之戀》《半生緣》後再度改編張愛玲小說的《第一爐香》參展。
改編張愛玲的作品是極為艱巨的,許鞍華於1984年的《傾城之戀》裡決定起用周潤發和繆騫人為男女主角,就因為演員與角色氣質的落差而惹來了張愛玲書迷的不滿。《第一爐香》也難逃厄運,自電影公布選角後,大家都對男女主角彭于晏和馬思純都帶質疑,批評前者完全沒有小說中張愛玲所描述喬琪喬的混血孱弱貴公子形象,而馬思純也沒有原著中葛薇龍的古典氣質。不過,演員陣容雖令人稍為失望,製作班底卻份量十足,《第一爐香》由王安憶編劇、杜可風掌鏡,最令人期待的是找來了坂本龍一配樂。
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導演的領航者,許鞍華創下了不少先河,其1979年的首部作品《瘋劫》,是香港史上第一部在實地取景的電影,在此之前的香港電影一般都在片場拍攝。《瘋劫》的成功也造就了她第二部電影《投奔怒海》的誕生,這部描述越南戰後難民生活的寫實電影,也是首批走到中國內地拍攝的電影,以80年代製作電影的有限資金來說,絕對是項創舉。
此片讓許鞍華在金像獎裡包辦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等五個大獎,並帶她衝出香港到法國坎城參展,與好萊塢名導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esese)同場競逐,比法國人的摯愛王家衛更早登陸坎城。許鞍華雖然產量少,卻是獎項常客,早前她憑《明月幾時有》在金像獎再下一城,就在臺上說笑叫大家以後不要再提名自己。
許鞍華雖不是賣座保證,但電影的質量卻毋庸置疑,只因她從不濫拍 —— 近40年導演生涯,只拍了20多部電影。而且她從來只拍自己喜歡的劇本,電影賣不賣座都不是她首要考慮的,即使叫好也得靠天時地利人和,電影賣座從來只是額外驚喜。許鞍華喜歡本土題材,擅長處理小城故事,她曾表示這麼多年來,最喜愛的始終是描述與母親關係的半自傳電影《客途秋恨》,這部由張曼玉飾演她自己的電影於1990年上映,講述女主角從英國留學回來陪母親到日本尋根的故事。
事實上許鞍華直到16歲才知道母親的日本人身份,之前她都以為母親是東北人,所以廣東話說得不好。她27歲時才首次陪母返日,了解到母親這麼多年作為中國人妻被禁聲的辛酸。這部電影也修補了她和母親冰封已久的關係。許鞍華將自己的故事拍成電影,當時媒體取笑她找來大美人來演自己,其實是當時電影的老闆執意要請來張曼玉才肯開拍。
二戰後出生於瀋陽鞍山的許鞍華,5歲隨家人定居香港,整個成長時期都在殖民時代的香港度過,接受最正統的英式教育,中學時期也曾得到過莎士比亞獎,是為當年全港英國文學科會考成績最好的一位,也因此理所當然在大學主修比較文學,港大碩士畢業後立即去英國攻讀電影,在幾十年前的香港,算是被排斥者。許鞍華曾表示,她走到哪裡去都覺得自己格格不入,香港的殖民教更讓她產生隔膜,從小學習人家的語言與文化讓她有感疏離,只有電影讓她逃離現實,於是畢業後便回到香港去電視臺工作,開展了導演生涯。
連接生活與理論,在她的電影裡總能看到民族性和愛國情意的課題。當然,許鞍華也喜歡對女性在當今社會的角色地位作深入探討,《女人四十》《男人四十》以及《桃姐》的成功可見於一斑。在香港電影業最蓬勃的80年代,許鞍華也堅持用極長時間籌備每套電影的拍攝,單是寫劇本就要花上幾年時間,以確保電影的真實感。她對創作的堅持,才真正反映得到作為一位文青應有的藝術涵養與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