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家抱怨不知道怎麼給自己塑造的角色起名,除了我們熟悉的隨機起名以外,名字其實關乎的很多,包括年代,國家以及歷史。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短短的姓名裡有著大講究,還有共同的民族記憶。
如果以「姓名「為主題,畫一個坐標軸,你會發現,在不同時期,中國人的名字高度集中於某些詞彙、某種意向的表達。
無論生於幾零年代,我們的名字裡都寫滿了時代記憶,那也是半部共和國的歷史。
豆瓣有個熱門帖子叫「想扒一下祖父母們的名字」,網友們紛紛回帖。
@譁啦呼啦圓陸鯊:爺爺叫廷謙
@FancyMark:家裡老人有叫元修,遐思
@帳號都忘了:我爺爺叫奕聲,感覺好好聽!他哥哥叫奕琛,也蠻好聽的
@莉莉絲:爺爺叫傅香讀 覺得蠻書生的
@講故事的人呢:語文老師的爸爸叫 墨徹
@蔥蔥那年:爺爺叫同書,字寫得特別好
@十八:爺爺 佑平 奶奶 竹青
@天鵝不會舞:朋友的奶奶叫懷若谷,取自成語虛懷若谷。
這一時期的名字脫胎於名著古籍,用字非常雅致,也不會為了追求獨特而用生僻字。
而生於那個年代的作家,往往一解讀筆名,他們性格也就猜的八九不離十了
第一位中國兒童文學教母——冰心女士,原名謝婉瑩,因為喜歡「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詩,再加上自己本名的婉瑩就有光潔透明的意思,遂取名「冰心」。
另一位對詩詞一見傾心的作家是寫出了民國版《紅樓夢》——《金粉世家》的張恨水先生,跟他筆下的故事一樣,「恨水」二字也充滿曲終人散的悲涼與無奈。
而這兩個字則是來自南唐後主李煜的《相見歡》:「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風雅和底蘊,是那個年代的名字獨有的韻味。漢語的厚重和味道,盡在其中。
如果說曾經大家都按族譜中的字輩來起名,以此來銘記家族和傳承血脈,那麼建國初期,名字更多地承擔了「大事記」的功能。
如果你通訊錄裡有一個叫建國、建華、國強、國昌、擁軍的人,那麼他有很大概率就生於建國後的頭二十年裡。
在演藝界,就有生於1952年的唐國強微微一笑,轉身去做了領導人的特型演員,名字和職業方向的貼合程度令人驚嘆
生於1968年的歌手蔡國慶,還有什麼比「國慶」更適合這位軍裝筆挺的歌手?
三年困難時期(1959~1961):流行起了自力、更生、圖強、寶勤……吃不飽的中國人學會了堅強。
文革時期(1966~1976):在那個人人謹小慎微的年代,人們想方設法表達著忠誠。又紅又專的名字成為了首選。
衛紅、衛兵、愛武、紅旗、向東、向紅、學軍、學農等等口號式的名字鋪天蓋地。
甚至直接就叫「文革」:一代媒體大亨默多克的前妻鄧文迪,縱橫名利場數年。很少有人知道,生於1968年的她,原名叫鄧文革。
整個五六十年代的國人都因為政治活動,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響,起名字的行為也從原本的個體化,轉為統一和遵從性。
與其說這些風行於5、60年代的「名字」是「名字」,不如說是端正意識形態的保證書。
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家族觀念的消逝,一些「圖省事」的中國父母化繁為簡,掀起一股單名風潮:男性多叫「勇、傑、明、磊、強」,女生都要「芳、娜、敏、靜」。
相信每一個中國人,不管是工作還是上學,你身邊都有不止一個張偉。據說為了點名不重複,老師們只能按照年齡身高等差別,用「大張偉」、「中張偉」和「小張偉」來區分學生。
當代中國,能從名字中直接嗅到金錢味道的,唯有廣東人。廣東人取名的時候,最喜歡豪、亨、旺、發、福、盛等字眼,什麼旺財、富貴、昌盛、富城,凡是能抒發求財意願的名詞一個都不會放過。廣東人的名字,每一個字都直白地在表達對幸(fa)福(cai)生活的嚮往。
姓名作為人們藉以相互區別的標誌,不止反映宗族體系,還有著「生辰八字」的影子。正所謂名字詔示命格,五行取名大過天,明成祖朱棣五行缺木,便在名字中用偏旁為木的字將其生辰八字調整到一個均衡的狀態。
古人根據生辰八字推算人的命運好壞,其實作家也可以從八字下手,為自己塑造的角色起名,美其名曰 八字過硬
