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11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澤寰)上月初,「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早晚兩季實現畝產超1500公斤」的消息一出,立馬佔據了各大新聞網站的頭條,讓人感嘆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把人們的目光聚焦到袁隆平團隊所在地湖南長沙。
近年來,依託良好的農業基礎,長沙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提速。種子,作為現代農業的「晶片」,是農業高精尖科技的聚合體。記者近日從長沙市現代種業產業鏈推進辦公室獲悉,今年以來,種業產業鏈通過狠抓項目建設、實施精準招商、強化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等舉措,前三季度產值增長10.98%。
以種業建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9月23日,長沙·中國隆平種業矽谷標誌性工程——隆平生物種業產業園正式啟動建設,項目總投資達120億元。項目全面投入運營後,將有望建立10個國家及省級創新平臺,引進和培育優質生物種業及智慧農業企業800餘家,實現年產值300億元。
長沙「種業矽谷」自建設起,就定位於打造種業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種業發展最佳生態示範區和種業文化交流展示區的戰略,將構建「一園六鎮多基地」空間布局,建設立足長沙、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國際一流產學研基地和中國一流生物育種技術及產業聚集區,全力打造種業發展的「中國芯」。
今年以來,作為長沙新興優勢產業鏈之一的現代種業產業鏈,在深耕水稻糧食種子領域的同時,也在持續強鏈、精準補鏈和努力延鏈上下足了功夫。
據了解,在今年國家審定的水稻品種中,來自長沙的水稻品種達178個,佔據國內水稻市場的31%,其中5個品種榮獲「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秈稻)金獎」,將全國獎項的三分之一收入囊中。與此同時,從水稻種業延伸至林果花草種業與微生物種業等空白區域;聚焦種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在畜禽水產、智能化養殖等方面積極拓展。特別是「隆平智慧農業創新中心」的成立,為打造國內一流的智慧農業孵化推廣平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完善智能化現代育種產業鏈
從分子育種技術應用到商業化育種體系的搭建,再到關鍵共性技術平臺的完善,長沙現代種業產業鏈生態正不斷完善。
12月3日,隆平高科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360號》,隆平高科及下屬子公司自主培育或與他方共同培育的共計185個品種獲得國家審定通過,其中水稻新品種132個、玉米新品種52個、棉花新品種1個。
記者在隆平高科了解到,本次通過國審的水稻新品種中,高檔優質新組合悅兩優2646、悅兩優美香新佔等60多個品種,均達到農業農村部頒的一級、二級品質標準。「在2019年全國雜交稻主要品種推廣面積排名前十的品種中,隆平高科培育的晶兩優534、晶兩優華佔、隆兩優華佔、泰優390和隆兩優534包攬了前五名。」隆平高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商業化育種主要以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產、高抗和優質為育種方向,同時適應輕簡化栽培的趨勢。」
過去,在進行雜交水稻育種研發的時候,需要研發人員在田地間不斷地觀察、記錄、取樣,每年進行上萬次配種,且最終結果還不一定有保障。而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則讓常規育種技術脫胎換骨。
在華智生物國家分子育種中心的實驗室裡,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從一排排列整齊的基因盒中熟練地提取樣本,注入檢測儀器。據工作人員介紹,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能讓育種周期從一般的8~10年縮短至3~5年,且能有效抵抗環境的影響與物種生育期的限制,對於不易鑑定的表型性狀具有更大優勢。
「通過分子標記輔助、基因編輯和單倍體誘導等技術與傳統育種手段相結合,創製特異性狀新種質並實現多形狀疊加,重點遴選綠色安全、優質高效、廣適高產、營養功能等雜交水稻新品種培育。」華智生物綜合管理部總經理劉志賢介紹說。
而在今年5月18日掛牌成立的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則聚焦現有成果的轉化以及「卡脖子」重大技術攻關以及重大基礎研究,著力提高種業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圍繞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水產、茶樹、林果花草與中藥材八個關鍵領域打造共性技術平臺,以形成新一代智能化育種技術體系。
種業矽谷,正在長沙加速成長!
鏈長說
長沙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長沙市現代種業產業鏈鏈長黃佳惠:
今年,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但現代種業產業鏈逆勢迎來發展新機遇。種業由追求高產向追求穩產、優質快速發展,現代種業也由常規育種向分子育種、智能育種轉型發展,育種周期大大縮短。現代種業產業鏈將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等重大戰略布局,進一步提升工作思路,明確發展方向,找準著力靶點,在推進種業基礎高級化、種業建設現代化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吸引種業及上下遊龍頭企業集聚,推動種業重大關鍵技術攻關,著力打造「長沙·中國種業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