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都,有文明之鄉,禮儀之鄉的美譽,這一美譽並非文人杜撰、自我標榜,其實是很有根源的。
平常在各種婚喪喜慶場合,我們都能聽到主家或都管說自己少讀聖賢之書,不懂周公之禮;在結婚喜宴上常常聽到三茶六禮等有關禮儀的話語。其實,三茶六禮也並非是客套話,在我國古代,婚禮確實必須經過三茶六禮的程序,才能得到世俗的認可,才能得到宗祖的默許,才是合理合法的婚姻。
先說六禮。
周禮可以說是一切禮儀的濫觴。關於婚姻,《禮記·昏義》裡是這麼說的:「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另《儀禮》上說∶「昏有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就是創於西周而後為歷朝所沿襲的「婚姻六禮」傳統習俗。
一、納採: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議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在此過程中,媒人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夢梁錄·卷二十》:「婚娶之神,先憑媒氏。」因此,媒人是締結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故古語云:「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二、問名:男家行納採禮後,再託媒人詢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時辰,以便男家卜問,佔卜吉兇,決定成婚與否。後問名範圍擴展到議門第、職位、財產以至容貌、健康等多方面,這是我們俗稱「合八字」。
三、納吉: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表明男方同意此門婚事,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
四、納徵:男家往女家送聘禮、彩禮。
五、請期:俗稱報日,即由男家擇定結婚佳期,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由媒妁攜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六、迎親:新女婿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式。通常是男家將婚期通知女家後,到成婚日,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接新娘。
在古代,親迎的意義是重大的。親迎被看成是夫妻關係是否完全確立的基本依據。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舉行了親迎之禮後而夫死,按禮俗規定,新婦就只能認命「從一而終」了。
再說三茶。
三茶,指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和同房時的"合茶"。
那麼三茶六禮在古代婚姻中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我們知道,維繫我們現代婚姻關係的是結婚證,只有領取了結婚證,婚姻才是合法的。但古代沒有結婚證一說,婚姻關係的維持,就是由三茶六禮等系列程序來確定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明媒正娶,否則,婚姻將受到世俗的譴責和非議。
這一禮俗,在我們二都地上在不斷的更新與改變。
我們的先輩一代,他們的婚姻基本上沿襲了舊制。首先,男方請媒婆幫忙找尋合適的女子,這就是納採,在女方同意後就會面,這相當於問名,男女雙方同意後,男方送財禮去女方家為定,這表示婚姻關係基本確定,男女雙方可以交往了,這個過程我們認為就是納吉。等男女雙方完全了解後,男方還要送去財禮紮根,表示婚姻正式確定,雙方可以談婚論嫁了。這是最後一次送女方財禮,財禮的多少女方根據男方的經濟條件或當地的習俗決定。隨後是報日,男方確定結婚日期後,由男方父母親往女方家求親。最後雙方確定結婚的日子,到時由男方親往女方家迎娶新人。這些禮儀和古代的六禮有相似之處。
雖然現在不同了,但基本的禮儀還是要的。現在基本簡化為會面(女方家代表帶著女兒到男方家了解情況,把納採與問名合在一起)、訂婚(把納吉與納徵合在一起)、報日、迎娶等禮儀。
三茶在我們二都地上變為迎娶之日,女方家貴客進門時的三道茶水:第一道紅糖水,第二道水煮雞蛋,第三道芝麻茶。
從以上禮儀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過程有些繁瑣,做法有些迂腐,但看出我們先人們對婚姻的重視,對家庭的重視,對責任的重視。在古代,婚姻是社會關係中最聖神、最嚴肅、最重大的一件事。男女雙方一旦成親,就必須舉案齊眉、白頭偕老,如果中途有出軌,背叛婚姻,將受到家族、社會輿論、世俗道德的譴責,甚至律法的制裁。一個陳世美貴為駙馬郎,因為背叛婚姻,被包青天斬首開封府;一個潘金蓮紅杏出牆,遺臭萬年;神州大地的一座座貞節牌坊,證明世俗禮儀的不可逾越。我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通過以上的禮儀,珍惜他們現在所擁有的婚姻,只有有了一個穩固的家庭,才有穩定的社會,才有幸福的生活。