生辰八字起名抓住的是一群「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心態的普通人。趙家人看重生辰八字陰陽五行,錢家人看重易經八卦,孫家人看重五格數理,但終究是殊途同歸——缺啥補啥。
八字財運不足,取名時用八字財運豐厚的數理;八字婚姻不好,就用婚姻美滿的數理;對先天五行不足的生辰八字,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進行補救和調正。
免費的姓名打分軟體也不少,還能算出天格地格人格一生運勢。這一套流行開來以後,取名不僅寓意、用典,音韻以及字形都要過得去,還要學習一下命理,在網站上打分高,一個個被迫練成了筆順大師。
很多作家,尤其是輕小說作家主角常常設定成外國人,對於中國人來說,取一個合適的英文名字真的是太難了,那外國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呢?這就要從英文姓名的起源說起了。
一開始,英國人(指盎克魯-撒克遜血統的後裔)在早期是沒有使用英文名字的習慣的,在中世紀早期,英國人出現了使用「首名」(first name)的習慣,那時候,英國貴族和上流社會的人們為了區別不同的家族成員,認為要給每個人加上「姓氏」(surname/last name) 符號,作為「首名」的附加名字,用來區別「首名」一樣但是來自不同家族的人們。
「姓氏」的含義引入到英語中,英國人開始有了使用姓氏的習慣。又過了三個世紀,英國人才逐漸開始使用「中間名」(middle name)。
通常來說,英美國家人們所使用的名字包含三個部分:
1.首名(first name),也可以稱為「與名」(given name),即嬰兒出生時父母給取的名字,也可以稱為「教名」(Christian name)或「洗禮名」(baptismal name)——嬰兒在教堂參加洗禮儀式時,教會或者傳教士給起的名字。
2.中間名(middle name),可用父親的名字來做,也可以是自己給自己取的名字。
3.姓氏(surname),也叫尾名(last name),即家族名(family name)。
相比於中國人的姓氏,英美人許多姓氏顯得千奇百怪,許多聽起來十分不雅、含義也並不吉利的詞都被當做了姓氏。比如Poison (毒藥)波爾森、Deadman(死人)戴德曼、Tomb(墳墓)吐穆、Raper(強姦犯)瑞普爾等等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的姓氏,這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體現。
按照英語民族的習俗,一般在嬰兒接受洗禮的時候,
由牧師或父母親朋為其取名,稱為教名。
以後本人可以再取第二個名字,排在教名之後。
絕大多數英美國家的人們的姓氏起源主要可以分為這麼幾大類:
1. 取自祖先所從事的職業名稱的姓氏:
例如:Miller(磨坊主)米勒、Smith(鐵匠)史密斯、Baker(麵包師)、Cook(廚師)庫克、Taylor(註:Tailor的變體;裁縫)泰勒等等
2. 取自自然界的山、水、動物、植物、以及地方名稱的姓氏:
例如:Wood(樹木)伍德、Lake(湖泊)雷克、Fox(狐狸)福克斯等等
3. 因祖上有人在生理上或性格上有某些特徵而引起的諢名而轉變成的姓氏:
例如,Johnson(John+son,約翰的兒子)、Richardson(理查的兒子)、Edson(Edgar+son,埃德加的兒子)等等。
當國外用「老布希」和「小布希」這種沒有創造力的名字,來宣告二者的血脈關係,我們則用充滿時代烙印的「張建國」「張偉」和「張子晨」,生動詮釋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起起落落。
大趨勢下,中國人越來越習慣於將個人名字與國家、集體鬆綁,在追求自我風格的道路上盡情發揮。
所以,你小說主角叫什麼名字?也符合中國人的姓名坐標軸嗎?
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裡,
下期內容更精彩。
關注公zhong號
小花的寫作教室
每周都有教程
更有小編推薦的素材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