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遼蕭太后,但凡聽過楊家將的人都知道蕭太后雖然是反派,但是她擅用謀略、手腕驚人,在整個遼國耶律氏當道的天下竟然讓蕭太后一個女性說了算,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存在,可以說蕭太后在歷史上的女子中恐怕不輸於呂后和武則天了。
公元969年,遼景宗耶律賢即位,改元保寧,遼國內部才漸漸穩定下來。耶律賢死後,年僅12歲的耶律隆緒即位,是為遼聖宗,由太后蕭綽攝政。蕭綽是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是遼國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的女兒。
蕭綽的家族是遼國最顯赫的蕭阿古只家族。在遼國9位皇帝統治的200年中,這個家族出了17名北府宰相,21個駙馬。《遼史》中所記的20個后妃,有18個都姓蕭,其中5個是皇后,蕭家有「國舅帳」的美稱。翻閱《遼史》,會發現到處都是「蕭太后」,但只有蕭綽最能幹。有一次,蕭思溫的幾個女兒在家中掃地,別的女兒都是敷衍了事,僅蕭綽把地掃得一塵不染。蕭思溫禁不住高興地說:「此女以後必能當家做主!」後來,蕭綽進宮做了耶律賢的皇后。
1、生於權貴之家,因政治聯姻,改嫁帝王
要提到蕭家,就要說遼朝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
耶律阿保機非常崇拜漢高祖劉邦,而且他也非常認可陪著劉邦打天下的蕭何,於是阿保機自己稱帝後,就將幾個追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都賜予「蕭」姓,以紀念蕭何。
阿保機還立下規矩,耶律氏王朝的後族一定是蕭氏。也就是說,無論是誰做了皇帝,皇后只能是蕭家人。
在遼國歷史上,因為這一條規定,可以說是湧現出了無數的蕭皇后、蕭太后。
但是有一人卻直接壟斷了「蕭太后」這個稱號,但凡有人提到蕭太后,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承天皇太后蕭綽,小名蕭燕燕。
遼朝自太宗皇帝耶律德光於南徵的路途中病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死後被做成木乃伊[臘肉]的皇帝),遼國長達二十多年,就一直陷於皇位的爭奪戰中,耶律皇室血脈相殘,紛爭不斷。
最終依靠遼國大貴族蕭思溫和漢人韓匡嗣的幫助下,耶律賢撿漏登上皇位,這就是遼景宗。
蕭思溫的三女兒蕭綽是遠近聞名的才女,當時已經和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定親。但是在耶律賢稱帝後,為了籠絡蕭家,就將蕭綽納入後宮,先選為貴妃,後來被冊立皇后,後來成為蕭太后。
2、丈夫身體孱弱無法上朝,蕭綽一人獨攬國事
蕭綽自從進宮之後就頗為得寵,自身的才華和家族的底氣足以讓她在後宮安穩度日,僅僅十年時間就生下三兒三女。但這位年輕的皇后真正想要的不是後宮的執掌權,而是操控前朝。
儘管耶律賢找準時機,一舉奪得皇位,但是身體條件卻不允許他長時間執掌朝政。四歲的時候就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在宮廷鬥爭中被刺殺,這件事情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當上皇帝之後事務繁忙,心中的鬱結最終演變為風痺之症。
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耶律賢因病無法上朝,於是深受皇帝信任的蕭綽開始處理朝政。
遼國的史書記載:刑法政治、軍隊兵事,全部都交由蕭皇后決定。蕭綽上位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國家進行改革。她信奉用人不疑的原則,遵守信用的人一定會獲得獎賞,因此遼國的社會經濟以及文化都迅速發展,以至於秋收季節百姓們都收穫足夠多的糧食。之後皇帝對她越發信任,想要提前退休的耶律賢下詔:皇后說的話即為自己的旨意。
妻子過於優秀的能力讓耶律賢逐漸放下對權力的把握,開始享受自己的生活。可能是之前壓抑的太久,這位皇帝後來是真的不省心。自己的身體稍微有一點好轉,就開始出去狩獵。
聽不得任何勸告,隨心所欲的耶律賢,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就因為勞累過度病逝。蕭綽將自己的長子耶律隆緒推上皇位,這一年小皇帝才十一歲,而蕭綽升級成為蕭太后,開始自己長達二十七年的垂簾聽政。
3、憑藉一句主少國疑,成功拉攏朝中重臣穩定局勢
近幾年因為古裝影視劇的出現讓大多數人了解到大玉兒和多爾袞的故事,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片段就是孝莊請求多爾袞輔佐福臨。
殊不知幾千年之前,蕭太后就已經開始使用這一招了。一想到今後孤兒寡母呆在皇宮,身邊若沒有值得信賴的忠臣,今後的日子一定不會好過,蕭綽趕緊召來自己親近的大臣耶律斜軫和初戀情人韓德讓就開始哭訴。
她抱著年少的皇帝說:我們一個是剛喪夫的女子,一個是尚且年幼的孩子,現在宗族中有不少勢力強大的人,而邊境方面至今尚未太平,實在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耶律斜軫和韓德讓聽後,自然向太后保證盡力輔佐皇帝,剝奪宗室的軍權和政權。
耶律斜軫是開朝功臣後代,年輕的時候因為不喜歡做官,於是雲遊四方,儘管身上有俠氣,卻不受貴族待見。後來還是國丈蕭思溫向皇帝舉薦他治理國家的才能,他才安心留下入朝,從軍官一步步成為耶律將軍。
他本人和蕭太后還是親戚,論輩分是蕭太后的侄女婿,蕭太后對他非常重視。她有兩隻琥珀杯,平時賞賜大臣都是賜一杯酒,但耶律斜軫可以不計數量,喝到盡興為止,朝堂中的大臣都把這看作是一種賞賜。
韓德讓是蕭太后的前未婚夫,兩人早就相識,這次相助自然是不遺餘力。
蕭太后曾經對韓德讓說你把小皇帝當你兒子看吧:「吾常許嫁子,願諧舊好,則幼主當國,亦汝子也」。
北方風氣較為開化,他們在耶律德光死後很快便舊情復燃,公開表明關係。
史書中也有相關的記載,蕭太后經常讓韓德讓進入她的帳中,共同商談國家大事,像夫妻一樣一起休息、一起吃飯。有貴族胡裡室在打馬球的時候誤傷韓德讓,她立刻就將這個人當場處死。
設宴款待群臣時,還以男女主人身份出席。就連皇帝耶律隆緒都對其「至父事之」,賜鐵券几杖,入朝不拜,上殿不趨,左右特置護衛百人。
給韓德讓賜姓耶律氏,讓他成為名副其實的皇族,甚至死後他的陵墓,都是葬在蕭太后一旁。
除了這兩位重臣之外,還有一位耶律家的人耶律休哥也被重用。他負責鎮守邊界遼國南京。自此,蕭太后的政治班底逐漸形成規模,軍事政治一把抓,國內逐步趨於穩定。
4、逆轉宋遼局勢,籤訂澶淵之盟
自從遼國皇帝死後,對於新皇帝和蕭太后的戰鬥力判斷失誤的趙匡義開始第二次北伐,他想要收復雲州。
這場戰爭開始,遼軍就接連戰敗,但蕭太后臨危不亂,及時調整策略。耶律休哥在高梁河一戰擊敗親徵的宋太宗趙光義,又在多次戰役中擊敗宋軍,就連名將楊業也被遼軍生擒,最終絕食而死。蕭太后敬佩楊業的忠心,為他立廟留作紀念。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一路上勢如破竹,宋真宗一度想南逃保命,卻被宰相寇準強行改為御駕親徵,以便鼓舞士氣。
宋真宗到了戰場之後,面對聲勢浩大的遼軍,心中其實沒有任何把握。不過比較幸運的是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讓蕭太后也面臨主將被殺、人才缺失的難題。
於是都想要結束戰爭的雙方提議和談,最終達成協議:宋真宗稱蕭太后為叔母,與耶律隆緒結為兄弟,每年向遼國繳納三十萬錢幣,史稱澶淵之盟。
結語:
蕭太后一生掌握朝政將近四十年,最大的貢獻就是與宋朝籤訂澶淵之盟,為後代留下巨額財富。不過由於其強硬的政治手段,歷史上對於她的評價一直都存有很大的爭議。
元朝編寫的《遼史》誇讚她治理國家有方,善於聽從有利的建議,因此朝堂大臣都會竭盡全力輔佐她;
而宋朝關於遼國的史書中抨擊說她天性殘忍,喜歡使用陰謀詭計。
無論雙方誰更有說服力,有一點無法否認:蕭太后在位期間,遼國經濟、文化、軍事都取得長足發展。
遼國的強盛要感謝蕭太后,而大宋的衰落就要怪宋代的皇帝不給力!要是宋朝皇帝有一半蕭燕燕的能力,又怎麼會出現澶淵之盟、靖康之恥呢?
其實無論對於遼,還是宋,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真正的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強大。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